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

时间:2024-06-19

邓志峰,杨明杰

(通许县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河南 开封 475400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

邓志峰,杨明杰

(通许县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河南 开封 475400 )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辨证分型;临床研究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炎症,尤其好发于儿童,使儿童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而对于对成年患者来说若不适当用药可引起内耳神经功能下降,病程较久的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黏连性中耳炎或并发鼓室硬化症,影响生活质量[1]。无论儿童还是成人患者,中耳炎如果不及时彻底治疗, 对听力均有较大影响,临床诊治方法较多。近年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院对部分患者进行联用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6~20岁,平均13岁,急性期患者16例,亚急性期患者14例,慢性期患者6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8~22岁,平均15岁,急性期患者18例,亚急性期患者16例,慢性期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结合临床病史、鼓气耳镜检查诊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概述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耳鸣耳闭、自听增强,头部活动时耳内有水流动感等。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标志欠清晰、活动受限,并有咽鼓管功能障碍。耳科检查可见鼓膜呈琥珀色或橘黄色,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成年人及儿童均可发病,为儿童最常见的致聋原因,学龄儿童患病率为1.51%。按病史长短可分为三期,病史<1月为急性期,1~3月为亚急性期,>3月为慢性期。

1.3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选取方剂治疗,如感冒之后自觉耳内胀闷或微痛,耳鸣及听力减退,自声增强,鼓膜内陷,色红肿胀或见液平面,伴发热恶风、鼻塞流涕等为风邪滞窍证型,治宜疏风散邪、行气宣痞,方用银翘散合通气散,全身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耳内闷胀,听力下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为风寒雍遏肺经,宜宣肺散寒通窍,方用三拗汤合苍耳子散;小便黄,口微渴,或有咳嗽黄痰,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属风热闭窍,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通耳,采用银翘散。风寒重者酌加桂枝、白芍,鼻塞重者加辛夷、苍耳子,耳胀闭甚者加藿香、菖蒲,若鼓室内有积液者,可加木通、泽泻;耳内胀闷闭塞感较重,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摇头时耳内有水响声,全身有头重头晕,倦怠乏力,口淡腹满,舌淡苔腻,脉濡或滑为痰湿聚耳,宜健脾升清,利湿通窍,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耳内有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渐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脉涩为气血瘀络,治宜活血通络、聪耳开窍,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临床注意辨证用药,中耳分泌物稠浊,可合二陈汤,兼气滞血瘀者,酌加红花、泽兰、丹参;邪滞鼻窍者酌加白芷、辛夷;兼肾虚者,酌加补骨脂、菟丝子、巴戟天;如饮邪久积化热、耳痛头痛,可加龙胆草;伴鼻塞流涕,加辛夷花、苍耳子,兼有头晕、腰膝酸软,为肾精虚弱,可加用六味地黄丸或耳聋左慈丸。治疗期间嘱患者忌辛辣、刺激食物,均衡饮食,减少使用烟、酒,保持口腔卫生,尽量用鼻子呼吸。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主要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用药前可用3%双氧水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积极治疗鼻咽及鼻腔疾病,急性期选择红霉素0.25g,每日 3次,口服;氨苄青霉素0.5g,每日2次,肌肉注射。采用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采用1%麻黄素与0.5%可的松喷雾至鼻咽部,每日3~4次。使用盐酸羟甲唑啉鼻腔收缩剂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不宜游泳。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症状、体征等指标改善情况。

1.4 观察项目与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辅助检查无阳性体征,鼓膜恢复正常,鼓室无积液;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耳闷减轻,听力增强,鼓膜充血好转,鼓室积液减少;无效: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体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痊愈+显效。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由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造成,各种良性或恶性占位性病变、鼻腔和鼻窦疾病、细菌病毒感染等均是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之一。中耳液体的性质可分为浆液性液体、黏液性液体、胶耳。中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属“风聋”“耳痹”的范畴[2],病机多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浊邪,上聚耳窍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外证医案汇编》卷一中录有:“鲍宝山,肝气挟湿,右耳胀痛,以疏风胜湿治之”,可见中医治疗耳病的历史较久,

除上述分型外,耳内胀闷闭塞,经年下愈,听力减退,逐渐加重,或伴耳鸣,检查见鼓膜内陷,混浊,咽鼓管不通或欠通畅,全身可伴肺、脾、肾虚之证,此为痰瘀交阻。辨证时注意致邪毒滞留,日久痰浊凝滞,气血瘀阻,故耳内胀闷闭塞,耳聋耳鸣,鼓膜内陷混浊,咽鼓管亦瘀塞不通;窍络瘀阻不利,更因肺脾肾虚,清阳清气难以上达温养耳窍,故症状逐渐加重。可用桃仁四物汤活血化瘀,祛痰开窍。此外,证见耳内闭闷,听力下降,耳鸣,耳膜外隆,伴头身沉重,苔白腻,脉滑为肝经湿热型,耳胀闷如棉絮塞之,听力减退逐渐加重,耳中蝉鸣,劳而更甚,鼓膜内陷明显,失去正常光泽,面色淡白无华,舌质淡,脉缓细为脾胃气虚型,耳内闷胀轻微,听力减退明显,耳中蝉鸣昼夜不息,夜间尤甚,鼓膜萎缩、菲薄为肝肾阴虚型,听力下降,耳鸣、伴腰酸肢冷,面白体倦、纳少便搪,尿频,舌淡苔薄,脉细弱为肾阳亏虚型。一些报道还指出凡中耳炎皆由邪毒侵犯,使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失调,利用麝香、枯矾、干胭脂、炉甘石、片脑等药材组方外敷,具有祛邪解毒、燥湿排脓、补益正气之功效[3]。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孔令松.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22(12):128-130.

[2] 苏少武,甄洁洁.综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26(11):226-229.

[3] 毛爱军,王雪玲,李公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20(12):348.

[4] 王皓,郭琳.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1,14(4):258-260.

[5] 于琼,孙丽.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3,15(6):259-260.

[6] 范锦荣.综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临床医学,2012,24(11):333-346.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1-07

邓志峰(1969-),男,河南省通许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耳鼻喉科。

R764.21;R242

A

1673-2197(2015)10-0105-02

10.11954/ytctyy.20151005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