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运用助阳宣肺法治疗黄褐斑探析

时间:2024-06-19

伍阳林,程宏斌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黄褐斑为一种面部局限性、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易诊难治[1]。相当于中医的“肝斑”“面尘”“黧黑斑”“蝴蝶斑”等。黄褐斑多发于颜面部,如两颧部、颊、鼻、额、唇等,皮损主要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的局限性、边界清、不高出皮面的斑片,对称分布如蝶状,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及环境改变,人们精神压力增大,以及紫外线照射、口服避孕药等,黄褐斑发病率日渐增高[2-3],男女均可发病,但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据统计,黄褐斑男女发病比例高达1∶9[4])。目前,虽然黄褐斑治疗的中西医手段颇多,但仍存在很多难题,如治疗标准不统一、无特效药、治疗费用较高、周期长、易复发等。黄褐斑影响面部美观甚至具有损容性,易给患者的精神、心理带来巨大压力,以致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因此应重视对黄褐斑的预防及诊疗。

1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

黄褐斑相当于中医的“蝴蝶斑”“黧黑斑”“肝斑”等,《阴阳十一脉灸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气不足,善怒……饿不欲食,面黑如地色。”这是对黄褐斑最早的论述。《外科正宗》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正式提出了“黧黑斑”这一病名,后世一直沿用至今。

中医认为黄褐斑发病主要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感六淫、饮食劳逸、忧思抑郁等导致机体气机不畅、血运失常,气血津液不能上荣头面、面部肌肤失于濡养所致。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走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酐。”面部为十二经脉汇聚之所,是反映人身气血变化的集中部位,因而黄褐斑为内部脏腑经络失调,从而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代谢紊乱,反映在面部的一种疾病。《灵枢经》云:“足厥阴之脉病,面尘脱色……足少阴之脉病,面黑如炭色;足阳明之脉病,面黑。”肝主疏泄,若肝气不疏、全身气机不畅,血运无力瘀滞于脉管,不上荣于面则罹患黄褐斑;肾藏先天之精,若因房事不节或久病伤肾导致肾精亏虚、肾气不足,则精亏失养、水液内聚,反应于面则面色黧黑;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化源不足、水停中焦,一则面部失养、二则湿浊化热熏蒸于面而面部不泽,导致黄褐斑发生。《灵枢·经脉》云:“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由于气机不畅或气虚无力推动、实邪阻滞等导致血液瘀滞脉管,无法上荣于面,且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而面失濡养生斑。“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瘀血是黄褐斑发病的重要原因,其贯穿了黄褐斑的整个病程,正如《普济方》所论:“面上黯,此由凝血在脏。”

1.1 肝与黄褐斑发病关系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发生之际,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肝为刚脏、喜调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而调节一身之气机。肝主藏血,是妇女经血之本,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经案》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血充盈,藏血功能正常,则冲任盛满,血海充盈,月事以时下。“阴性凝结,易于拂郁,郁则气滞血亦滞”,情志不舒导致肝失疏泄、全身气机失调而致气血郁滞,气郁则血行不畅,结聚于局部,甚则气滞血瘀,面失濡养而罹生黑斑;或气郁而化火煎熬阴津,阴津亏虚,则面部不华,正如清代《张氏医通》曰:“面尘脱色,为肝木失荣。”肝不藏血,阴血亏虚,然肝体阴而用阳,肝阴血不足则肝之疏泄受阻,气机不畅,瘀血内停,头面肌肤失养,故《普济方》曰:“面尘脱色,是主肝。”综上,肝脏功能失调是黄褐斑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

1.2 脾与黄褐斑发病关系

《寿世保元·脾胃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也。属土以资众脏,安谷以济百骸”,脾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脾胃居于中焦,受纳水谷、化源精微,脾胃一升一降,升清散精于肺,肺宣发肃降输布精微,内则濡养脏腑,外达皮毛润泽肌肤。若因饮食劳逸、忧思抑郁、久居湿地等致脾虚不运,气血化生乏源则精微不能上达于面;或气血不足、脏腑失养而机体功能低下、正气不存为外邪所犯,肌肤易受外邪侵袭而致局部气血瘀滞;或脾虚水湿不化,痰饮水湿停聚于中焦阻滞气机,气血不和、血不养面;或痰湿郁久化热,熏蒸头面。综上,脾脏功能失调亦是引发黄褐斑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

2 助阳宣肺法理论依据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及临床观察发现,运用扶助肾阳、宣发肺气之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明显,故由肾阳、肺脏及肺肾二脏的生理相关及与黄褐斑发病的病理联系详述如下。

2.1 肾阳为人体之真阳,具有温煦推动作用

肾阳为元阳,是五脏阳气的根本。五脏之阳全赖肾阳充养并根基于此,命门火旺则五脏皆旺,肾阳虚衰则他脏亦受累,正如川蜀名医郑钦安所言:“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黄帝内经》言:“阳化气,阴成形。”肾阳充足,可推动鼓舞全身气血运行,将人体有形之阴转化为能量,滋养机体。张介宾《景岳全书·论痰之本》曰:“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若脾肾失调,水液蒸腾气化不行、运化失常,则水液不化、痰饮水湿泛滥,导致有形之阴结聚于内,阻碍气血运行,或瘀滞于内,日久化热,煎熬津液,终凝结成斑。唐宗海《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认为:“脾……不得命门之火以生土,则土寒而不化。”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土得先天之火温煦蒸化、激发推动,则运化有力、化源无穷以滋五脏;若肾阳不足、先天无力鼓动精血以滋后天,脾阳失煦,无力运化、后天乏源则脏腑经络及肌肤失养,后天不足亦无源滋养先天,如此循环无端,相互影响;或不能温煦脾阳致水谷化源不足,心变赤化血乏源而营血亏虚,导致肌肤失养;阳气可温煦推动气血津液运行,“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阳气不足,血液失于温煦,寒性收引血瘀脉管,显露于面则色黑;阳气衰弱推动血运无力,脉管不充、血液淤积,又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如此因果反复,相互影响,终致面黑生斑;或肾阳衰极,温煦推动无力,心脏运血不足,则血液瘀滞脉管不通,气虚血瘀而色素沉着于面。阳气无力卫外,易为外邪侵袭,风为百病之长、易袭人体上部,头面在人体至高处,故而头面易受邪,致局部肌肤气血瘀滞而失养生斑;肾五色属黑,肾阳不足,阳不制阴,寒水上泛,阴气弥散,则面部见黑色。

2.2 肺外合皮,其华在毛

《明医指掌·咳嗽论》云:“夫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诸气……外主皮毛,司腠理开合,卫护一身,如天之覆物”,肺居高位、为华盖,外合皮、其华在毛,肺主一身之气,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承于肺,肺亦影响宗气生成,卫气宣发亦归肺所主,故肺气失司,则人体气机运行失调。《灵枢·本藏》言:“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肺借助卫气的宣发运行可调控腠理、濡养周身肌肤。《素问·诊要经终论》云:“太阴终者……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太阴肺经衰极,宣降失调、精微不布则五脏、周身失养,腠理开合失常、水湿停聚、阻滞气机则皮毛难润,面部失养。肺司腠理之开合,肺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则易为外邪所干。头为人之最高位、诸阳之汇,风为百病之长且易袭阳位,又寒邪易壅遏阳气,故面部肌肤易受邪且局部气血瘀滞而生斑。

2.3 肺主宣发肃降

《素问·经脉别论》载:“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脾胃居于中焦,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输布滋养周身,若肺气宣降不利,则皮毛失养,表现在面部则为面尘,且肺为水之上源,若肺失宣降,水湿不布,积聚体内阻碍气机或上泛,瘀滞气血显露于面则色黑。《本草述钩元·山草部》载:“盖肺阴下降入心胃,即气之所以化血者”,肺的宣发肃降还可助肺血生成,且肺朝百脉,肺血充足资心血,又可助心行血,亦能布散于肌肤皮毛,濡养全身。左肝右肺、左升右降,调节一身气机。若肺失宣降,肝失疏泄导致全身气机失调,则气机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灼肺,或气机阻滞,运血无力,血液瘀滞于脉管,肺津受伤或气血瘀滞则无以输精濡养于头面。

2.4 肺肾为母子之脏,金水相生

肺五行属金,肾属水,肺为肾之母,金水相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气充足、宣降协调则可输精于皮毛,卫阳外守而皮肤不受邪;若肺气不足,不能下引肾阳,日久则母不生子而伤肾阳。肾阳为诸阳之根,可资助肺阳,肾阳充足,温煦推动肺气运行,水道畅达上输于肺,布散濡养周身,使痰饮不生,水饮不上犯于面。《杂证会心录》云:“肾与肺,属子母之脏,呼吸相应,金水相生”,肺气充足,宣发可卫外,肃降于肾可引肾阳,肾阳乃人之元阳,可上资于肺,故肺肾又可阴阳互资。《辨证奇闻·卷五·臌胀》提出:“法必补肾水制肾火,尤宜补肺金生肾水……肾虚以致火动,肺虚以致水流,补水火自静,补金水自通,实有至理。”[5]这充分说明肺肾金水相互滋生的关系。

2.5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宋·杨士赢仁斋直指方论》提出:“肺出气也,肾内(内古通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肺主气,肾纳气,肺司呼吸吐纳,肾气固摄维持呼吸深度,且气为阳,肺气旺则可助生肾之阳气,即母生子。

2.6 肺通调水道,肾主水

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肾阳蒸腾气化水液,自三焦上输精微,下行浊液于膀胱,共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故言“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若受外邪侵袭束肺,腠理闭塞导致肺宣降失调,水道不通,水与邪气相搏结于肌肤而湿邪泛于肌肤,则面部失养。若肾阳不足,气化失司,脾运化水液无力,关门不利,则水液内停上泛于面,故《扶阳讲记》载:“治病之法在于以火消阴。”[6]

综上,肺肾在五行中分属金、水,肺为华盖,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宣发肃降,主一身之气,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气之根也,二者为母子之脏、金水相生,在气、血、精、水、阴阳方面联系密切。肾寓真阴而涵真阳,肾阳充足可上资肺阳,肺阳充足,可使卫气充盈,循行于肌肤腠理而护外,使有形之阴无以结聚于皮肤;肺之宣发肃降有力,可外输气血、水谷精微濡养皮毛肌表,故而面部润泽不生黑斑;肺为肾之母,气为阳,肺气充足,呼吸吐纳协调、精微输布正常则可下助肾阳。由此,肺肾二脏对于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用药意义重大,可充分运用“助阳宣肺法”辨证论治,提高该病的临床治愈率、减少复发。

3 案例举隅

患者许某某,女,39岁,2019年10月9日初诊。两侧颧部黄褐色至浅褐色斑片,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畏寒,腰膝酸软无力,腹胀纳差,月经周期延后,经血色暗,量少,血块多,经行小腹有刺痛感,夜寐差,多梦易醒,小便清,大便溏薄,舌质暗、边有齿痕,脉沉细涩,中医诊断为“黧黑斑”,辨证为“脾肾阳虚,气虚血瘀证”,治以“补肾健脾,益气活血”为法,具体用药为:黄芪(生)30 g、防风15 g、白术(麸炒)10 g、鸡血藤30 g、当归20 g、川芎(酒)10 g、山药15 g、熟地20 g、酸枣仁(炒)30 g、枸杞子10 g、桑葚10 g、红花10 g、肉桂5 g、人参5 g、建曲20 g,共7剂,水煎服,日1剂,一日3次。1周后复诊:自觉神疲乏力感及畏寒较前减轻,面色萎黄较前好转,纳可,大便成形,近期心烦难以入睡,继予前方加柴胡10 g、合欢花30 g,7剂,水煎服,日1剂,一日3次。2周后复诊:两颧部斑片逐渐淡化,面积较前缩小五分之一,面色出现光泽,神疲乏力感明显减轻,仍有腰膝酸软感,月经量较前增多,经色红、血块减少、无痛经,夜寐正常,舌淡少苔,脉沉虚细。考虑患者月经及睡眠明显较前好转,但仍有腰膝酸软感,故于前方基础上去红花、柴胡、酸枣仁,加补骨脂15 g、淫羊藿20 g、桔梗10 g,共14剂,水煎服,日1剂,一日3次。4周后复诊:两颧部深褐色斑片明显变淡,浅褐色斑片基本消退,面积较前缩小近三分之一,面色润泽,腰膝酸软感明显减轻,患者自觉心情舒畅,基本情况均可,舌淡,脉沉细,考虑患者脾肾阳虚,精血不足之本证,治以补肾助阳,益精血为法,予十补丸去附子巩固治疗一月,并嘱患者注意日常防晒,调整作息及饮食等,后患者两颧部斑片基本消失。

病案患者脾肾阳虚,气虚血瘀,故以右归丸为主方加减,温补肾阳,益精填髓。右归丸以补阳药与补阴药相配,肾阴可上制心火,体现了《外科正宗》中“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的思想。其中,右归丸中肉桂,辛、甘、大热,一可补火助阳,《本经述钩元》载:“肉桂……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温脾胃虚寒”,为治疗命门火衰要药;二可祛风散寒,《本草从新》云:肉桂“能发汗,去营卫风寒。”[7]肾阳充足,五脏阳气皆旺,“阳化气”,阳气旺盛可将人体之有形之阴转化为能量,推动消散面部有形之黑斑;中焦温暖,则精微运化有源,充盈气血故周身肌肤得濡,亦有益于推动血液、津液运行,使气血和调,脉络充盈,荣养皮肤;配合玉屏风散,更添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黄褐斑病在面、皮肤腠理之间,“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及”,而防风为风中润剂,辛温发散,气味俱升,质松而润,可上行于头面,宣发肺气、助肺输布气血津液,又可依靠其良好的流动性盘活僵局,从而拉动“气、血、水”循环。防风归膀胱、肝、脾经,又为风药,故其既能宣肺气,又能疏肝气,尤能升脾气,从而使三焦气机得以通畅,全身阳气得以振奋。面部气血运行畅通、肺卫固表有力、全身气机升降协调,故阴无以成形,外邪不可侵犯,肌肤濡养润泽,黑斑不生。肉桂与防风配伍治疗黄褐斑充分体现助阳宣肺法良效甚多。

4 结论

黄褐斑发病率日益上升,其病因病机复杂,且难以治愈。黄褐斑的治疗方式常见的有中药、针灸、拔罐、埋线、倒模、激光、西药等,可配合使用,不可拘泥于一种,且还须进行日常调护,日常防晒、适当运动、健康饮食、充足休息及妇科疾病治疗等,均有益于缓解与减少黄褐斑的发生及复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