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廷荃教授治疗痞满辨治特色及验案举隅

时间:2024-06-19

杨美艳,李素,马红学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李廷荃教授,山西省学术带头人、山西省名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省首批中青年中医临床领军人才。李廷荃教授从事中医内科杂病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对消化系统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收获赞誉无数。

痞满是患者自觉心下(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是消化科门诊常见病证[1],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书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以下总结李教授治疗痞满的临证经验,并举验案证之。

1 痞满的病因病机

此病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引起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为痞满。《医学启源》载:“胃中风,则溏泄不已”,认为外感风、寒、热、湿之邪,均可致痞满,而外邪中犹以寒湿之邪为甚,寒邪客胃,最易损伤脾阳,阳虚失运,气机失调,发为痞满。《证治汇补·内因门收食》 指出:“食伤之后,物滞虽消,元气受损,或已经攻下而脾阴受伤,至高之气乘虚下陷,而为蓄满痞塞者”,认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生痞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思虑过度,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阐释情志不疏,致脾运失常、气机失调而发病。《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云:“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论述了因虚生满病。《杂病源流犀烛》言:“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运化,心下痞塞满”,将痞满的病机归纳为脾虚气滞。

李教授认为,痞满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脾胃阳虚是发病之根本,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病机关键,而寒湿热错杂中焦为难治之要。脾胃阳气亏虚,阳虚则生内寒,加之脾虚日久生湿、化热,或久病郁而化热,致寒湿热错杂,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痞满。五脏是一个有机整体,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血证论》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认为肝失疏泄,致脾土运化失职,即为肝木乘土。若脾失健运,影响肝之疏泄,则为土壅木郁之证。肝与脾胃同居中焦,任何一方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另一方,形成肝脾胃不调之证。李教授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论治的学术思想下,提出寒湿热错杂、肝脾胃不调为其证治难点。

2 辨治经验

2.1 致中和,调脾胃升降

《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指达到一种中正、和谐、平衡的状态。对脾胃系疾病而言,恢复脾胃升降为治疗之本,即为“中和”。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纳运相合,升降相因,有序不乱,饮食物得以正常地消化吸收。清代名医唐笠山说:“治脾胃之法,莫精乎升降。”李教授主张从调脾胃升降,论治痞满。《证治汇补·痞满》云:“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于心下,位于中央,填塞痞满,皆湿土之为病。”痞满多由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所致。《脾胃论》云:“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说明脾胃阳气尤为重要。李教授临床常用干姜、桂枝、荜茇、厚朴等温运脾阳之品,治疗脾胃阳虚,升降失常之痞满,脾胃阳气充盛,既可使升降调畅,又可使外邪不得入。

2.2 整体调摄,身心同治

痞满的发病与各种诱因关系密切,其中最常见的是饮食不节,其次为情志失调,最后为劳累及气候等因素[3]。痞满的治疗除用药物外,还应对其病因进行去除。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养生方法。李教授认为痞满治疗过程中“养胃重于治胃”,要注重整体调摄,身心同治,调整精神状态,合理膳食,遵循自然规律。嘱就诊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负面情绪的影响;适当锻炼,避免长期过度劳累等,促进疾病痊愈。

2.3 诊法合参,重视舌诊

舌诊是观察患者舌象(包括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独具中医特色的诊疗手段之一,对于判断疾病的性质、预后及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均有重要指导意义。李教授认为舌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舌象的变化对临床辨治脾气的盛衰、胃气的强弱,更具有指导意义,应详观舌象。正如《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所言:“观舌本,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舌质和舌苔的变化,所反映的生理病理意义各有侧重,舌质颜色、形态主要反映脏腑气血津液的盛衰;舌苔的变化,主要反映感受病邪和病证的性质[4]。新病以观舌苔为主,久病以观舌质为主,尤以舌形为重[5],而脾胃病病程长短不一,需要综合分析,参考其他症状,全面衡量,作出正确判断。

2.4 常用药对

2.4.1 人参、干姜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医学启源》认为其“治脾胃阳气不足”。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珍珠囊》载:“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二药均作用于脾胃,人参益气健脾,干姜大温中焦,两药相合,共奏健脾温中之效,并常以半夏相随[6]。

2.4.2 半夏、厚朴 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本草从新》言其“能走能散,和胃健脾,除湿化痰,发表开郁,下逆气,止烦呕”。厚朴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李杲言“厚朴,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半夏辛温,厚朴苦温,二者合用燥湿祛寒、和胃降逆,有助于恢复胃气通降功能。

2.4.3 枳实、八月札、莪术 枳实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的功效,张洁古言“枳实,治心下痞及宿食不消”。八月札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散结利尿的功效,《陕西中草药》载其“疏肝益肾,健脾和胃。治消化不良,腹痛,泻痢,疝气,子宫下坠”。莪术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日华子本草》言其“治一切血气,开胃消食”。枳实、八月札侧重行气,莪术侧重行血;八月札性寒,可防温燥伤津;莪术性温,可防过寒伤胃;八月札侧重疏肝,莪术侧重理脾,二者合用,共奏行气活血、寒热平调、肝脾同治之效。

3 验案举隅

病案1:患者任某,女,68岁,2019年12月25日初诊。患者间断出现胃脘部胀满,伴反酸多年,加重半年。患者诉2000年行胆囊切除术后自觉胃肠不适,2015年行胃镜检查示“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经治疗后好转。半年前劳累后上述症状复发,自行用药(具体不详)后症状微缓解。现胃脘部胀满,餐后加重,伴反酸、烧心、嗳气、腹痛,大便日2次,质稀溏,便后痛减,小便可,纳差,畏食生冷油腻,口干、口苦,偶有口黏腻,眠差,入睡困难,平时思虑多。舌红苔黄,脉弦滑。电子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痞满,寒湿热错杂,肝脾胃不调;拟方:清半夏10 g,黄连10 g,黄芩10 g,干姜10 g,人参6 g,厚朴30 g,荜拔6 g,浙贝母15 g,乌贼骨15 g,蒲公英15 g,甘草6 g。7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

2020年1月1日二诊:药后诸证减轻,仍有口干、口苦、口黏腻。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大便稀,小便调。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效不更方,前方更蒲公英18 g、乌贼骨18 g。7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后随访症状消失。

按:《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言:“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患者手术损伤脾胃,脾胃阳气亏虚,阳虚则生内寒;加之久病多虚,日久生湿、化热,而成寒湿热错杂、肝脾胃不调之证。脾胃阳气亏虚,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郁滞,发为胀满;加之久病多虚,中焦脾胃之阳气更加亏虚,则见腹痛、畏食生冷,大便稀溏;脾虚失运,湿浊之邪上犯,津液不能上乘,则见口干、口苦、口黏腻;平素思虑过多,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见反酸、嗳气,方以顺胃降逆方加减。顺胃降逆方由半夏泻心汤加厚朴、荜茇、藿香等组成,方中以清半夏与厚朴合用燥湿祛寒、和胃降逆,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人参、干姜温补脾阳,助脾运化以升清;荜茇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三药合用温运中焦。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蒲公英、浙贝母、乌贼骨清热化湿、中和胃酸;甘草主和,益气补中、调和药性。二诊时,患者湿热重,重用蒲公英、乌贼骨以达清热和中之效,诸药配合共奏脾阳运而寒湿祛,湿热化而气机调,终使脾胃升降功能转复,脾升胃降,疾病得以痊愈。

病案2:患者宋某,男,39岁,2019年12月11日初诊。患者间断胃脘胀满3年,加重2周。患者诉3年来每于受凉或饮食不节后,出现胃脘胀满,反酸、烧心明显,自行服用“奥美拉唑”后症状缓解。2周前受凉后出现胃脘胀满,伴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胃脘怕冷,偶有口苦、口干,平素纳一般,食欲可,不敢多食,眠可,小便调,大便日1次,干稀不调。舌红苔略黄,脉弦。诊断:痞满,脾虚肝胃不和,寒热错杂;拟方:柴胡10 g,黄芩10 g,清半夏10 g,人参6 g,桂枝10 g,白芍15 g,枳实30 g,八月札30 g,莪术10 g,蒲公英18 g,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焦麦芽1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

2019年12月18日二诊:药后诸证减轻,反酸、烧心缓解,偶有胃脘胀满,伴嗳气,食欲可,不敢多食。眠差,入睡困难,二便调。舌红苔根略厚,脉弦。效不更方,前方加炒枣仁18 g、合欢皮15 g。7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后随访症状消失。

按:《黄帝内经》载“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患者久病,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不节更伤脾胃,故见胃脘胀满、怕冷等脾胃虚寒之证;脾失健运,则脾阳不升、胃气不降,见反酸、烧心、大便稀溏;久病郁而化热,可见口干口苦、便干、苔黄等热象之证,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桂枝汤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各半量组合而成,方中小柴胡汤疏肝清热和胃,桂枝汤温中散寒行气,加枳实、八月札、莪术行气活血,和胃化滞;加蒲公英助小柴胡汤疏肝清热、和胃化湿;加焦三仙以健脾消积化滞,助脾胃运化。二诊诸证缓解,加用炒酸枣仁、合欢皮解郁安神。全方寒热平调,攻补兼施,共奏疏肝理脾、和胃降逆之功,疗效显著。

4 结语

综上所述,李教授认为痞满由多种病因引起,久病脾胃阳虚,寒湿热错杂是其根本病机。治疗时以恢复中焦脾升胃降为原则,注重整体调摄,重视舌诊,选方用药精准,善用人参、干姜,半夏、厚朴,枳实、八月札、莪术等对药,使脾阳得健、寒湿得化、郁热得清、肝胃得调,终使脾升胃降,疾病得以痊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