时间:2024-06-19
颜冬兰谢 安袁 莉5胡展晴黄 胜∗
(1.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湖南 长沙410021;2.湖南省中药固体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410021;3.中药验方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410021;4.中南大学 湘雅药学院,湖南 长沙410013;5.成都九芝堂金鼎药业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10051)
炮制工艺是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关键环节,建立规范合理的炮制工艺,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的基础。研究中药炮制规范的关键控制工艺必须关注饮片炮制过程对化学成分的影响以及活性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简要总结茯苓的加工炮制工艺、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内代谢的研究进展,为茯苓炮制工艺的现代化研究、产业链的开发提供参考。茯苓为多孔菌科卧孔属真菌茯苓的菌核,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有“十药九茯苓”之说[1]。
根据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及多地产地实际加工经验,目前茯苓主要的四种加工模式:①鲜茯苓-去皮-切制-干燥;②鲜茯苓-发汗-去皮-切制-干燥;③鲜茯苓-蒸制-去皮-干燥;④鲜茯苓-发汗-蒸制-去皮-干燥[2]。许多学者针对茯苓饮片炮制工艺的关键环节进行系统研究,以期确定最佳炮制方式和工艺参数。许腊英等[3]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以茯苓主要有效成分茯苓多糖含量为主要考察指标,对茯苓的炮制工艺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获得茯苓的最佳炮制工艺的量化指标为发汗2次,加12倍量水,洗2次,每次洗3 min,蒸20 min,趁热去皮后用刀切成约为0.5 cm×0.5 cm×0.5 cm的茯苓丁,于60℃烘8 h。王海燕等[4]以茯苓酸和茯苓多糖含量的综合作用为指标,对发汗次数、饮片规格和烘干温度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确定茯苓饮片最佳炮制工艺为:趁鲜,去皮,切制成厚片或丁,70℃烘干。贺海花等[5]以多糖和总糖为指标,筛选出茯苓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发汗的茯苓个,加水浸泡24 h,取出用湿布润透后于蒸锅内蒸40min,趁热切制后于60℃烘箱内干燥。
雷高明等[6]从浸出物、多糖和总糖含量、HPLC色谱等方面来考察趁鲜加工和发汗后加工对茯苓饮片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表明趁鲜处理的饮片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大于发汗后处理的饮片,不同炮制加工方法对碱溶性成分的含量影响较小;趁鲜处理的茯苓片总糖和多糖含量均高于发汗后处理的茯苓片,茯苓丁相反;炮制加工方法的不同对茯苓饮片中化学成分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徐雷等[7]以茯苓为试材,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研究传统发汗切制和趁鲜切制2种初加工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茯苓采用不同初加工方法对多糖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发汗切制法高于趁鲜切制法,对三萜类成分无显著影响。李习平等[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种不同茯苓加工品中茯苓酸的含量,发现茯苓皮中茯苓酸的含量大于茯苓,且经蒸制后两者的含量均明显降低,其中生切品>传统法蒸品>高压蒸品。张平等[9]以传统“发汗”、水蒸气蒸制、鲜茯苓直接切制处理的茯苓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预处理方式下的茯苓品质、干燥动力学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传统“发汗”处理茯苓的水溶性多糖质量分数是鲜茯苓直接切制的1.5倍、水蒸气蒸制的1.7倍,水蒸气蒸制处理的水溶性多糖质量分数显著低于鲜茯苓直接切制;②传统“发汗”处理茯苓的三萜质量分数显著低于鲜茯苓直接切制及水蒸气蒸制,水蒸气蒸制与鲜茯苓直接切制间无显著差异;通过适当控制“发汗”时间、“发汗”温度,可保持茯苓三萜含量不发生显著降低;③传统“发汗”处理茯苓的成品显著变白,色泽改善;水蒸气蒸制处理茯苓的成品显著变黄、变红,色泽变差。张卫鹏[10]在统一茯苓丁外形、含水率等初始状态参数下,对自然晾晒、微波干燥、热风干燥、气体射流干燥、控温控湿干燥、红外热风干燥、真空脉动等7种干燥技术21个干燥条件进行评价,综合对比干燥效率、破碎率、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能耗系数指标。结果表明,红外干燥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较高,约为3.69~4.07 mg/g,真空脉动干燥茯苓破碎率低,约为3.28%~3.51%。杨武德等[11]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不同炮制方法制成的茯苓总糖及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炮制方法不同茯苓中总糖及多糖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米汤制>明矾米汤制>土炒>朱砂制2>朱砂制1>生品。与生品相比较,炮制后茯苓的总糖及多糖含量显著性增加。
茯苓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类、多糖和其他成分如甾体类、氨基酸、挥发油、胆碱、钾盐等微量元素[12],目前多以茯苓多糖、茯苓酸含量的高低作为评价茯苓质量的指标。
目前从茯苓中提取分离的三萜类化合物将近80种,主要是羊毛甾型三萜化合物,包括羊毛甾-8-烯型三萜、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3,4-开环-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3,4-开环-羊毛甾-8-烯型三萜等四类[13]。目前研究人员多采用HPLC、RP-HPLC等方法分析茯苓中的三萜类成分。具体分析方法见表1。
表1 三萜成分的分析方法
续表1 三萜成分的分析方法
茯苓多糖类成分主要为β-茯苓聚糖(占93%左右)以及羧甲基茯苓多糖、木聚糖、茯苓次聚糖、μ-茯苓多糖、f-茯苓多糖、(1,3)-(1,6)-β-D-葡聚糖、纤维素等[23]。多糖成分分析方法见表2。
表2 多糖成分的分析方法
表3 其他成分的分析方法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定量研究中药及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中药及复方在体内的动态规律的学科。宋宗华等[29]采用HPCL方法测定大鼠灌胃给予茯苓素混合提取物后,血浆中去氢土莫酸的达峰时间约为2 h,峰浓度为(10.4±1.4)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为32.6μg·mL-1·h-1。尹连红[30]通过大鼠灌胃和静脉注射给予茯苓新酸A后,采用LC-MS/MS法建立血浆中茯苓新酸A的测定方法,并对不同剂量的茯苓新酸A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沈婵娟[31]采用2种动物模型对茯苓乙醇提取物主要有效成分进行药动学研究,比较茯苓三萜主要有效成分在正常大鼠与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体内代谢过程,结果表明正常大鼠体内茯苓酸和去氢土莫酸吸收、分布较快,吸收量较大,消除较快,去氢茯苓酸较难检出。Feng Xiao等[32]通过LC-MS方法比较大鼠灌胃给予茯苓提取物和桂枝茯苓胶囊后,3种茯苓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的差异。钱琪等[33]采用大鼠灌胃给予茯神、茯苓、赤茯苓、茯苓皮提取物,利用 UHPLC-Q-TOFMS/MS技术测定大鼠血浆中茯苓新酸B、去氢土莫酸、茯苓新酸A、猪苓酸C、茯苓新酸AM、去氢茯苓酸、茯苓酸、松苓新酸的浓度,结果表明茯苓新酸AM在各组中均无吸收,茯苓新酸B、去氢土莫酸、茯苓新酸A、猪苓酸C、去氢茯苓酸、茯苓酸、松苓新酸在茯苓皮组中吸收量最大。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依据中药经口给药的特点,以口服给药后血清为样品,从入血成分角度对中药进行研究,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科学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一种研究方法[34]。钱琪[35]采用UHPLC-Q-TOF-MS/MS技术,分析茯苓皮在大鼠血浆、胆汁和尿液中的吸收组分和代谢物,共鉴定出15种主要吸收组分,按结构分为4类,其中3类分别以茯苓酸、茯苓新酸A和去氢土莫酸为母药;初步鉴定102种代谢物成分,主要代谢类型为甲基化、氧化、水解、氢化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等,为茯苓皮体内代谢过程的阐明奠定了基础。沈婵娟[31]建立茯苓乙醇提取物、实验动物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的指纹图谱,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雄性大鼠的含药血清中有12种移行成分,其中7种为茯苓三萜原型,5种为代谢产物;雌性大鼠中有10种移行成分,其中6种为茯苓三萜的原型,4种为代谢产物。
目前,茯苓的加工炮制工艺主要以传统加工模式为主,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加工环节技术工艺探索改良,产地加工技术操作规范。茯苓炮制工艺的发汗环节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新技术应用也欠佳,因此,有必要对茯苓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揭示炮制原理和规律,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系统研究发汗、蒸煮、干燥等加工环节对茯苓品质的影响,考察传统炮制工艺与现代化加工技术对药效的影响,建立茯苓炮制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在成分分析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萜类的茯苓酸、去氢茯苓酸等,对茯苓多糖成分的研究较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茯苓多糖具有抗衰老、抗肿瘤等[36]作用,因此,深入加强茯苓多糖化学成分的技术分析,建立更高的茯苓质量标准。在体内代谢方面,目前报道的针对茯苓药材的体内代谢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三萜类化学成分的动力学研究,其研究方法主要有HPLC法、LC-MS/MS法等。
中药炮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影响产品质量、药效的重要因素。本文对目前茯苓加工炮制现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和体内代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初步整理,以期为茯苓炮制的现代化研究、产业链的开发提供参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