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风、痰、虚、郁、瘀论治感染后咳嗽

时间:2024-06-19

王玉杰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是指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咳嗽仍迁延不愈,病程可持续3~8周,甚至更长时间,可伴有咽痒、咽痛、遇冷空气刺激时诱发或加重[1]。根据有关统计,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约11%~25%会继发PIC,在流感高发时发病率可达25%~50%[2]。有资料显示,在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中,感染后咳嗽最为常见,约占三分之一[3]。PIC的发病机制复杂,由于本病有一定自限性,故大多以对症处理为主,比如应用抗组胺药联合镇咳药、抗生素、激素、舒张气道药物等,甚至会使用一些精神调节类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这些药物效果不一,副作用较多,整体疗效欠佳,甚至发展为难治性咳嗽,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感染后咳嗽可归属于中医“咳嗽”的范畴。中医学自古对咳嗽有着丰富的辨治经验。咳嗽始见于《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非独肺也”,包括肝咳、肾咳、心咳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痰饮咳嗽病”及“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篇中有关于咳嗽的详细论述。明代的张景岳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对后世影响深远。当代医家林琳教授[4]将PIC的病机概括为正气不足、外邪恋肺、外内合邪;辨证属风邪恋肺者,宣肺达邪;寒饮伏肺者,温肺化饮;痰热蕴肺者,清热化痰;肺脾气虚者,补土而生金等。马荣[5]总结高荣林教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发现PIC患者内有郁热、外邪犯肺之证最多,其核心病机为“郁热内伏、外邪束肺、肺失宣降”。众多医家在辨治咳嗽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总结近年来有关医家诊治感染后咳嗽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治疗体会,欲从风、痰、虚、郁、瘀五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和证治,以飨同道。

1 内风外风合而为患

《素问》有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华盖,为娇脏,主皮毛、司呼吸、通口鼻,与外界相通,不耐寒热,最易受外来邪气的侵扰。《河间六书》云:“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临证指南医案》则云:“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火曰风火。”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常夹杂他邪侵袭肺脏,使肺气被遏,宣降失常,发为咳嗽,这是外风致咳的机理。在众多外邪中,风寒之邪最为常见。《古今医彻》云:“六淫之中,风寒尤易犯,以肺主皮毛,而开窍于鼻,形寒饮冷则伤之,留而不去,为寒为热,变迁不一。”因为当今之人夏季惯用空调,劳汗当风,卫气不固,外寒内入;冬季又多有非时之暖,使肌表妄泄,加之过食肥甘,热从中生,使机体内外温差加大,更易于感受外邪。感染后咳嗽患者前期感受风寒之邪,未经诊治,或解表不当,或滥用苦寒,若病程较短,尚未传变,邪仍在肌表,卫阳被遏,肺气不宣,可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声清,见风加重,痰量不多,脉浮紧,苔白,治当发汗解表,宣肺止咳,选用麻黄、桂枝、杏仁、苏叶、桔梗、炙甘草等药。若辨证属风热犯肺者,则选用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者,可选用杏苏散加减。因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用药不可过用寒凉或温燥,以防正伤邪恋。

有些PIC患者以刺激性干咳为主,咽痒,无痰或有少量白黏痰,吸入油烟、冷空气、刺激性气味、大声说话等容易诱发,咳嗽呈阵发性、痉挛性,或为呛咳,难以抑制,表现为气道的高敏性,但是支气管激发试验又呈阴性,不属于咳嗽变异性哮喘,这与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提出的“风咳”非常相似。《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十种咳嗽,其中便有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晁老认为,风性善动,风盛则痒,风性挛急,这种咳嗽突发突止,变幻莫测,符合风的特点,治则“辛以散邪,佐以微苦降气”,因此当“疏风宣肺、缓急止咳利咽”,以苏黄止咳汤加减[6]。方中麻黄、苏叶疏风宣肺,蝉蜕、地龙、牛蒡子利咽止咳,紫菀、款冬花、百部润肺止咳,枇杷叶降逆气。宋康教授则善用药对治疗风咳,比如荆芥配防风,药性温润,乃“治风之通用药”;僵蚕配蝉蜕,二药俱为质轻升浮之品,体现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思想,蝉蜕甘寒,善于清肺经之风热而利咽,僵蚕气薄轻浮,散风透热,二药联用,取自升降散,善于疏通肺络气机[7]。秦艽配徐长卿,秦艽润而不燥,辛散苦泄;徐长卿辛温,祛风通络又能益气,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二药有缓解平滑肌痉挛、抗炎、抗过敏之功效,可缓风之挛急[8]。咽喉作为肺之门户,咽痒并非均为风邪所致,寒邪亦可致,因寒性收引、凝滞之性,其侵袭咽喉,可见咽痒、咽部发紧的症状[9],临证需详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使肺脏宣降失司,亦可发为咳嗽。内风又称为伏风,指人体感受外来邪气,不立即发病,伏藏于体内,待时而发。外感风邪治疗不当,或过用辛散之品,耗伤气阴,或苦寒伤阳,或收敛太过,闭门留寇,使邪风伏于肺络,遇外邪引动而发。《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这种内风因失治、误治造成,或先天禀赋不足,肝肾精血亏虚在前,属于虚风、伏风[10],内外合邪,发为感染后咳嗽。风性善动、风盛挛急,患者同样会表现出咳嗽气急、头摇胸曲、甚则肢体摇动等“风”的特点。治疗当选用滋阴熄风镇惊之品,如桑叶、白芍、玄参、龟板、天冬、钩藤、牡蛎等。咳嗽本位在肺,因此不管因何脏起病,最终必然波及肺,故治咳当不离肺,需配伍疏风宣肺之品。笔者在临床上常用止嗽散加减,《医学心悟》中程钟龄盛赞该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李俊教授应用此方联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PIC疗效甚佳[11]。方中百部苦温,温肺而降逆,紫菀辛温,润肺下气而化痰,二者对于新咳、久咳均适宜;桔梗辛苦而性平,长于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白前降气化痰,配伍陈皮有加强理气祛痰宣肺之效;荆芥疏风解表,甘草能调和诸药,缓急止咳。全方润而不燥,温而不寒,对于各类咳嗽均可随证加减应用。

2 有形无形之痰交织为困

清代医家沈金鳌曾云:“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12]李俊教授也强调无论是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只要涉及痰者,不论有形、无形,痰浊不化则肺气难降[11]。有形之痰,肉眼可见,或为黏痰,或色白质稀,或黄稠浓厚,阻塞肺道,呛咳连连。“无形之痰”是指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津液停聚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可停聚于咽喉、胸膈、经络、脏腑等部位,无形而不可见,不易被察觉,病人没有明显的咳痰症状,或自觉咽部有异物感,但是从患者的舌脉及二便上多有反映,舌苔多白或厚,脉滑[13]。此时治疗上应注意调整患者的痰湿体质。

《素问》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可见肺与脾胃的关系密切。脾失健运,水湿停聚,酿湿为痰,上渍于肺,肺失宣肃,则咳嗽、咳痰。这正是《证治汇补》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机理。PIC患者前期均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治疗,特别是大量应用清热解毒药、抗生素等,这些药物均属寒凉之性,易伤机体的阳气;或者滥用镇咳药物,以及患病期不忌生冷、油腻等,导致痰湿浊邪留滞,痰阻气道,肺气不利,发为久咳。《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也认为“治肺不远温”,因此常需配伍温肺化饮之品,如干姜、细辛、苍术等。但是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故用药且不可过于温补,否则助湿生热,湿热郁肺,发为湿热咳嗽,更难治愈[14]。此类患者平时需注意少食生冷油腻之品,盛夏也不可贪食寒凉。刘河间曾言:“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朱丹溪也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而一身之痰自消。”故治疗多以二陈汤、半夏厚朴汤为底,半夏、南星、苍术、厚朴、苏子燥湿化痰,配合理气醒脾之品,如陈皮、茯苓、白豆蔻、砂仁等。为改善痰湿体质,患者必须坚持长期运动锻炼,以舒展阳气,通达气机。

《素问·咳论篇》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于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灵枢》中载:“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这说明了寒饮首伤脾胃,波及于肺。由于现代人们生活式的改变,寒饮咳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约占慢性咳嗽的10.76%[15],但在临床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研究发现,肺脾阳虚、寒饮内伏是PIC最重要的病机,其病位侧重于肺与脾胃。笔者也发现痰饮内伏之人最易招致外来邪气,内外合邪,百病丛生,治疗上多以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小半夏汤等方为底方,随证加减。

3 肺脾肾三脏亏虚

脾肺为母子之脏,同气相求,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二者共主气之生成,经过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运化而产生的水谷之气,共同生成了宗气,是一身之气的基础。《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见二脏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在病理上,痰湿或者湿热体质、后天饮食不节、情志上忧思过度、外邪直中及治疗失当等各种因素均会损伤脾胃的功能,母病及子,形成肺脾气虚之证[10],患者可表现为咳嗽声低,久咳不已、气短懒言、乏力等。《素问·咳论篇》云:“久咳不已,……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杂病源流犀烛》也指出:“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12]各个医家向来重视肺脾相关的病机,清代名医叶天士认为:“从来久病,后天脾胃为要,咳嗽久,非客症,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不必穷究其嗽。”王诚喜教授认为久病必虚,慢性咳嗽主要责之肺脾肾脏气的虚衰,因此提出了补肺气、健脾气、纳肾气的治疗原则,以复周身气机,临床效果显著[16]。蔡淦教授善于运用“脾统四脏”的理论来治疗肺系疾病,主张治脾胃以安肺疾,多采用健脾化痰、健脾利水、健脾益肺、补益脾肾等法[17],多用四君子汤加减,常选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石斛、沙参、砂仁等药。

肺主气,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呼吸运动和津液输布两个方面。肺吸入的清气需要肾气的摄纳才能维持一定的深度;肾气蒸腾下焦的津液,使清者上达肺,浊者下输膀胱。且肺肾为母子之脏,金水相生,阴液互资。肺脾已虚,久病必损及肾,肾虚摄纳无权,使咳嗽迁延不愈。肾为先天之本,补之困难,且耗时较长,当补后天以济先天,脾肾同补,则肾气充,肺气畅调,治疗常用六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化裁[17]。

4 气机不畅,肝肺同调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二者共同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和气血的运行。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肺为娇脏,肝为刚脏,一阴一阳,刚柔相济。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之长期伏案,久坐不动,气机不畅,易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木火刑金,则形成肝咳。《素问·咳论》指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气有余便是火”,临床上可见患者咳时面赤,痛引胸胁,甚则不可转侧,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有时还伴有四肢烦热、盗汗、消瘦、失眠乏力、月经不调等症。路志正教授认为治疗肝咳或从肺、从肝、肝肺同调。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者当疏肝解郁,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气郁化火,上逆犯肺者,和解少阳,以小柴胡汤加减;肝火素旺,外感风热者,疏肝泄肺,以柴胡桂枝汤合升降散加减;肝血不足,阴虚火旺者,滋阴疏肝,润肺止咳,以一贯煎加减;阴虚阳亢,肝风扰动者,同内风治法,当熄风镇惊,用镇肝熄风汤合泻白散加减[18]。万丽玲教授也认为有一部分PIC患者为肝肺失调所致,应重视疏达肝气,宣降肺气,肝肺同调,自创疏肝达肺汤,以柴胡、前胡、枳壳、桔梗、青皮、陈皮、旋覆花、枇杷叶、紫菀、款冬花为基本方,并随证加减,疗效确切[19]。万教授治疗肝咳还善用药对,如柴胡配前胡,前者疏肝解郁,后者宣肺降气而化痰,可相须为用;青皮配陈皮:青皮疏肝破气而散结,陈皮入肺脾经,理气化痰而止咳;枳壳配桔梗:桔梗开宣肺气,枳壳下气止咳,二者宣降结合;紫菀配款冬花:二者同入肺经,皆可降气止咳化痰。

5 久病入络,搜而剔之

在临床上可见有些PIC患者病程较长,咳嗽顽固,痰黏量少,咽后壁常常水肿甚至形成结节,患者面色晦暗,口唇黯淡,体型多偏瘦,舌下静脉迂曲,脉细涩,表明患者体内有瘀血存在,正所谓久病致瘀。唐容川曾云:“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瘀血乘肺,咳逆喘促”。有学者认为瘀血可贯穿于整个PIC病程的始终[20]。在PIC起始阶段,外邪犯肺,肺失宣肃,气滞则血瘀;慢性迁延期,久咳肺虚,宗气无以贯心脉,肺虚治节失职,气虚则血瘀。因此,活血化瘀法应贯穿于治疗过程的始终。吴银根教授认为“久病必瘀”,慢性咳嗽不论是因外感失治、误治,还是因内伤引起,均可形成瘀血这一病理产物,其善用虫类搜剔之品,以搜风通络,“走脏腑,行经络”[21]。如全蝎、蜈蚣、蝉蜕、僵蚕、地龙等,可祛风止咳、活血通络,还可疏通气道壅塞及肺络的瘀阻,显著改善支气管痉挛、缺氧状态。痰瘀同为病理产物,最终形成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痰瘀互结的恶性循环。对于此类患者,应重用活血通络药,如赤芍、桃仁、川芎、皂刺等,再配以化痰通络之品,如丝瓜络、鸡血藤、枳壳等,则邪去痰消瘀自化。正如《血证论》云:“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

肝主疏泄和藏血,能调节机体的血量,木气升发条达能促进血液循环,若肝气郁滞或寒凝肝脉,则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形成气滞血瘀之证[22],此时应理气活血。王兰娣主任认为PIC属于“顽咳”,痰浊、瘀血在其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二者常相兼为患。久咳必虚,肺气亏虚则治节无权,宗气不足,无以贯心脉以行血,必然导致脉道壅滞,痰瘀交阻,气道壅塞,加重肺失宣肃,成为顽咳[23]。风为阳邪,轻扬发散,易化燥伤津,耗伤肺之气阴,阴伤肺燥,津液干涸,血不能得津液之充养,易形成瘀血。PIC患者血瘀多为因虚致实,待瘀血散去,气虚之象显露,患者常感疲倦乏力、不耐劳作。故活血之品不可久用,否则伤人阴津,补虚调体乃为固本之策。后期当补肺气、养肺阴、充肾精,以白果、黄芪、北沙参、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等为常用之药。

6 医案举隅

浮某,男,72岁,2019年8月20日初诊。自诉平素体健,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吸烟20余年,已戒烟2年,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易咳嗽、咳白痰,平时不咳。现患者因感冒后咳嗽3月余来诊,曾在诊所输液治疗5天,无效。在我院门诊就诊数次,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咳嗽糖浆”等药物,咳嗽稍减轻,停药后仍同前。现症见:咳嗽、咽痒,吸入冷气或凉风则阵发性咳嗽,自觉咽部有黏痰,不易咳出,剧咳后偶有少量白黏痰,咯吐不爽,易流清涕、打喷嚏、出汗,稍口干,感觉有堵塞感,纳不香,眠一般,大便不成形,1日1次,小便正常,舌质稍淡,苔白,脉浮无力。西医诊断:感染后咳嗽;中医诊断:咳嗽(肺脾气虚,痰浊阻肺,风邪留恋证)。治法:疏风宣肺,益气固表,化痰止咳。处方:止嗽散合玉屏风散、桂枝汤加减,桔梗、荆芥、陈皮、苏叶、茯苓、百部、紫菀、款冬花、清半夏、苏子、桂枝、赤芍、黄芪、麸炒白术、防风各15 g,厚朴、炙甘草各10 g,生姜3片、大枣4枚(自备),6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复诊(2019年8月28日):咳嗽大减,喷嚏、流涕消失,咽痒、汗出、胸闷较前减轻,纳眠可,二便同前。上方去桂枝、白芍、荆芥、苏叶,黄芪改为30 g,加党参15 g,醋五味子10 g,再服7剂。

三诊(2019年9月12日):自觉轻微咳嗽,汗出已正常,纳眠、二便调,舌质稍淡,轻微齿痕,脉正常,前方去苏子,半夏改为10 g,继服7剂。2019年12月份电话随访,未诉明显不适,慢性支气管炎病情稳定。

按:患者年过七旬,肺脏长期受烟毒之害,肺气自亏,久病及脾,肺脾不足,体内水液运化失常,酿湿为痰,伏于体内,冬季感寒而诱发。患者正气亏虚为本,偶感风寒,引动体内伏痰,内外合邪,发为咳嗽。鼻塞、流涕、畏寒提示表邪未解,因误用寒凉、镇咳收敛药物,闭门留寇,风邪留恋,故形成感染后咳嗽。肺主卫,司肌表,肺气亏虚,腠理不密,易感风邪,津液外泄而汗出,故脉浮而无力。治疗时当表里同治,桂枝汤疏风解肌、和营卫而用于汗出之表证,考虑到久病必有瘀,故方中易白芍为赤芍,兼俱活血之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配伍荆芥、苏叶加强散风驱邪之力;患者年高久病,正气虚于内,故不用辛温燥烈之品,以防伤正,合止嗽散宣肺化痰,润而不燥,加半夏、厚朴、苏子,增强理气化痰之功效。二诊时,患者风邪基本已解,故去解表之桂枝、白芍、荆芥、苏叶,加党参、重用黄芪,黄芪为补气圣药,能实营卫而固腠理,党参“健脾运而不燥,润肺而不犯寒凉”,加五味子敛肺以止咳,生津止汗。三诊以巩固为主,痰象已不显著,故去苏子,半夏减量,继续补肺健脾,益气固表,使正气充足,邪不能干。

7 结语

综上所述,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多,病机复杂,初起为气分表证,由于失治或误治,加之饮食起居失节,脏腑内伤,病程迁延,肺络受损,使气血凝滞,最终多形成虚实夹杂之证,但基本不离风、痰、虚、郁、瘀的病机,具有内外合邪、脏腑相关的特点[24]。在感染后咳嗽的发展过程中,不论邪从外入,或邪伏于内、内外合邪或他脏波及于肺,最后终将引起肺失宣肃、上逆作咳,故治咳当谨记“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之宗旨。临证当中,需认准病机,仔细辨证,权衡用药,避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如此方能获得良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