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徐凡君,张鑫宇,王 冰,蒙雄裕
(浙江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杭菊为《中国药典》2020版所载菊花的一个分支[1],是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的干燥头状花,属于我国常用中药,药食两用历史悠久,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与滁菊、亳菊、怀菊同为著名茶用菊品种。通过查阅本草文献,结合现代文献资料,本研究从杭菊名称、基原、功效、历代品质评价、道地性及炮制方法6个方面进行考证,为杭菊药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宋代《百菊集谱》载:“菊山,在萧山县西三里,山多甘菊。”[2]这是杭菊首以“甘菊”之名被提及。《范村菊谱》载:“衢严间,百花黄,杭之属邑有白者,曰甘菊一名家菊……咀嚼香味俱胜。”[3]根据书中记载,杭菊称为“甘菊”,同其味甘、咀嚼香味有关,又有家菊一别名。明时“甘菊”一名并非特指杭菊,《药性单方》载:“甘菊花即家圃所种,其味甘……一名女华,一名日精(菊花的别名)。”根据书中记载,甘菊包括了所有味甘的菊花。《万历杭州府志》言:“杭州城精产甘菊,香味清美,及时采之,胜于诸品。”[4]《补农书》专门记载了浙江杭嘉湖地区农业生产,其中写道“甘菊…黄白两种,白者为胜”[5]。但其中可以明确的是将产于杭州及周边地区味甘的菊花称之为“甘菊”,其特指杭菊。《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茶菊……朵小多心,有黄、白二色。杭州钱塘所属……甘菊即茶菊。出浙江、江西者佳”[6],提出“茶菊”的名称。民国《新繁县志》载:“有白杭菊入药和茶,以种,自余杭来,故名又有蜂窝菊”,将白杭菊称之为“蜂窝菊”与杭白菊“蕊如蜂窠、中有细子”的形态有关。民国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以“杭菊”为正名,记载了不同品种杭菊的名称:“黄菊,即黄色之茶菊……杭州钱塘所属……其浙省城头一带所产名城头菊……海宁出者,名白荼菊。”[7]1999年出版的《中华本草》记载:“产于浙江嘉兴、桐乡、吴兴多系茶菊,产于浙江海宁者多系黄菊,此二者,统称杭菊。”[8]时至今日,杭白菊被作为浙江道地性药材流传于市场,《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记载且只记载正名“杭菊”。
宋代《范村菊谱》首载杭菊的原植物形态“叶淡绿柔莹味微甘”。宋代《证类本草》详细记载了杭菊的植物形态、药用部位及采收时间:“花大气香,茎紫……叶厚至柔,味甚甘……叶大似艾叶,花白蕊黄。叶似茼蒿,花蕊都黄……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用……花一握,捣汁一升,入口即活,冬月采根。”[9]《证类本草》对杭菊基原的记载较为详细,后历代本草对于杭菊的基原描述大致与此相同。明本草补充了杭菊花期和形态特征。《本草原始》描述杭菊“夏茂,秋花,冬实”[10];《药性单方》记载杭菊“八月后开花,九月而茂,以黄与白为佳”;《本草纲目》以“花细碎,蕊如蜂窠,中有细子”指出杭菊花朵像蜂巢的特点[11]。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归纳总结前本草中关于原植物的描写:“花正黄,小如指顶,外尖瓣,内细萼,柄细而长。味甘而辛,气香而烈。叶似小金铃而尖,更多亚浅,气味似薄荷,枝干嫩则青,老则紫,实如葶苈而细……叶淡绿,柔茎,味微甘,咀嚼香味俱胜。”
历代本草对杭菊的基原描述主要为:“茎紫,叶淡绿如莹,叶厚至柔,味甘而辛,咀嚼香味;至八月后开花,九月而茂,以黄与白为佳;花大、瓣粗,或小如指顶,外尖瓣,柄细而长,蕊如蜂窠,中有细子,气香而烈,气味似薄荷;冬苗、春叶、夏蕾、秋花,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草文献文字可确认杭菊茎直立、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基部楔形,头状花序,成碟形或扁球形,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与今药典图鉴所记录的基原植物吻合(图1)。杭菊自宋《证类本草》起,都是以其花入药,历代对于花入药记载明确,无花时亦可用根、茎、叶、种子替之。通过对杭菊基原的本草考证,可以推断历代本草中记载的杭菊基原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古今应用品种基本一致。
图1 各本草典籍中杭菊基原植物形态
历代古籍对菊花功效的认识逐步完善,但并未区分其规格。《神农本草经》首载菊花功效[12],《本草蒙筌》首提菊花安肠胃这一功效[13]。《本草汇言》提出临证备要:“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14]至《本草纲目拾遗》杭菊功效得到首次明确,且有黄菊与白菊的区别。对杭菊功效描述的演变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杭菊认识的逐渐深刻,如今杭菊以泡水饮用,尤善清热利咽,其味甘性凉微寒,有清热明目之效,适用于体热者;而阳虚体寒及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饮,可与温补之类同用,无伤也。历代本草关于杭菊功效的记载,见表1。
表1 本草文献记载的杭菊功效
宋代《范村菊谱》最早记录杭菊品质:“杭之属邑有白者……叶淡绿柔莹味微甘,咀嚼香味,俱胜。”明代《药性单方》载:“(甘菊)其茎紫色者为佳……以黄与白为佳。”清代杭菊品质评价继承前代本草中的论述,如《本草崇原》有言:“以味甘者为胜。”[20]《本草易读》载:“色白者尤良。”[21]此后的本草主要记载了杭菊产地,如清代《本草从新》载:“杭产者良。”[22]《本草纲目拾遗》载:“出浙江、江西者佳,形细小而香……花黄梗紫为甘菊,最良……黄茶菊,以紫蒂为佳……白茶菊,千叶者佳。”民国《增订伪药条辨》载:“产杭州、海宁等处……皆道地……海宁出者,名白荼菊,色白瓣粗,心蕊黄,味甜,多茶叶店买,亦佳。”古代文献主要记载杭菊性状、产地、品质,对炮制后质量方面的记载较少,无法确切描述杭菊商品规格品质。
关于杭菊商品规格品质,在近现代文献中描述较为准确,且表述基本一致。1977年《中国药典》一部:“以完整、色鲜艳、清香气浓者为佳。”《中华本草》:“以花朵完整不散瓣、色白(黄)气香浓郁、无杂质者佳”,并且以“一等,蒸花呈压缩状,朵大肥厚,玉白色。花心较大、黄色。无霜打花、生花及枝叶;二等,花朵厚、较小、心黄色;三等,花朵小、间有不严重的霜打花”,记载了对杭菊商品规格等级的划分。《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以花朵整齐、颜色鲜艳、气清香、少梗叶者为佳。”[23]《中华药海》:“分为1~3等,以身干、色白(黄)、花朵整齐不散瓣、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24]《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以身干、花朵整齐、不散瓣、不变色、香气浓者为优。”[25]近现代文献提出的杭菊商品规格等级,为道地杭菊药材及其炮制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宋代《百菊集谱》首载杭菊产于萧山,此时大多本草皆注明杭菊出于杭州。明代杭菊种植扩大至江南地区,并记载杭菊源于山野现通过栽培获得。清本草有关杭菊产地记载包括“杭州钱塘所属,良渚桧葬地方”“凤凰山”“临安山中”“浙江”“江西”“杭州笕桥”“安徽池州”“绍兴新昌唐公市”“湖北(缺)州”“海宁”及苏州,主产区仍为江南地区。民国本草补充杭菊“产杭州、海宁等处皆道地”,增加了由厦门洋菊培育而成的杭菊这一个品种。由此可见,历史上杭菊产地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杭州扩大到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以杭嘉湖平原一带所产为道地。杭嘉湖平原为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地质为钱塘江下游冲积平原,土质为粉沙黏壤土,非常适合杭菊生长,因此古代杭菊道地产区一直位于杭嘉湖平原。据《补农书》的记载,明末时浙江桐乡栽培杭菊就已有规模,且认为杭白菊的品质最好,浙江桐乡栽培杭菊历史悠久,故现在将浙江桐乡所产的杭白菊作为道地性药材。历代本草文献记载的杭菊产区,见表2。
表2 本草文献记载的杭菊产区
历代本草记载的杭菊炮制方法主要为净制、切制及炮炙。宋以前对于菊的炮制记载较少,净制方法始载于宋《圣济总录》:“择去梗。”[29]在明清时得到补充。除此外,切制也是当时常用的方法。宋《小儿药证直诀》提到“研为末”[30],明《审视瑶函》亦为“晒干为末”[31],清《本草述钩元》记载为“阴干捣末”“晒干为末”[32]。炮炙则是在净制、切制基础上的补充和发展,如宋《证类本草》将曝干、蒸制、阴干制及酝制相结合来处理杭菊。随后明清及民国又先后出现了炒制、酒拌蒸制、童便制及炭制等新方法。将净制后的菊花炒至表面微带焦褐色斑点,喷适量的清水后继续翻炒至干,此为炭制;用酒将净制后的菊花拌匀先晒半干再蒸之后再晒干,即为酒拌蒸制后的菊花;用童便浸泡净制后的菊花,再晒干研末即为童便制后的菊花。
随着历代古籍对炮制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菊花的药效有不同的影响。如净制后除去杂质,可保证药材用药剂量的准确;酝制后的菊花用于治疗头风头旋;经炒制等炮制后,除去了生菊性寒的特性,更适于内补;菊花炭制后疏散风热作用减弱,增加了止血的功效,可用于轻度咳血,且久服不伤胃气,临床多用于月经过多引起的头痛眩晕;童便制后的菊花,使人生精血;经酒拌晒后,可治眼疾;去除风热感冒用生菊即可;先酒拌匀后再蒸制可与补药共用;同地黄一起酿酒,用于减轻老年人白发效果极好;切制后的菊末与红椒用新地黄汁和匀,临卧茶清下,可治头目昏花。现行版药典未记载其炮制方法,通过对杭菊炮制考证,为杭菊炮制的规范化和饮片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参考,从而使杭菊在方剂中更好发挥其功效。历代本草记载杭菊的炮制方法,见表3。
表3 本草文献记载的杭菊炮制方法
杭菊的别名有“甘菊”“家菊”“茶菊”“蜂窝菊”,历代本草记载杭菊基原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古今应用品种基本一致。杭菊祛风明目、补肝肺、安肠胃等功效的记载自《神农本草经》起逐渐明确清晰。历代文献中记载的杭菊品质,为道地杭菊药材和炮制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杭菊产区以杭嘉湖平原为中心向周围不断扩大,道地产区宋代为浙江杭州,后增加海宁、桐乡等地。杭菊古代炮制方法主要为净制、切制及炮炙,其中炮炙逐渐发展演变为炒制、酒拌蒸制、童便制及炭制等,且不同炮制方法对杭菊的药效会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杭菊系统的本草考证,明确了杭菊的名称、基原、功效、道地性及炮制方法,为中药杭菊正本清源提供了依据,并为进一步深入开发杭菊资源提供了本草依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