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罗梦琦,郑 晖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牙痛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牙齿疼痛,是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属中医“牙宣”“骨槽风”“牙咬痛”等范畴。牙痛在现代医学中可见于龋齿、牙髓炎、牙周炎和牙本质过敏等口腔疾病,往往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痛苦,若牙痛迁延日久,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在治疗牙痛方面有显著疗效。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而较为全面系统的针灸学专著,在该著《卷之十二·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中详细论述了治疗牙痛的处方选穴,而其他关于牙痛治疗选穴的论述则主要作为兼证出现在《卷之七·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卷之七·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卷之八·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卷之十·阳受病发风第二下》《卷之十一·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卷之五·缪刺第三》之中。现将《针灸甲乙经》对于牙痛的诊治特点总结归纳如下。
在《针灸甲乙经》中,“牙痛”的诊治主要采用了经络辨证的方法。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在经络上与牙痛密切相关,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贯颊,下入齿中,还出侠口”[1];而“胃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侠口环唇”[1]。手阳明经与足阳明经分别入下齿和上齿之中。正如《卷之二·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所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颊肿。”[1]手阳明经本经发生病变,则会在其本经循行所经过的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牙痛则是症状表现之一。虽然在足阳明胃经经络病候原文中未提及牙痛,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由可推之,足阳明胃经亦主口齿疾病。
关于牙痛的诊断,《卷之十二·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有言:“诊龋齿痛,按其阳明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者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1]在诊察龋齿痛时,可以通过按触阳明脉所过之处,观察按压处是否单独发热来判断病变的部位[2]。
《针灸甲乙经》开创以经统穴的先河,但仅对四肢部腧穴进行归经,而头面躯干部腧穴则是分部进行论述。根据现在十四经经穴归经理论,在牙痛的治疗上《针灸甲乙经》共涉及7条经脉,32个穴位(纳入文字上有争议的口禾髎穴和阳溪穴),其中手阳明大肠经9个穴位,足阳明胃经6个穴位,足少阳胆经7个穴位,手少阳三焦经5个穴位,手太阳小肠经2个穴位,督脉2个穴位,足太阳膀胱经1个穴位。
牙痛的治疗取穴上,主要选用手、足阳明经和足少阳经的穴位。本研究认为,选择手足阳明经的腧穴与此两经循行入齿密切相关,《卷之十二·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云:“齿动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1]胃经恶热不恶寒,大肠恶寒不恶热[2],因此当牙痛时,医者根据患者是否厌恶冷饮,而首辨手、足阳明经病变从而选择相关腧穴。而足少阳胆经循行路径虽未直接入齿,但“其支者,别目锐眦,下大迎……加颊车”[1],却循行经过下颌部,是牙痛往往投射和牵涉疼痛的部位,且足少阳胆经“是主骨所生病者,头面颔痛……”[1]齿为骨之余,牙痛亦为足少阳经所主。
牙痛多由风、火、虫所致,根据其病因,牙痛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以及龋齿牙痛。实火牙痛往往多由胃肠实热、循经上扰,或风邪外袭、内郁阳明、胃火上炎所致[3]。而《针灸甲乙经》所论述的牙痛基本上为实火牙痛,如《卷之七·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曰:“热病汗不出,下齿痛……恶寒目急,内庭主之”;《卷之十·阳受病发风第二下》曰:“颈颔满,痛引牙齿,口噤不开……曲鬓主之。”[1]内庭、曲鬓皆为阳经的腧穴。《针灸甲乙经》在牙痛的取穴特点上,皆选用阳经的腧穴,没有选用阴经腧穴。
治疗牙痛以头面部腧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针灸甲乙经》在牙痛的取穴上,重视局部取穴,32个穴位中,共有17个穴位于头面部,其中足少阳胆经所取穴位全部位于头面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这些邻近牙齿的腧穴能够有效缓解牙痛以及牙痛所带来的面颊、耳周部位的疼痛。
而远端取穴则全部选用特定穴,说明其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在牙痛所取的32个穴位中,共有15个特定穴,占47%,特定穴以分布于四肢的五输穴为主,手部特定穴11个,多于足部的特定穴。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所选9个腧穴中共有8个特定穴,主要包括了该经的五输穴和原穴、络穴、郄穴,足阳明胃经6个腧穴中选用了内庭、厉兑、冲阳这3个特定穴,手太阳小肠经选用经穴阳谷、合穴小海,手少阳三焦经中取荥穴液门,足太阳膀胱经则选用经穴昆仑。而足少阳胆经则以局部取穴为主,未选用该经的特定穴。大量特定穴的运用,说明《针灸甲乙经》已充分认识到了特定穴的主治作用,并把这些穴位运用到临床中,使取穴少而精,疗效显著,这也是《针灸甲乙经》取穴特点之一。
在牙痛的治疗选穴上,《针灸甲乙经》中只论述了“……主之”,指出所选取的穴位,而未明确在该穴位上的施术方法是针刺还是艾灸,但《针灸甲乙经》所选腧穴全部都来自于阳经,主要从实证牙痛来辨证取穴,且头面部腧穴取穴众多,传承了《素问》《灵枢》的学术思想,继承了《黄帝内经》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针灸治疗总则。据研究,《针灸甲乙经》主要采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实证牙痛,一般不采用灸法。
《卷之十二·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云:“臂之阳明有入鼽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一作取之),不恶寒泻之……方病之时,其脉盛,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眉外,方病之时,盛泻虚补。”[1]秉承“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在针刺穴位时根据牙痛症状、诊脉判断病机之虚实,从而采用补法或者泻法,这是其针刺治疗的根本,但在具体手法操作上,原文并未论述。
《卷之五·缪刺第三》云:“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齿龋刺手阳明立已,不已,刺其脉入齿中者立已。”又云:“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素》多一痛字),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刺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1]对于牙痛,“经不病者缪刺之”,可以采用针刺络脉的方法,通过观察循按血脉察其异常,在手背皮部血络暴露的地方,采用络脉刺血的方法。同时对于牙痛寒痛,采用针刺病变对侧络脉治疗一侧络脉病变的方法,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针刺足阳明经的厉兑穴和手阳明经的商阳穴。
《针灸甲乙经》对于牙痛诊治原则、方法和选穴规律都有相关阐述,在具体选穴上的论述尤为详细。治疗齿痛,主要选取阳经的腧穴,其中以手、足阳明经和足少阳经为主经。其分部取穴特点,以局部选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重视特定穴的运用。在针灸疗法上,则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重视针刺的运用,并提出缪刺以治疗牙痛的方法。曹方等[4]基于现代文献研究针灸治疗牙痛的选穴规律,亦发现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牙痛“同功穴”主要为合谷、下关和颊车,“同功穴”所属经脉主要为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王雨宁[5]对期刊类文献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分析针灸治疗牙痛的腧穴和配伍规律,也发现手足阳明经的使用频次及用穴个数显著高于他经,并且以合谷、颊车、下关、内庭、太溪等腧穴使用频次最高。这些研究结果和《针灸甲乙经》的选穴规律基本相符,说明《针灸甲乙经》对牙痛辨经论治的方法和所选的大部分穴位,对现代针灸临床依然具有指导价值。
但是,根据《针灸甲乙经》治疗牙痛的条文分析,可以发现其所选穴主要针对的是实火牙痛,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痛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对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引起的虚火牙痛却没有相关的论述,这可能是当时对于牙痛的病因病机认识还不足的缘故。同时在论述牙痛选穴上,《针灸甲乙经》主要是根据牙痛部位和兼有症状进行选穴,条文论述较为简单,由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误解,其中的选穴规律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系统化归纳整理。这也提示我们在现代针灸科研和临床过程中,在进一步对《针灸甲乙经》等古代文献进行文献挖掘时,应结合临床,基于疾病病因病机,对不同疾病诊治方法和选穴规律进行实践验证,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