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火针联合埋线治疗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时间:2024-06-19

张艳林,盛 强,王海军,曹玉霞*

(1.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推拿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有资料显示:大约有五分之四以上的成年人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断[1],若不经积极治疗,部分可最终发展为恶性病变[2]。对因治疗是针对该病的治疗原则[3],虽然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临床意义。已有相关研究表明火针和埋线作为非药物的外治疗法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4-7],为验证火针和埋线联合疗法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开展了临床对照研究,旨在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60例受试者均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推拿医院针灸三科的门诊与住院患者中招募,时间跨度为2020年1月1日-2020年6月1日。根据两样本率的样本含量估算公式及10%患者脱落概率,得出本研究最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样本含量均应大于等于29例。本临床研究已通过伦理学审查,所有患者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上海)》[8]《第5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9]及《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0]拟定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感、早饱感,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食欲不振等上消化道症状,可有上腹部压痛,无其他阳性体征;②胃镜诊断:有胃黏膜红斑、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有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③Hp感染: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dpm值>4为阳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②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③年龄20~60岁;④未经过抗Hp治疗;⑤同意接受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疾病不明确,或者有过多夹杂证;②病理检查胃组织有异型增生或恶变者,合并有胃食管反流、溃疡、消化道出血等;③合并有脑、肺、心、肝、肾、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等的严重原发性疾病和精神病;④1个月内服用过制酸剂、PPI、H2RA、抗生素等会影响Hp检测的药物;⑤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⑥晕针、皮肤过敏、对青霉素等治疗药物过敏者,疤痕体质者,或其他原因不愿意接受该方案的治疗者;⑦DM患者近期内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治疗

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6379,20 mg×7片/盒)餐前半小时口服,每次20 mg,日2次+枸橼酸铋钾胶囊(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 H10920098 0.3 g(相当于铋110 mg)×40粒/盒)餐前半小时口服,每次220 mg,2次/d。阿莫西林胶囊(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H20003263,0.5 g×36粒/盒)餐后口服,每次1 000mg,日2次+克拉霉素胶囊 (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H20050292,0.125 g×12粒/盒)餐后口服,每次500 mg,日2次。连续服用2周为1个疗程。

2.2 实验组治疗

2.2.1 取穴及疗程设置 主穴:至阳、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配穴:兼有胃胀加用上脘;兼有反酸加肝俞;兼便秘配上巨虚和天枢[11]。相邻两次火针疗法之间应间隔3日,3次即9天为1个疗程,在第3次火针治疗完成后3天时行穴位埋线治疗,1次为1个疗程。穴位埋线的取穴与火针相同,但背俞穴及足三里等双穴行交替盘龙刺法,如此可在保障疗效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因埋线过多引起机体过激排异反应的可能性。

2.2.2 操作 先对穴位进行消毒,选用师氏单头中火针,用酒精灯至少将距针尖1/3的针身烧至红亮,速刺出针,嘱助手用碘伏棉球立即抵压针眼以缓解患者疼痛烧灼感,医者在操作时要把握好针刺的深度,以免造成脏器损伤。穴位埋线选用在无菌条件下被裁剪成1 cm长度的3号羊肠线(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及9号埋线针(江西格兰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操作。操作全程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术者通过推动针柄将预先准备好的线体植埋入穴位。埋线治疗结束后,可用无菌创可贴贴敷针孔并嘱咐患者保持创口清洁干燥以防感染[12]。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3.1.1 临床疗效 参照2009年发布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3]:根据主要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的记录与评价来评定疗效(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疗效指数<30%。

3.1.2 症状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进行评定,对主要症状(胃脘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酸、纳呆食少)的记录与评分,按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四级,依次分别对应0、2、4、6分。

3.1.3 电子胃镜 参照《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15]浅表性胃炎的内镜特征:红斑,与周围黏膜比较,有明显的发红。I级:分散或间断线状;Ⅱ级:密集斑点或连续线状;Ⅲ级:广泛融合。若同一受试者镜下所见前后对照分级降低,则视为镜下改善,若分级不变则视为镜下未改善,若分级增高则视为镜下恶化。

3.1.4 Hp根除率 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当dpm值>4为阳性,当0≤dpm值≤4时为阴性,清除率=经治疗后的转阴数/治疗前的病例总数×100%。每位受试者在治疗开始及距离治疗开始6周时,这两个时间节点均针对以上4个方面的观察项目进行记录或者检测,并保留数据便于分析。

3.2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基线资料比较 本研究共60例受试者,包括男性31例、女性29例;其中实验组有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9.12±14.81)岁,年龄区间25~55岁,病程区间5~60个月,平均病程(44.24±20.88)个月;对照组有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区间20~60岁,平均年龄(39.27±19.93)岁,病程区间4~62个月,平均病程为(33.02±29.8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有齐同性,具有可比性。所有受试者均完成本实验。

3.3.2 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 [n(%)]

3.3.3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满足方差齐性检验及正态性检验。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可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照组疗法在缓解反酸症状方面更具有优势,实验组则更能缓解其他4项症状。每种症状进行组内前后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疗法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5种不适症状。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 分)

3.3.4 镜下结果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电子胃镜下表现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镜下结果比较 (n)

3.3.5 Hp根除率比较 采用χ2检验,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Hp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Hp清除率比较 [n(%)]

3.3.6 随访与复发率 回访结果:实验组复发率为6.0%,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火针+埋线疗法的远期疗效更好。

4 讨论

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以感染可在强酸性的胃液中生存的Hp,以胃镜、病理学检查、13C呼气试验,结合临床症状为诊断依据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以四联疗法为代表的根除Hp的联合疗法已经被成熟地应用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16]。

中医学认为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内与饮食、情志因素、禀赋不足有关,在外与感受外邪有关。该病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以胃膜受伤、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胃失和降则有痞满、胃痛、呕吐等症状。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慎、年高体衰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导致气滞、湿阻、血瘀等有形实邪积聚,故出现痞满和疼痛[13]。

至阳,穴属督脉,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正好位于支配胃的脊神经节段之内,因此刺激至阳穴可以有效治疗胃疾,尤以缓解疼痛为其治疗优势[17];因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故取背俞穴、脾俞、胃俞与肝俞。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胃俞和中脘分别是胃的背俞穴和募穴,俞募配穴结合上下取穴以治疗胃腑的病证;天枢和上巨墟分别为大肠的募穴与下合穴,大肠主传导,以通降为顺,契合该病气机不降的病机以功专治胀,内关可调理脾胃气机。

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特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我国传统中医学认为火针能够通过“温”“通”“养”三个方面的功效来促进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向愈[18]。现代医学对于火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为止,以下4个方面的机制已被研究证实:①改善局部的代谢和血液循环;②炎性刺激与免疫调动的作用;③神经调节与注意力转移的作用;④调控胃肠道激素的释放[19-22]。

埋线针受腰穿针的启发,是传统经络腧穴学结合现代科技的产物,其突破性实现了“不针而有持续性针感”的理想效应,可用于慢性调节,巩固疗效[23]。已有的研究证明埋线疗法可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三条途径来促进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康复[24-25]。

火针和埋线的联合疗法以及根除Hp的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4-7,26],但在改善临床症状及维持远期疗效方面前者更有优势,而后者在消除Hp指标方面更胜一筹[27]。二者的联合疗法可以同时兼顾实验室指标与患者的症状改善。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医者应视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发挥各自的优势,让二者互相补充,使患者受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