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吴艳秋,许尤琪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7)
2019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6,死亡率位居第4,是我国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1]。食管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易被患者忽略,发现时大都已是中晚期。晚期食管癌仍以放化疗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毒副作用大,患者往往难以耐受,且5年存活率不到10%。因此,需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
扶正降逆通幽汤是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治疗食管癌的经验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扶正降逆通幽汤治疗食管癌疗效显著,具有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作用,且使用安全,但对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未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本研究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扶正降逆通幽汤对食管癌Ⅳ期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同时观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现将经治疗的22例病例分析如下。
1.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门诊部就诊的食管癌Ⅳ期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持续2个月为一疗程进行统计分析。共计2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3例,年龄49~76岁,平均(63.13±6.74)岁;病程3~24月,平均(10.27±5.57)个月;组织病理学分类:鳞癌20例,腺癌2例;临床分期:均为Ⅳ期;治疗期间只服用中药,未进行放化疗等其他治疗。
1.1.2 诊断标准 参照我国2011年新版《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2]的标准,以及《实用食管肿瘤诊疗学》[3]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4],并经病理学确诊;参照AJCC 2009食管癌TNM分期。
1.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食管癌Ⅳ期患者;年龄分布18~80岁;无严重心、肺、肝、肾、血液系统疾病(肿瘤转移除外);不合并其他原发肿瘤;病史资料完整;预计生存期>3个月;在本所接受治疗并接受随访者。
1.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者;因各种原因治疗未达2个月;随访不到完整信息以及有精神障碍者均不列入统计分析。
所有患者均予扶正降逆通幽汤(国内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410054052.7)为基础治疗。其基本方:仙鹤草80 g,生黄芪40 g,旋覆花15 g(包),代赭石30 g,法半夏12 g,陈皮6 g,守宫12 g,蜂房12 g,生苡仁30 g,生白术40 g。以基本方进行加减治疗:证属痰瘀内结者,则加莪术、生水蛭、炮山甲、猫爪草等;阴亏热结者,则加珠儿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天花粉、炙鳖甲等;脾虚湿盛者,则加山药、茯苓、苍术、砂仁、扁豆、党参等;脾虚阳衰者,则加生晒参、附子、干姜、茯苓等;其余证型未列均用基本方进行治疗。
以上中药水煎,取汁300~400 mL,每日1剂,分早、中、晚饭后半小时温服,连续治疗2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直至病情进展。
并嘱患者治疗期间戒烟酒,忌食海鲜、生冷辛辣、油脂厚味之品。
1.3.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临床证候分主症和次症进行划分评定:①进食哽噎;②呕吐痰涎;③反酸;④胸背疼痛;⑤消瘦;⑥乏力;⑦大便干结。主症为①和②,其余为次症。所有症状又根据轻重程度不同分无、轻、中、重4级计分,主症以0、2、4、6分统计评分,次症以0、1、2、3分统计评分,依据积分比判定疗效。积分比=(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疗效评定为:显效:70%≤积分比<100%;有效:30%≤积分比<70%;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积分比<30%。
1.3.2 生存质量疗效评定 根据KPS评分标准分别在治疗前后予以评定[6],KP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20分为显著改善,增加10分为改善,无增加为稳定,减少≥10分为下降。
1.3.3 免疫指标观察 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试剂盒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
1.3.4 不良反应评定 按NCI(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毒性分级标准[7]评定,分0~Ⅳ度。观察治疗前后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情况。
1.3.5 肝肾功能分析 进行治疗前后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GGT(谷氨酰转肽酶)、TBIL(总胆红素)、BUN(尿素氮)、Cr(肌酐)等检测。
1.3.6 生存期观察 疗程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门诊或电话),随访至少半年,统计生存期。随访截止时间2019年9月。
治疗一疗程后,22例患者中显效1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2.72%,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
治疗一疗程后,22例患者中生存质量显著改善7例,改善8例,稳定5例,下降2例,总改善率68.18%。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为(57.73±6.85)分,治疗后为(66.82±13.93)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除CD3+(P=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CD4+、CD8+、CD4+/CD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22)
22例患者中入组前有4例肝功能损害,治疗后1例恢复正常,1例有改善,1例无变化,1例有加重,其余18例均未出现肝损;22例患者治疗前后均无肾功能损害。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LT、AST、GGT、BUN、Cr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显示出治疗是安全的,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
截至2019年9月,至少随访半年,22例患者中有19例已存活≥6月,6月生存率为86.36%;6例已存活≥12月,1年生存率27.27%;3例已存活≥18月,生存率13.64%;1例已存活≥24月,2年生存率4.55%。平均已存活(10.27±5.57)个月。
食管癌属中医噎嗝范畴。古代医家多认为噎嗝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初期重在治标,以理气、化痰、祛瘀、解毒为主;后期则宜治本,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主[8]。朱良春认为本病在辨证上有虚实之分。早中期多表现为气滞、痰聚、血瘀、毒踞的实证,晚期则因病程缠绵日久,进食困难,频繁呕吐而致气阴两亏,呈现邪实正虚、虚实夹杂之证[9]。故晚期食管癌的基本病机可总结为气阴两虚、癌毒未清,特点是虚实夹杂、痰热瘀滞。治疗中,他根据病机选方用药,同时配合使用其独特的运用虫类药的经验,以“降逆和胃,消坚破结,解毒化瘀,养阴培本”为大法,自拟了“扶正降逆通幽汤”治疗食管癌取得了良好疗效,且该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扶正降逆通幽汤”是朱良春治疗食管癌的经验方,临床使用多年,前期研究证实临床疗效可靠,安全性好。该方由仙鹤草、生黄芪、旋覆花、代赭石、守宫、蜂房、法半夏、陈皮、生白术、生薏仁十味药组成。方中仙鹤草补虚解毒,民间用治脱力劳伤,足证其有强壮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鞣质成分有抗肿瘤作用[10],临床运用具扶正祛邪之意。生黄芪补虚益气,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芪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11],现代研究证实其水煎液能明显升高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及提高体内多种抗体(IgG、IgM)及补体C3的含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抵御肿瘤的侵袭[12]。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陈皮降逆和胃止呕,通过中医治疗食管癌的用药规律分析[13],发现这四味药在治疗食管癌的处方中属于高频药物和有效药对。代赭石之重镇降逆作用可针对性地用于治疗食管癌所引起的呕吐、吞咽困难等胃气上逆证,且常与旋覆花同用,更具协同作用[14]。守宫祛风定惊、解毒散结,制备的壁虎醇提物在体外能够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15]。蜂房祛风攻毒止痛,解毒消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的作用[16],且现代药理亦证实其甲醇提取物具有抗肿瘤活性[17]。生白术、生薏仁健脾渗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调节胃肠运动等作用[18],薏苡仁含有薏苡仁油和薏苡脂,可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同时,还含有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多糖体[19]。《药性论》谓薏苡仁“煎服之破毒肿”,动物实验证实,其具有双相广泛抗癌的药理作用。兰立群等[20]临床研究表明,薏苡仁油乳剂与化疗联用,对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能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黄芪、薏仁益气健脾,增加人体正气,避免攻伐太过。诸药合用,共奏扶正降逆和中、解毒化痰祛瘀之功,临床每获良效。因而我们以其方药作为食管癌Ⅳ期的基础治疗,并随证加减进行治疗观察。
本研究结果表明,扶正降逆通幽汤随证加减治疗食管癌Ⅳ期近期疗效明显,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不良反应,且使用安全。观察中虽中医证候中的胸背疼痛(P=0.056)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经治疗后有8例患者症状从轻度到无或中度到轻度,12例稳定,只有2例疼痛有加重,改善率为36.36%,稳定率为54.55%,总体能稳定和改善症状。免疫指标中的CD3+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治疗时间短以及肿瘤晚期免疫抑制状态相关。22例食管癌Ⅳ期患者中位生存期达(10.27±5.57)个月,半年生存率达86.36%,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因仅随访半年,频数不等,可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生存质量和免疫功能得到提高,不良反应减轻,且使用安全,已足以证明扶正降逆通幽汤治疗食管癌Ⅳ期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前期临床观察相一致[21]。治疗食管癌方面中晚期均适用,对于晚期食管癌同样有效。
综上所述,针对食管癌Ⅳ期的病因病机,辨证施以扶正降逆通幽汤,在提高食管癌Ⅳ期患者生存质量和免疫功能方面确有疗效,且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样本量较小,扶正降逆通幽汤虽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尚未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而且对于分层统计需增加样本量和随访更长的时间。本文仅为阶段性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对扶正降逆通幽汤的作用机制尚需做进一步临床和实验研究,充分阐明其作用机制,为中医的传承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