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46例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时间:2024-06-19

伏祥瑞

(临沭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 临沂 276700)



46例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伏祥瑞

(临沭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 临沂 276700)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临床表现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报表46例,对患者年龄、性别、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类、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与超剂量不合理用药、溶媒用量等因素有关,发生时间集中于用药30min内,涉及多个器官,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损害、药物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结论: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超剂量不合理用药等因素有关,发病急,涉及多系统。

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临床表现

黄芪注射液为中药黄芪提取物的灭菌水溶液,为黄色或棕黄色透明液体,黄芪浓度为2g/mL。黄芪主要有效成分为氨基酸、黄酮及黄酮类似物黄芪皂苷,最主要成分是黄芪皂苷Ⅴ,且含有多糖及微量元素。该药具有抗病毒、强心、调节免疫功能、增强代谢等作用,临床常用于防治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随着黄芪注射液临床应用广泛,其不良反应报告逐渐增多,且使用说明书对不良反应的描述信息过于简单,甚至可能会误导患者[1]。对2006年—2010年山东省临沭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辖区内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46例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主要表现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检索2006年—2010年临沭县上报的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报表46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时间分布、涉及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信息。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

46例报表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16~97岁, 40岁以上患者38例(82.6%),其中60岁以上患者6例(13.0%)。

2.2 用法及用量

46例报表中,剂量≤20mL报表26例,剂量≥25mL报表20例,与其他药物配伍2例。其中,43例静脉给药报表均未提及输注速度。

2.3 不良反应时间分布

不良反应发生于首次用药30min内报表44例(95.65%),其中配伍有2例,不良反应均发生在首次用药10min内。

2.4 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及临床症状

黄芪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呈多样性,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均占43.48%,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胸闷、全身皮疹、瘙痒。其次为发热,占23.91%,主要临床症状为寒战、高热。研究文献称发热为药物反应,属于Ⅲ型变态反应,其潜伏期不易确定,一般在30nin内发生,长者可达5天[2]。其中,过敏性休克2例,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大汗淋漓、呼吸困难等。

3 讨论

3.1 性别及年龄情况

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与性别无关,年龄主要分布于40岁以上患者。

3.2 用法及用量

黄芪注射液说明书中用法用量为“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静脉滴注10~20mL,每日1次,或遵医嘱”。46份报表中,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方法使用26例,占56.52%;超剂量用药20例,占43.48%。因此,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

特殊人群用药:老年人由于机体多种生理机能发生退行性改变,较其他人群更易发生药物蓄积,易引起较为严重的药物毒性反应,其用药剂量应调整为成年人群的3/4。60岁以上患者超剂量使用报表13例,分别为25mL剂量5例、30mL剂量6例、40mL 剂量2例。鉴于此,笔者认为医生应加强对超剂量使用产生危害的客观认识,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操作,杜绝随意加大剂量。

溶媒:溶媒选择可能是发生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药品说明书[3]中均要求中药注射剂溶媒用量≥250mL,46例不良反应中有9例用量为200mL。溶媒用量过小会增加黄芪注射液的药物浓度,不仅会导致不良反应事件发生,还会显著缩短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输注速度及配伍:46例报表中均未提及输注速度,其中20mL丹参配伍1例,90mg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1例。研究认为,不同的给药速度、给药时间、配伍均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4]。

3.3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

黄芪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用药过程中,时间集中于首次用药30min,共44例,占95.65%,提示医务工作者应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5]:“应该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min。” 中药注射剂由于成分复杂,在提取、精制过程中,某些色素、鞣质、淀粉或蛋白质会以胶体的形式存在于药液,当与输液配伍后易发生氧化或聚合反应,或由于配伍引起pH变化而析出,形成不溶性微粒,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6]。说明书明确规定:“本品不宜在同一容器中与其它药物混用”,46例报表中有2例配伍不良反应均发生于首次用药10min内,笔者认为,在缺乏有效证据基础情况下,建议不要配伍,以降低安全隐患。

3.4 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主要为呼吸系统损害、药物热、皮肤过敏,共占47.68%,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憋气和高热、寒战等。46例不良反应经停药、对症处理、密切监护等有效措施,均全部治愈。呼吸系统损害及药物热发病较快,临床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提示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警惕,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减少医疗纠纷。

4 结论

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超剂量不合理用药等因素有关,发病急,涉及多系统,应引起临床重视。

[1] 赖瑛,王佩.黄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71例分析[J].医药导报,2006,25(2):168-169.

[2] 李桂兰.黄芪注射液致发热2例[J].天津药学,1999,11(3):48.

[3] 杜德才,沈爱宗,姜玲.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10):864-866.

[4] 刘宏莹,徐春丽,孙怡,等.静滴黄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69例文献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6,15(6):352-35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12.

[6] 李正化.药物化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74.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4-23

伏祥瑞(1984-),女,山东省临沭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师,研究方向为临床药学。

R286

A

1673-2197(2015)16-0141-01

10.11954/ytctyy.20151607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