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朱芹英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160例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朱芹英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目的:分析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因使用中药抗菌药物而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给药途径、症状表现等。结果:预防性用药98例,占61.25%;患者累积用药208次,平均每例患者用药1.3次;二联用药20例,占12.50%;未发生三联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循环系统功能损伤、泌尿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内皮系统损伤、呼吸系统疾病和氨茶碱中毒,其中胃肠系统损害和肝胆系统损害最多,分别占43.13%和30.00%;年龄<15岁和年龄>6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00%和33.7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给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93.75%,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使用的中药抗菌药物包括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颗粒、穿心莲胶囊、三金片和妇科千金片,其中板蓝根颗粒比例最高,达26.25%。结论:胃肠系统和肝胆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而年龄过小或过大均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加强用药监测,实现合理用药。
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中医讲究温补调理,中药性质温和,因而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用,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大多数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细菌病毒生长繁殖,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中药一般不良反应较少,但过量使用可导致胃肠功能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凝血功能障碍、泌尿系统损伤、免疫功能紊乱和内皮系统损伤等[1]。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9月期间160例因使用中药抗菌药物而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60例因使用中药抗菌药物而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9例,女71例;年龄12~75岁,平均(39.6±12.5)岁;病程1~35天,平均(17.6±2.3)天。
1.2 方法
分析所有患者年龄、抗生素使用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具体情况等。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良反应情况
本组160例患者中预防性用药有98例,占61.25%;抗生素累积用药208次,平均每例患者用药1.3次;二联用药20例,占12.50%,未发生三联用药情况。患者不良反应具体包括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循环系统损伤、泌尿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内皮系统损伤、呼吸系统疾病和氨茶碱中毒,其中胃肠系统损害和肝胆系统损害最多,分别占43.13%和30.00%。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n)
2.2 年龄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160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年龄<15岁者59例,占36.88%;16~30岁者9例,占5.63%;31~45岁者13例,占8.12%;46~60岁者28例,占17.50%;年龄>60岁者54例,占33.75%。年龄<15岁和>60岁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88%和33.7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160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中,采用静脉注射者有150例,占93.75%;口服给药者5例,占3.12%;直肠给药者1例,占0.62%;喷雾吸入者2例,占1.25%;舌下用药者1例,占0.63%;经皮给药者1例,占0.63%。结果显示,静脉注射给药患者的不良反应率高达93.75%,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中药抗菌药物种类
本研究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颗粒、穿心莲胶囊、三金片和妇科千金片,其中板蓝根颗粒导致的不良反应占26.25%,其次是感冒胶囊(21.88%)、双黄连口服液(21.25%)、穿心莲胶囊(18.12%)、妇科千金片(6.88%)、三金片类(5.62%)。
中药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传统药物,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抗生素,但其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流感病毒等常见病原微生物均有较强的杀伤力。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越来越多的耐药菌产生,甚至是“超级细菌”[2],临床药物的研发速度远远低于细菌变异速度,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刻不容缓[3]。
本研究分析了我院中药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显示胃肠系统损害和肝胆系统损害居前2位,分别占43.13%和30.00%。胃肠系统对于外界刺激最为敏感,容易产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且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依靠肝脏代谢,因此胃肠系统和肝胆系统损害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年龄<15岁和>6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88%和33.7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年龄较小的患者机体脏腑发育不完全,免疫功能不完善,耐受性较差;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代谢能力下降[4]。静脉注射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93.75%,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这是由于静脉给药直接进入循环系统,不需经过肝脏代谢,血药浓度较高。
综上所述,中药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有效避免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现象,但在使用中应加强监管力度,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1] 安慧琴,娜孜古丽·那白.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4(8):133-135.
[2] 李娜,刘宁.我院82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分析[J].中国药业,2014,23(2):62-63.
[3] 蒙光义,廖国胜,王冬晓,等.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231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10):923-924.
[4] 王云凤.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927-1928.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12-18
朱芹英(1974-),女,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合理用药。
R969.3
A
1673-2197(2015)08-0127-02
10.11954/ytctyy.20150807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