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健脾消萎汤联合清热和胃方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4-06-19

张连科

(嵩县中医院,河南 嵩县 471400)

慢性胃炎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是以胃黏膜上皮及腺体萎缩,腺体数量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与肠腺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等症状,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研究[2]表明,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率呈现正相关,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为胃癌,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常用抗生素类药物、微创手术等方法治疗慢性胃炎。抗生素类药物能有效抑制或杀灭病患胃肠部的致病病毒、病菌等,但抗生素类药物大多具有一定副作用、长期服用会对肝脏等产生损伤。微创手术可有效将胃部病灶黏膜剥离、对致病因素进行物理性清除,但微创手术会对病患机体产生不可逆损伤,常作为最后的补偿性措施使用。中医认为,胆胃失和、湿热中阻与慢性胃炎的发生有重要关联,治疗时应以清热祛湿、和胃利胆为治疗原则。研究[3]表明,中医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疗效确切。本研究旨在探究健脾消萎汤联合清热和胃方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胃酸分泌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月1月-2019年12月嵩县中医院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90例患者进行研究,均符合西医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4]。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7.59±2.19)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97±3.41)年。治疗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38.11±2.18)岁;病程2~16年,平均病程(8.98±3.4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治标准

纳入标准:①根据《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5]确诊为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②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证见胃脘痞满、胃脘疼痛、烧心、恶心呕吐、口苦、口臭、大便黏滞;③未接受过相关治疗;④经患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年龄≤15周岁,且≥81周岁;②非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所致Hp感染;③伴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或急重症;④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不耐受;⑤接受过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治疗;⑥依从性差或精神意识异常。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维酶素(湖北绿金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2022350,规格:0.2 g)0.2 g/片,4片/次,3次/d;铝碳酸镁(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3410)口服,0.5~1 g/次,3次/d;西沙必利(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0345)口服,5~10 mg/次,3次/d;伴有Hp阳性者增加克拉霉素(四川省旺林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0127)口服,250 mg/次,2次/d;阿莫西林(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1351)口服,0.5 g/次,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健脾消萎汤联合清热和胃方治疗。健脾消萎汤(黄芪10 g、吴茱萸10 g、党参8 g、白术12 g、陈皮12 g、白及11 g、三七粉5 g、干姜12 g、桂枝10 g)煎煮取药汁300 mL,300 mL/次,2次/d。清热和胃方(滑石18 g、茵陈15 g、黄芩15 g、连翘12 g、香橼12 g、石菖蒲12 g、黄连12 g、白蔻仁12 g、木通12 g、佛手12 g、瓦楞子12 g、吴茱萸3 g、甘草6 g)水煎取汁300 mL,300 mL/次,2次/d。两组均连续服用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中医证候评分 在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取主证胃脘痛、喜温喜按;次证食少呆讷、大便稀溏、乏力,比较评分,主证每项计0~10分,次证每项计0~6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症状越严重[6]。

1.4.2 病理评分 在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胃镜、病理检查,对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慢性炎症、炎症活动度进行评分,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最高分为9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慢性炎症、炎症活动度最高分3分,分数越高,炎症越严重。

1.4.3 胃酸分泌 取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分离血清,通过荧光免疫双抗夹心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PGR)、胃泌素17(G-17)的水平。

1.4.4 胃镜下黏膜组织病理变化 依据活检结果进行判定,选取胃小弯距幽门2 cm处组织,依据病变程度评价血管扩张、固有层水肿、胃小凹增生、炎症、黏膜肌增生变化,每项计0~3分,分数越高病变程度越严重。

1.4.5 Hp感染根除率 依据碳14尿素呼气试验判定结果,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改善情况。

1.5 临床疗效

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90%,胃黏膜红润,无胆汁反流;有效: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45%~90%,胃黏膜轻度水肿,胃黏液染色变淡;无效:未达有效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患者主证、次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主证、次证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患者病理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病理评分在治疗后降低,治疗组患者慢性炎症、炎症活动度、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下降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理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患者胃酸分泌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酸水平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的PGⅠ、PGR、G-17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PGⅡ水平较治疗前无变化,两组患者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胃酸分泌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胃镜下黏膜组织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胃镜下黏膜组织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胃镜下黏膜组织评分比较 分)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部分学者认为引发胃炎最主要的因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得机体对氨气产生黏附,增加对尿素的分解,使机体出现氨中毒,幽门螺杆菌还可使机体自由基增多,多种酶表现为异常活跃状态,对机体、组织、器官可造成严重损伤,以及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胆汁反流、胃黏膜微循环改变、血管活性因子改变、黏膜营养因子缺乏等因素也会造成萎缩性胃炎。研究[7]发现,随着慢性胃炎的不断发展,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进而影响患者康复进度。因此,西医治疗萎缩性胃炎除针对患者补充维生素,增强其免疫力外,还须服用抗贫血药物,改善患者的基本症状。维酶素通过刺激机体内维生素B6的活性,有效参与同型半胱氨酸向蛋氨酸的转化,满足机体维生素需求,维护血液中红细胞的形态,促进代谢,从而延缓慢性胃炎发展,改善患者的贫血状态。但长期服用西药会出现不良反应,还可产生耐药性,造成治疗效果下降。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疗效确切。中医认为,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为长期饮食及生活不规律,引发脾胃失调,进而导致机体出现血瘀气滞,体虚则易外邪内侵,最终出现萎缩性胃炎[8]。依据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其症状体征,可归属为中医“痞满”“呕胆”“胃脘痛”“胆瘅”范畴[9]。《黄帝内经》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脏寒生满病” “邪在胆,逆在胃” “胆瘅,有病口苦者”,《伤寒论》曰:“满而不痛为痞”。中医认为,饮食、外邪、情志、脾胃虚弱等因素与胃脘痛的发生关系密切,疾病根源在肝,病因在胆,病位在胃,其病因病机为胆胃失和,湿热中阻,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湿热内阻以致脾脏无法正常运化水湿,气机升降枢纽受损,胆随胃而降,胆汁逆胃,以致病发,治疗时需从胃部着手。

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本研究采用健脾消萎汤联合清热和胃方改善患者的肾脾虚寒状态,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恢复。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病理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病理评分明显下降,提示健脾消萎汤联合清热和胃方可有效治疗萎缩性胃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病理状态。健脾消萎汤方中黄芪可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保肝、利尿、抗应激、抗菌,还可有效抑制幽门螺旋杆菌,降低胃内的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缓解肠胃损伤及炎症活动度[10]。党参具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可明显改善贫血状态,缓解胃肠不适症状[11]。据《医学启源》记载,白术具有和中益气、温中、祛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的作用[12]。清热和胃方中滑石除湿利窍,健脾益气,黄芩清热燥湿,茵陈清热利湿,保肝护胆,三者共为君药,利胆祛湿[13]。石菖蒲健脾燥湿[14],白寇仁醒脾行气,木通、连翘清热导湿,四者合用为臣,清热利湿。瓦楞子消痰止痛,香橼除湿和中,佛手理气健脾,吴茱萸降逆止呕,黄连清热燥湿,合用为佐,泻肝胃之火。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共奏降逆和胃、健脾理气、清热化湿之功。

研究[15]表明,PGⅠ、PGR、G-17水平的降低可间接反映胃肠黏膜的分泌功能,进而可以作为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血清标志。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胃酸分泌改善明显。健脾消萎汤可有效改善患者胃酸分泌,清热和胃方则能起到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作用,二方联用可有效修复胃肠黏膜细胞,恢复胃肠功能,提高胃肠黏膜分泌功能。

综上,健脾消萎汤、清热和胃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症状,改善患者的贫血、脾虚、肾寒状态,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功能恢复。但本研究还存在样本量少、时间短等不足,还需今后继续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