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阴阳、五脏辨证治疗慢性泄泻

时间:2024-06-19

陈宇桥,李 飞,范青峰,杨小军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杨小军教授系重庆市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脾胃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委会委员,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脾胃病治疗经验。现就杨小军教授治疗慢性腹泻的典型案例探讨从阴阳、五脏辨证治疗慢性泄泻的思路,以飨同道。

1 慢性泄泻病因病机

泄泻在《内经》中称为“泄”,包括“濡泄、飱泄”等,对其病因、病机、病位皆有描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内经选读》[1]中释义为:“湿为阴邪,常使脾气困阻,以致水湿不运而多大便稀薄”“春为阳季,风为阳邪,重阳必阴,故夏生之洞泄寒中之阴病。”泄泻病机可为清阳不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飱泄。”责其病位在于下、在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随着后世医家对此病认识不断深入,唐宋以后正式有了“泄泻”此病名,可分为暴泄与久泄,病因病机则为外感内伤皆可致其泄,外感如寒湿、湿热之邪留于肠胃,脾胃受损可见泄泻;内伤可因饮食不节、情志劳倦、房劳、年老、久病致肝气抑郁,脾虚失运或肾阳虚衰、脾失温煦亦可见泄泻。其中外感邪气致泄多为暴泄,病性常以实为主。久泄(慢性泄泻)多因情志、内伤而发病,或因暴泄无度、耗伤元气,亦或因失治或治不对证迁延日久由实发展而成,病性常以虚为主。探究其病机,体虚与湿盛则为泄泻之核心,如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云:“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

2 阴阳辨证

《内经》云:“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这里的“本”即为阴阳。《类经·阴阳类》云:“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基本则一。”阴、阳是归类病证的两个纲领[2],无所不在,寒热、虚实、表里可分阴阳,乃至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皆可由阴阳概括归类。如慢性泄泻虽可兼见湿、热、寒等邪气掺杂其中,但抓其重点,泄泻迁延不愈主要由于素体虚弱,阳气不足,水湿运化代谢失司,停于胃肠而致泻。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不足,寒气生浊,阳气不固,浊阴外泄,故泄泻本为阴病。

3 五脏一体观

五脏为整体,魄门为五脏使[3]。魄门开启功能是否正常与五脏关系密切。杨小军教授认为慢性泄泻可因五脏功能不调所致,不单责之于脾,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肝气失调木乘其土、肾虚(火衰)火不暖土为其主因,且以肾阳不足为重点。

3.1 肝

3.1.1 肝气不调可致泄泻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肝位于下焦,主疏泄,可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脾气升清、胃气降浊,脾胃升降平调有序依赖肝气畅达。肝气有余生成胆汁,胆汁疏利于肠道可助脾胃运化,肝失疏泄,则脾胃之气不调,胆汁排泄不畅,则运化失常,清气不升可为飱泄,浊气不降可见痞满或便秘。又有肝五行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土虚则木乘之,脾胃则运化失司,水湿留于肠胃可见泄泻。

3.1.2 泄泻日久可致肝气不调 脾胃气机升降协调依靠肝气调节,但脾胃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气机升降紊乱又能反制肝气的疏泄,因肝主疏泄亦主情致,久泻不愈者情致多成焦虑状,优思日久则气机郁滞,即“土壅木郁”,因脾失健运而致肝气不调。

3.2 脾

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脾胃者仓禀之官,受纳运化水谷,《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属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脾胃升降无力,清气不升则见泄泻。且脾胃属土,土克水,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痰饮水湿内生,脾喜燥恶湿,水湿之邪属于阴,水湿困遏于脾则伤其阳,亦可致脾气不升而见泄泻。正如朱丹溪《金匮钩玄》曰:“泄泻者,水泻所为也,由湿本土,土乃脾胃之气也。”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有云:“土德无惭,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

3.3 肾

3.3.1 肾阳虚衰可致泄泻 肾主水,为胃之关,肾阳衰微,脾胃失其温养则关门失利。水饮入胃,经脾气运化,肺气三焦输布,整个过程皆依赖肾气蒸腾作用及肾阳温煦推动。肾为先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运行有赖先天温养激发,中焦腐熟依靠下焦肾火熏煮,若肾阳不足,脾阳失其养,则中焦腐熟失权,水谷不化,可见泄泻。汪昂《医方集解》云:“久泄皆由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李中梓《医宗必读》云:“肾主二便,封藏之本,虽属水,真阳寓焉。”

3.3.2 泄泻日久可伤肾阳 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滋养先天,肾藏精且其化生的元气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不断充养,脾胃受损,后天气血生化不足,先天不得充养。且水湿又属阴邪,经久不愈,伤其阳气,久病入肾,则伤肾阳。

3.4 心与肺

心主神志,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具有控制协调脏腑功能的作用,神为主宰,魄门的开启亦由心神主宰。大肠为传导之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具有宣发肃降之功,肺气不足则不能通调水道,津液气化失司,留于大肠而致泄。

4 治疗特色

4.1 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用药偏温

慢性泄泻主要因机体虚弱,五脏阳气不足,水湿运化失常,气化失司,寒化生浊,留于胃肠,阳气固涩无力,浊阴外泻所致。且泄泻皆见湿邪,湿邪亦属阴邪,治阴当用其阳。《内经》曰:“虚则补之,寒则温之。”治疗上应益气温阳、调理五脏。故杨小军教授用药多偏于温热、补益之品,以达清其流者必正其源之效。忌用攻坚、清利之药,因其人本虚,此类药易伤其本。

4.2 五脏一体,证分主次,随证加减

慢性泄泻患者虽然与五脏皆有关联,但亦有主次之分,应把握主要矛盾,杨小军教授根据临诊经验,则将其辨证分为脾虚为主、肾虚为主两大类,以益气温阳、调理五脏为原则,选方虽皆以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合痛泻要方为基础方加减,但根据患者主要辨证特点,加减不同,治法侧重亦不同。如治疗上脾虚为主的患者以健脾益气为主,兼以温肾助阳、疏肝理气为治法;肾虚为主的患者,以温肾助阳为主,兼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为治法,以达五脏皆安之目的。

4.3 合方治疑难

合方治疑难思想来源于张仲景,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痛泻要方皆为治疗泄泻之名方,其中,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祛湿,四神丸温肾助阳止泻,痛泻要方柔肝健脾,三方合用治疗慢性泄泻,肝脾肾三脏兼顾,健脾、温肾、疏肝三法得现。

5 验案举隅

5.1 验案一

患者王某,女,67岁,2020年1月9日因“反复腹泻3年,加重2月”前来门诊就诊。证见:患者神志清楚,精神欠佳,面色淡黄,腹泻,大便呈黄色水样,一日4~5行,食后半小时即泄泻,进食生冷时明显,情绪波动可伴腹痛,痛后即泻,泻则痛减,腹部畏寒,汗出,时有头昏,短气,乏力,口干喜热饮,纳差,睡眠尚可,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弦细。完善肠镜检查提示“慢性结肠炎”。患者辨证为脾胃虚弱证,以健脾益气、温肾助阳、疏肝理气为治法。用方如下:黄芪30 g、太子参20 g、茯苓20 g、炒白术20 g、山药20 g、白扁豆15 g、莲子10 g、薏苡仁10 g、砂仁5 g(后下)、肉豆蔻10 g、补骨脂15 g、五味子10 g、吴茱萸6 g、炒白芍15 g、炒陈皮10 g、防风10 g、桔梗10 g、甘草10 g。予以10剂饮片,嘱患者自行煎煮,每日1剂,煎煮2次温服。2020年1月21日复诊,患者诉服药第2天腹泻次数减少,大便较前成形,服药第5天大便正常,患者目前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白,脉弦细。继续予以前方5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老年女性,脾胃本虚,结合患者居于重庆,而重庆地处西南,多雨水,气候潮湿,易外感湿邪,湿邪困脾,运化失常又致湿邪内生,内外之湿困厄脾气,脾之清阳不升可见泄泻。化生不足,气血津液不能充养,上窍失养则面色淡黄、头昏、口干。躯体四肢失养则乏力。脾为肺之母,母病及子则见短气。卫气不足,腠理失和则见汗出。且患者病程长,迁延不愈致情致低落,肝气郁滞。久病入肾,则伤肾之阳气,阳气不足、精神失养、心神不足,则见精神欠佳。肾阳不能温养中焦,中焦阳气不足,则见腹部畏寒。故选方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合痛泻要方加黄芪以健脾益气,兼以温肾柔肝,以达五脏同调之效。

5.2 验案二

患者李某,女,71岁,2020年3月26日因“腹泻3月余”前来门诊就诊。患者诉3月多前因晚餐进食过多后出现腹泻,一日5~7行,予以口服思密达可控制,停药则复发。证见: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面色苍白,腹泻,大便一日5~7行,恶寒明显,四肢厥冷,心慌、短气、乏力,头昏,口干喜热饮,纳差,睡眠差,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沉细。近3月体质量下降约7 kg。患者既往有肠易激综合征病史。患者辨证为肾阳虚证,予以温肾助阳、健脾益气、疏肝理气为治法。用方如下:黄芪50 g、太子参15 g、茯苓15 g、炒白术15 g、山药15 g、白扁豆15 g、莲子10 g、肉豆蔻20 g、补骨脂30 g、五味子15 g、吴茱萸12 g、炮附子10 g(先煎)、肉桂8 g、干姜10 g、炒白芍15 g、炒陈皮10 g、防风10 g、干葛10 g、桔梗10 g、甘草10 g。予以15剂饮片,患者自行煎煮,每日1剂,煎煮2次温服。2020年4月14日复诊,患者腹泻明显好转,下肢畏寒。继续予以前方15剂后随访患者诉上述症状消失,目前排便正常。

按:患者年老体衰,肾阳虚衰明显,元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四肢肌肤失养则见恶寒明显、四肢厥冷。肾阳虚弱,中焦不得肾火熏煮,中焦腐熟失常,则腹泻。阳气不得充养精神,则精神差。脾胃生化不足,阳虚运行无力则面色苍白、头昏。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本,肾阳不足,心阳鼓动无力则心慌,肺气虚呼气无力则短气。治疗上,杨小军教授选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合痛泻要方去薏苡仁、砂仁,加葛根升脾胃之气,加附子、肉桂、干姜温肾助阳。肾阳充足,温煦五脏,五脏阳气充足,则精神舒畅。

6 结语

慢性泄泻为消化科常见病,病机以体虚湿盛为核心,与五脏皆关系密切,治疗时若仅健脾益气祛湿则疗效欠佳,还应兼顾其他脏器。在临床上脾肾同治备受医家推崇,如王悦仙[4]、罗同由[5]、汪静[6]、张金芝[7]、曾鸿涛等[8]用脾肾同治思想予以健脾益气合补肾化湿为治法,运用四君子汤联合四神丸治疗慢性泄泻,刘金耀[9]用参苓白术散联合四神丸治疗慢性泄泻皆取得了良好疗效,毛德西、单兆伟、吴予等[10-12]使用温补脾肾治法治疗久泄亦疗效可究。杨小军教授认为对待慢性泄泻可从阴阳而论,分清本质,阴病治阳,五脏一体,重视脾肾,分清主次。以益气温阳、五脏同调为原则,以健脾、温肾、柔肝为主要治法,重点关注肾阳。因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本,少火生气,肾阳充足则五脏阳气可充,另可助膀胱气化,湿从小便而出。且见脾之病防脾传肾,温肾阳可未病先防。如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中云:“人之有生,不善摄养,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常,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大腑虑泄。此皆真火虚衰,不能蒸蕴脾土而然。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能开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