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子母补泻法治疗肩周炎取穴体会

时间:2024-06-19

叶诗萍,张文兵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l00;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肩周炎即粘连性肩关节囊炎,俗称凝肩、五十肩,是指肩部逐渐产生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特异性炎症。现代人长期生活、工作姿势不正确,导致肩关节疼痛发病率上升。常规针刺、推拿、艾灸等方法运用广泛,但收效欠佳,需探索新的治疗方式。文章主要论述子母补泻法在针灸治疗肩周炎中的取穴方法。

1 子母补泻法起源

腧穴是人体脏腑气血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五输穴即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包括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的简称。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就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其所行,皆在五俞也”,故五输穴的运用源远流长。

五输穴来自四肢肘膝以下,而十二经脉以四肢井穴为根,由此经气呈向心性输注,故近端疾病可从远端着手,调动经气。五输穴分属于五行[1]。根据《难经》里提出的“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其补虚泻实原则结合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从而确立了“子母补泻法”[2]。《六十九难》提出“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故可根据“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子母补泻法原则,按照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原则进行选穴,即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

2 子母补泻法的原理

运动是生命的永恒,而阴阳五行是宇宙万物变化的原则与规律,阴阳融入五行中,同时万物变化是按照五行变化模式,即《内经》谓“万物资始,五运终天”,所以金木水火土不仅仅指宇宙的物质,更是其物质属性,代表了宇宙运行的规律。

人秉承天地之气而生,故人体五脏六腑各个系统的生理变化也是按照五行规律运动。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经络系统连接五脏六腑,经气在经络中循行,周而复始地流注,皆由井穴发起,沿着荥输经合穴,依次输注出入,按照五行运行规律推动生命进程。《内经》提出“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与井荥分输”,五输穴与五行之间存在相互对应关系,故在治疗上意义重大。

关于针道,《内经》指出“上守机”,就是应该通过细微变化而掌握整体规律;《内经》曰:“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3]因此五输穴经气亦与人体整体规律相对应。根结是经脉两端或两极之间的关系,元代窦汉卿在《标幽赋》里提出“四根三结”的根结结论,所以处于四肢末端的根主要产生的经气和经气的聚集之处具有循经辨治及远端取穴治疗作用,可治疗本经所经区域的病证[4]。

3 子母补泻法的运用

3.1 五输穴对应的属性

《灵枢·本经》中提出“阴井木,阳井金”,即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难经·六十四难》补充了阴阳各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阳经的井荥输经合对应五行分布是金水木火土,阴经井荥输经合对应五行分布是木火土金水。

3.2 取穴方法

3.2.1 本经取穴 在《难经·七十九难》中就提及“……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之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每条经络都有本穴,本穴属性对应该条经络的属性,如心病实则泻心经本穴,心属火,心包代君受邪,心包经为阴经,根据其井荥输经合对应木火土金水,故荥穴劳宫为心经本穴,实则子穴泻其子,故选用大陵穴,心病虚则补其母,井穴中冲。

3.2.2 他经取穴 表里经取穴法:本取穴法的实质是脏腑辨证结合脏腑表里、五行生克关系[5],如病变在大肠经,可选择肺经穴位。同名经取穴法:如病变在三焦经,可选取胆经穴位。子母经取穴法:可根据“阴取阴,阳取阳,相火同火”[6],即在病变经脉的子经或者母经上面选穴。子经子穴,母经母穴。如肺经实证可选取肾经上的子穴,虚证可选取脾经上的母穴。

3.2.3 井穴特殊取法 《难经·七十三难》中提出“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由于“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井穴处肌肉较薄弱,针刺时疼痛,临床上病人接受度较低,故可依据“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所以需要泻井穴时可以荥穴代替,补井穴时可以合穴代替[7]。

3.3 针刺补泻

采取“迎随补泻”方法,《难经》指出“……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之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即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4 子母补泻法在肩周炎中的运用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症,源自《针灸甲乙经》的“肩胛周痹”,即“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活动受限包括前屈、内收、后伸、外展、旋内、旋外、后伸内旋七个方向受限。肩周炎的发生主要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等经络有关。

手太阴肺经,“横出腋下,下循臑内……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是主肺所生病者……臑臂内前廉痛厥……气盛有余,则肩背痛……气虚则肩背痛、寒……”。故主要治疗肩关节内侧痛及内收内旋受限问题。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于合谷两骨之间……上肩,出髃骨之前廉……”,“是动则病……肩前臑痛……”,故主要治疗肩关节前侧痛及前屈受限问题。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是动则病……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故主要治疗肩关节后侧痛及后伸受限问题。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循臑外上肩……”,“是主气所生病者……肩、臑、肘、臂外皆痛……”,故主要治疗肩关节外侧痛及外展受限问题。

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参考表1选穴。

表1 子母补泻法选穴

根据表1选取以上经络穴位行针刺手法。目前临床上针灸治疗肩周炎,通常以局部肩髃、肩髎、肩贞、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电针、艾灸、拔罐等治疗。然效果未必如意,源于“肩痹”不外乎实与虚,实以局部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气血堵塞而导致活动不利;虚证多因于长期劳累,气血亏虚,局部经脉气血不足,不荣则痛,气血无以濡养经脉,故导致活动受限。同时可配合“巨刺法”,《灵枢·官针》里提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因为手足阳经皆交会于大椎,所以脉气左右贯通,故右病取左,左病取右,通过针刺健侧穴位,调动该侧经脉较盛气血,可调节患侧经气从而达到治疗作用[8]。

5 病案举隅

患者,女,52岁,职业:服务员。主诉左侧肩关节疼痛9月余,缘于患者长期劳作后导致肩关节前侧及外侧疼痛,活动受限,前屈100°、外展100°,后伸内旋仅触及骶骨。左侧肱二头肌结节、喙突、三角肌压痛(+),舌淡苔白脉弱。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患者年过五旬,脾肾亏虚,阳气不足,加之长期劳作,损及局部筋脉,气血不畅,结合舌淡苔白脉弱,辨为气血亏虚证。中医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止痛。选取穴位:健侧曲池、太渊、中渚、后溪,健侧对应患侧阿是穴。针刺手法:以补法为主,得气20 min后嘱患者活动患侧,患者前屈180°,外展达180°,后伸内旋可触及第5胸椎。仍诉肩前区疼痛,于健侧寻找与患侧同位置阿是穴,行平补平泻。后期再次行4次针灸治疗,配合局部痛点放血疗法。目前患者局部疼痛明显改善,活动可。

按:患者前屈、外展、后伸内旋各个方向均受限,根据经络循行,考虑病变于肺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疼痛9月余,考虑虚证。根据“虚则补其母”原则,选取大肠经、肺经、三焦经、小肠经母穴。大肠、肺属金,其母为土穴,故取大肠经土穴曲池,肺经土穴太渊;三焦经属火,其母穴为木穴,故选取三焦经木穴中渚;小肠经亦属火,选取其母穴后溪。结合运动疗法及巨刺理论取健侧曲池、太渊、阳池、后溪,根据迎随补泻原则,故取顺经为补,得气后留针20 min,同时嘱患者进行肩关节活动,后于健侧找对侧压痛点对应点,直刺,平补平泻。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肩周炎的针灸治疗中,可以局部阿是穴取穴为主,选择子母补泻法治疗可以拓宽治疗思路,尤其对于早期肩关节活动受限者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果。“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子母补泻原则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