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红麻凝胶贴膏制备工艺研究

时间:2024-06-19

皮凤娟,张庆莲,许 曾,黄 娟

(泸州市中医医院 药剂科,四川 泸州 646000)

红麻凝胶贴膏原剂型为泸州市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消肿活血散,由麻黄、红花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现将消肿活血散改进成凝胶膏剂。凝胶膏剂能克服原剂型缺点,使药物有效成分透皮快速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疗效且携带方便,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

目前,中药凝胶膏剂的主要外观质量问题与成型性有关。影响凝胶膏剂的成型因素特别多,其中凝胶膏剂基质研究是凝胶膏剂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基质物料的选用及其用量直接与凝胶膏剂的性质优劣相关。因此,本研究根据凝胶膏剂的剂型特点,采用正交试验对其基质处方进行研究,以期为同类制剂的优化提供参考。

1 仪器与试剂

FA2004型电子天平(上海安亭电子仪器厂);ZDHW调温电热套(北京中兴伟业仪器有限公司);DZF-1B真空干燥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恒温水浴锅(上海跃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麻黄、红花等药材(购自康美药业有限公司),由泸州市中医医院主任中药师张世波鉴定为正品。聚丙烯酸钠(NP-700)(上海冠英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上海冠英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聚乙烯吡咯烷酮(K-90)(上海冠英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甘羟铝(上海冠英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甘油(四川利德医药有限公司)。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纯化水。本研究所用红麻凝胶浸膏由泸州市中医医院制剂室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评价指标

以综合感官进行评价,以外观性状、膜残留、皮肤追随性、渗布程度为指标。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综合感官评分标准

2.2 单因素实验考察

2.2.1 基质处方 根据预实验和文献资料[1-2],初步确定基质处方为9g聚丙烯酸钠、0.46 g甘羟铝、0.4 g乙二胺四乙酸EDTA、4 g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50 g甘油、3.0 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90。具体制备方法:按处方量称取聚丙烯酸钠、甘羟铝、乙二胺四乙酸EDTA、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和甘油,搅拌均匀,作为A相;另称取聚乙烯吡咯烷酮加水充分溶胀后,加入酒石酸,搅拌均匀,作为B相;将B相缓慢加入A相中,边加边搅拌。

2.2.2 聚丙烯酸钠用量考察 分别称取聚丙烯酸钠5、7、9、11、13g,按照上述方法制备成不同的样品,评价综合感官。结果见表2。

表2 聚丙烯酸钠用量比较 (分)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聚丙烯酸钠用量的增加,综合感官评分也随之增加,但当聚丙烯酸钠用量达到13 g时,综合感官评分反而下降。经分析发现,聚丙烯酸钠作为基质中的黏着剂,若用量过少,会导致膏体偏稀偏软;若用量过大,会导致膏体凝聚结块而不适合涂布。因此,确定聚丙烯酸钠用量为11 g。

2.2.3 甘羟铝用量考察 分别称取甘羟铝0.44、0.46、0.48、0.50、0.52 g,按照制备方法制成不同的样品,评价综合感官。结果见表3。

表3 甘羟铝用量比较 (分)

由表3可知,当甘羟铝用量小于0.48 g时,凝胶膏成型后有少量膜残留,黏附性较好;当甘羟铝用量大于0.48 g时,凝胶膏成型性好,膜残留少,但皮肤追随性较差,膏体稍硬,故确定甘羟铝用量为0.48 g。

2.2.4 甘油用量考察 分别称取甘油40、45、50、55、60 g,按照制备方法制成不同的样品,评价综合感官。结果见表4。

表4 甘油用量比较 (分)

甘油为常用保湿剂[4],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当甘油用量过小时,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膏体会变硬,当甘油用量过多时,渗布情况会变严重,因此将甘油用量确定为50 g。

2.2.5 聚乙烯吡咯烷酮用量考察 分别称取聚乙烯吡咯烷酮2.8、2.9、3.0、3.1、3.2 g,按照制备方法制成不同的样品,评价综合感官。结果见表5。

表5 聚乙烯吡咯烷酮用量比较 (分)

为提高红麻凝胶贴膏的黏附性[3],选用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增黏剂。由表5可知,随着聚乙烯吡咯烷酮用量的增加,凝胶膏的皮肤追随性增加,但当聚乙烯吡咯烷酮用量过大时,膜残留增加,故确定聚乙烯吡咯烷酮用量为3.1 g。

2.2.6 空白基质制备 称取11 g聚丙烯酸钠、0.48 g甘羟铝、0.4 g乙二胺四乙酸EDTA、4g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和50 g甘油,搅拌均匀,作为A相;另称取3.1 g聚乙烯吡咯烷酮加水充分溶胀后,加入0.4 g酒石酸,搅拌均匀,作为B相;将B相缓缓加入A相中,边加边搅拌,即得。

2.3 正交试验

2.3.1 考察因素 根据预试验,选定浸膏用量(A)、搅拌时间(B)、搅拌速度(C)作为考察因素。以初粘力和综合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应用L9(34)正交试验表进行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6。

表6 因素与水平

2.3.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本试验用综合感官评分E为指标来评价凝胶膏制备工艺。试验结果见表7、表8。

表7 正交实验结果

表8 方差分析

由方差分析结果表7可知,因素B对感官综合评分没有显著性影响,因素A和因素C有显著性影响,经试验证明,若搅拌时间过短会导致膏体中的气泡无法排出,影响凝胶膏的成型性,因此确定最佳工艺为A2B3C2,即基质中加入浸膏10 g,搅拌55 min,搅拌速度为35 r/min。

2.4 验证实验

根据最佳工艺制备3批样品,考察综合感官评分。结果表明,正交设计优选结果稳定可靠,所制备的红麻凝胶贴膏综合感官指标良好。结果见表9。

表9 验证实验结果 (分)

3 讨论

在对基质处方进行筛选时[5],曾选用明胶、聚乙烯吡咯烷酮两种黏合剂配合使用,加入明胶后成品黏合性确有改善,但同时凝胶膏膏体的流动性变差,涂布困难,因此在最后的基质处方中没有加入明胶。

由于基质黏度大,在搅拌过程中极易产生气泡,影响凝胶膏的外观性状。故在预实验时曾采用超声的方法去除气泡,但效果不佳,同时考虑到大生产时也不可能采用超声除气泡,因此,在小试过程中采用匀速搅拌,均匀涂布,减少气泡;在大生产时采用减压匀速搅拌,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尽可能排尽气泡。

预实验时[6],本研究曾考察了以卡波姆、NP-700为主要基质的凝胶膏黏性,结果发现若二者配合使用将无法溶胀,调节溶液酸度可改善其溶胀性;单用NP-700时,其黏性比单用卡波姆好,故最后选用NP-700为主要基质。通过文献[5-6]确定乙二胺四乙酸和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用量,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聚丙烯酸钠、甘羟铝、甘油、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用量,最终确定基质处方。

4 结语

红麻凝胶贴膏原剂型为散剂,以药材打粉形式应用于临床,虽然效果显著,但使用起来极不方便,患者依从性差。随着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中药现代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为适应中药现代化,确保临床用药,本研究将方中药味进行提取浓缩,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选,最终制成红麻凝胶贴膏,结果发现其可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提高患者满意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