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郑健教授运用涤痰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时间:2024-06-19

颜水平,郑 健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西医学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该病常伴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情绪障碍、强迫障碍、品行障碍等儿童精神障碍[1]。古代中医未见对抽动症的明确记载,但根据其发病机制与症状可归属于“肝风”“慢惊风”“瘛疭”等疾病范畴[2]。本病以肢体抽掣及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无季节性,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起病在2~12岁之间,病程持续时间长,可自行缓解或加重[3]。郑健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儿科教学、临床三十余年,知识积累颇深,学贯中西,临床经验积累丰富,对涤痰汤的临证运用有独特的想法。其采用涤痰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抓住本病“痰聚为本,风动为标”的病机,在此方基础上根据相应症状表现合理加减用药,效果显著。笔者有幸平时跟师门诊学习,受郑老师谆谆教诲,获益匪浅,现将其运用涤痰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童时期一种慢性精神行为异常性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清楚,考虑可能是神经递质失调、免疫、环境、遗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致病的结果[4]。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情志失和等因素有关。郑健教授认为其病机以痰聚为本,风动为标。

1.1 痰聚为本

《素问·痹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郑健教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节,加之现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父母过度强调营养,平时给小孩补益太过,导致脾胃之气损伤,脾胃无力运化水谷,升降失司。脾为生痰之源,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则痰饮水停,日久蕴而化热,痰热内扰易于引动肝风。《素问·痿论》云:“脾主四肢肌肉。”故在临床上见四肢肌肉不自觉抽动,风痰上扰犯于咽喉则可闻及喉中有怪声,扰乱心神致心神不宁则见口出秽语、抽动不安。“百病皆由痰作祟”,《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5]云:“火动则生,气滞则甚,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而成也。”本病病程持续时间长,且易于反复甚至加重,亦属于怪病,发病与痰关系密切。

1.2 风动为标

郑老师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各种部位的肌肉抽动均与风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云:“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寒易热,由于受到外邪侵袭或情志失和的影响,肝气郁滞,肝主疏泄功能失常,气有余便是火,火极则生风,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故临床上多见头面部抽动症状,如眨眼、耸肩、弄鼻等表现。《证治准绳集要 · 慢惊》[6]云:“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疭渐生,其瘛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腹动摇不已。”小儿平素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木旺克土,阴不制阳,致肝风内生,肝风夹痰,窜动机体经络,亦可引起肢体抽动。

2 选方用药

临床上,郑健教授辨证施治,根据本病以痰聚为本,风动为标的病机,方选涤痰汤。涤痰汤出自《奇效良方》,功擅涤痰开窍。全方由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橘红、菖蒲、人参、竹茹、甘草、生姜共十味药组成,以二陈汤为基础,《医方集解》云其“治痰通用二陈”,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本草从新》云其为“治湿痰之主药”,痰聚体内,阻滞经络,影响气机运行,配伍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达到“气顺则痰消”之效;茯苓利水渗湿,合半夏燥湿化痰,致湿化则痰消,符合丹溪“燥湿渗湿则不生痰”之言;心开窍于舌,足太阴脾经循行连舌本,散舌下,脾失运化,痰聚阻其脉道,致舌不能言、心窍闭阻,故用菖蒲燥湿化痰兼涤痰开窍,更加胆南星、枳实、竹茹增强清热涤痰之功,此证尚有元气虚损的一面,故用人参健其中以扶正祛邪。诸药合用,痰去则风自消。

3 临证经验

3.1 用药加减经验

郑老师在临床上应用此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并根据其临床表现随证加减,“有是证则用是药”。若兼见伤风感冒,症见恶风寒,流清鼻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蝉蜕等祛风解表之品;时不时清嗓子,咽部不适者,去人参,加木蝴蝶、蝉蜕、玄参等利咽之品;湿象偏重,舌苔见白厚偏腻者,易枳壳、竹茹为半夏、厚朴以理气化湿健脾;抽动症状明显,动作频繁者,去人参,加青礞石、天麻、钩藤等镇肝熄风之品以祛风止痉;肝火明显,素体偏热,性格急躁,舌质偏红者,去人参,加龙胆草、龙舌草、小春花等清热平肝之品;夜间夜寐梦话多,烦躁不安,舌尖偏红者,去人参,加栀子、豆豉清热除烦;挤眉弄眼严重者,去人参,加密蒙花、菊花等清肝泻火明目之品;伴鼻塞不通者,去人参,加辛夷、苍耳子、白芷等辛温疏风通窍之品;若患儿素体偏虚,身体消瘦,或睡时抽动明显,加白芍、当归、生地以滋阴养血、柔肝止痉;若患儿抽动病程长久,于主方中加入乌梢蛇、蕲蛇、全蝎、僵蚕、地龙等虫类药物以镇肝熄风通络,“久病必瘀”,可同时配伍郁金、赤芍、丹参等活血药以活血化瘀通络。

3.2 分期论治经验

发作期:多为痰热内聚,表现为痰热上扰、引动肝风,症见头面、四肢肌肉不自觉抽动,伴挤眉眨眼,频繁有力,喉中痰鸣音,烦躁不安,口渴,睡不安稳,大便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涤痰、熄风镇惊,方选涤痰汤加减,药用半夏6 g、陈皮6 g、茯苓10 g、枳实6 g、竹茹6 g、胆南星15 g、菖蒲10 g、天麻9 g、钩藤12 g、全蝎6 g、僵蚕9 g、小春花20 g。缓解期:症偶见头面、四肢肌肉不自觉抽动,伴挤眉眨眼,时作时止,喉中可闻及少量痰鸣音,平素易外感,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滑,治以益气固表、化痰止痉,方选温胆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药用半夏6 g、茯苓10 g、枳壳6 g、竹茹6 g、陈皮6 g、甘草3 g、黄芪24 g、白术6 g、防风6 g。

4 病案举隅

郑某,男,9岁,2018年9月9日初诊。主诉:患儿眨眼、弄鼻3月余。现病史:患儿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自觉颈项抽动、眨眼、弄鼻,次数频繁,患儿家属以为是习惯问题便未及时就诊,抽动症状进一步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我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症见:不自觉颈项抽动、眨眼、弄鼻,性格急躁,坐无不定,小动作频繁,纳可,睡不安稳,二便调,舌质偏红苔黄腻。中医诊断: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辨证:痰热上扰,引动肝风;治法:清热涤痰、熄风镇惊,方药:涤痰汤加减,处方:半夏6 g、陈皮6 g、茯苓10 g、枳壳6 g、竹茹6 g、胆南星15 g、菖蒲10 g、天麻9 g、钩藤12 g、全蝎6 g、僵蚕9 g、小春花20 g、密蒙花9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嘱患儿家属亲切与患儿沟通,鼓励其尽可能自我控制其症状。

复诊:2018年9月16日。其母代诉,不自觉颈项抽动、眨眼、弄鼻症状稍微减轻,但患儿夜间梦话多,口气晨起偏重,舌尖偏红苔黄。方药:半夏6 g、陈皮6 g、茯苓10 g、枳壳6 g、竹茹6 g、胆南星15 g、菖蒲10 g、天麻9 g、钩藤12 g、乌梢蛇15 g、小春花20 g、密蒙花9 g、栀子9 g、淡豆豉9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嘱患儿家属亲切与患儿沟通,鼓励其尽可能自我控制其症状。

三诊:2018年9月23日。其母代诉,偶见不自觉颈项抽动、眨眼、弄鼻症状,无夜寐梦话,无口气,纳欠佳,舌质淡红,苔薄白。方药:半夏6 g、茯苓10 g、枳壳6 g、竹茹6 g、陈皮6 g、甘草3 g、黄芪24 g、白术6 g、防风6 g、神曲9 g、生麦谷芽各24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嘱患儿家属亲切与患儿沟通,鼓励其尽可能自我控制症状。随访:服药后抽动症状消失,嘱患儿平时注意饮食,忌食肥甘厚腻。

按:本案患儿抽动发作期由痰热上扰,引动肝风所致,故用涤痰汤为基础方加减。小儿为纯阳之体,痰聚体内日久,蕴而化热,火热则生风,风火相煽,风痰窜动于全身经络,故见眨眼、弄鼻、不自觉颈项抽动等症状,初诊加用天麻、钩藤、全蝎、僵蚕增强镇肝熄风之效,加用小春花、密蒙花清肝泻火以止眼部肌肉抽动。肝为心之母,肝风痰火内扰,扰乱心神,母病及子,则见夜间梦话多、睡不安稳,梦话多,故二诊中加用栀子豉汤以除烦热,且考虑到全蝎毒性不宜久用,故改为乌梢蛇搜风化痰止痉。三诊中,患儿抽动症状明显改善,且平素易外感体质,故改用温胆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益气固表,化痰止痉善后收功。

5 结语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的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现代医学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以镇静药为主,但有副作用大、容易反复等缺点。郑健教授在临床上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以痰聚为本、风动为标的病机,运用涤痰汤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颇有疗效。虽然祖国医学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确切,但中药口感小儿难以接受,日后如何改进中药口感也是各位临床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