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耳石症验案一则

时间:2024-06-19

罗应保

(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医院,云南 楚雄675000)

耳石症又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未出内听道)病变引起的眩晕,具有发作性、眩晕感重、持续时间短、头位改变诱发等特点,眼震幅度小,多水平或水平加旋转眼震,眼震的快相向健侧或慢相向病灶侧,倾倒方向与眼震慢相一致,与头位有关,同时可伴有听力及自主神经的症状[1]。

1 病案举隅

某患者,女,56岁,退休,于2017年7月20日就诊。主诉:反复头昏、头晕2年余,加重半月。现病史: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昏、头晕反复发作,眩晕与头位变化有关,呈发作性,一般持续1 min左右,无耳鸣、听力损失等耳蜗受损症状,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双上肢麻木,无手抖,无肢体麻木、昏迷及晕厥等症伴发,曾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经过手法复位及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上述症状好转。半月前因劳累感头昏、头晕加重,未经治疗,为求进一步针灸治疗,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耳石症”收住入院,刻下:头昏头晕,卧位时头向一侧转动可诱发眩晕,直立位及坐起或躺下时引起的症状轻微,只要保持侧头位,眩晕就会持续存在,伴有眼震,且有方向性,遇劳即发,时有恶心、呕吐,双上肢麻木,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欠佳,纳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中医诊断:耳石症(气血亏虚证),治则:益气活血,疏经通络;取穴:①体针:风池、神庭、头临泣、百会、天柱、大杼、大横;②头皮针:额旁1线、晕听区;③腹针: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操作:先嘱病人坐位,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市华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0.25 mm×25 mm毫针快针点刺风池、天柱、大杼、膈俞,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后取针;再嘱病人仰卧,用0.25 mm×40 mm毫针针刺额旁1线、晕听区,进入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快速捻转手法,频率达200次/ min左右,持续2~3 min;然后再依次针刺,神庭、头临泣、百会、大横、引气归元四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1次/d,7次为1疗程,治疗7d休息2d。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头昏、头晕改善,体位改变时无诱发;治疗4个疗程后,无头昏、头晕现象,体位改变时无诱发,随访1年,患者无上述症状发作。

按:耳石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内耳疾病,一般由耳石自囊斑脱落并落入半规管内所致。头部在受累半规管的平面运动后,耳石在重力的作用下移动,带动内淋巴液流动,使壶腹嵴顶偏移,诱发受累的半规管前庭传入电活动的增加,从而激发位置性眩晕和眼震(管结石症)。后半规管结石症是BPPV最常见的类型,占总发病的80%~90%,右侧受累略较左侧常见[2]。

《景岳全书·眩晕》曰:“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患者长期劳累,致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劳则耗气,故劳累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此指导下,耳石症的治疗方案选取了体针、头皮针、腹针,共奏“益气活血,疏经通络”之功。

2 讨论

依据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眩晕特定穴频次分析:各朝代均以交会穴最常使用,总使用频次达到77,交会穴中频次使用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风池、神庭、头临泣、百会,其次是五腧穴和络穴[3],根据历代医家经验,故本案选取了风池、神庭、头临泣、百会。百会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针灸大成》曰:“犹天之极星居北。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故百会“总摄人体全部阳经之汇也”。《灵枢·五乱》曰:“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神庭为督脉、足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头临泣为足少阳、太阳、阳维脉交会穴,百会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配合风池、天柱、大杼、神庭、头临泣可改善脑部血流量,改善头部经脉气血运行。大横属足太阴脾经,有理气健脾的作用,脾气健运,则可运化水谷精微到人体头部,使清窍得上养,清阳得展,故头昏、头晕症状好转。中脘为胃之募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针刺中脘可补益气血。气海为腹部纳气之根本,犹如百川之汇海者,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气为血之本,按海字之义,观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雨露,即天地间之气化循环也,故在人体凡属气息升降失调可取此穴。关元属任脉,具有培补元气的作用。下脘相当于人的第7颈椎,颈部血流通畅,则供应头部的血液充足,头部症状就会减轻。头皮针治疗眩晕疗效确切,额旁1线,在额部,位于额中线外侧,直对眼内角(目内眦),自发际上5分处即眉冲穴起,向下刺1寸,主治眩晕。晕听区,耳尖直上1.5 cm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 cm的水平线,主治眩晕。

耳石症虽然手法复位治疗的即时效果好,但是治疗时间长,复位次数多,远期复发率高,不仅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寻求一种疗效好、见效快且不易复发的治疗方式显得尤为迫切[4]。并且尽管经过正确的手法复位,仍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出现残留头晕[5]。针灸治疗从人体整体出发,治病求本,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采用针灸治疗耳石症,抓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元,后天之本,针刺从中焦入手,调理气机的升降,使清阳得升,濡养清窍,浊阴得降;再借鉴古代医者的临床经验,从局部出发改善经脉气血运行,故效果显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