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 甜,甄 霆,李 艳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如何做好猪场生产管理,达到生产效益最大化,是每个养殖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生猪生产流程中,母猪是生产的核心,母猪产后护理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以及母猪的繁殖寿命,做好产房产后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能繁母猪的繁殖效率和仔猪的存活率。为此,本文将介绍产后母猪的生理特点,分析影响产后母猪生产力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为提高猪场经济效益提供一定的帮助。
母猪经历分娩后,自身消耗严重、免疫力下降、身体虚弱,同时还面临哺乳压力,很容易产生乳房炎、产褥热、产后泌乳不足、产后恶露不止等问题,因此,母猪产后的身体恢复至关重要[1]。
母猪的产前体况和分娩过程决定了其产后身体的恢复速度,产前体况不标准,过肥过瘦都会延长母猪的分娩时间。母猪在分娩当天通常都会停水、停料,整个分娩过程又极其耗费体力,若营养不足再加上产程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仔猪的存活率,还会对母猪自身造成一定的损害。母猪产后本就体质较弱,再频繁哺乳,自身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导致其身体恢复十分缓慢。
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母猪的品种得到改良,平均窝产仔数显著提高,但其泌乳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导致母猪的泌乳量不能完全满足仔猪的生长需要。母猪哺乳期间身体长期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导致其体重流失、产后瘫痪、繁殖力下降,影响了母猪的身体健康和仔猪的生长发育。由于母猪缺乏生理上的乳池,不能大量储存乳汁,排乳时间通常只有20~50 s[2],而且排乳时间不固定,仔猪必须时刻在母猪身边才能吃到乳汁。母猪的乳头还不能受到过度的刺激,若产后乳汁不能及时排出,又容易患乳房炎,因此,母猪产后哺乳压力非常大。
母猪产仔后机体免疫力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都会下降,如果清理消毒不及时,胎盘、恶露不能及时排出,再加上产房环境温度高、微生物活动加剧,就很容易造成母猪生殖道和尿道感染、母猪和仔猪的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母猪哺乳期间仔猪剧烈啃咬和产房器械剐蹭等容易造成母猪乳房外伤,引发乳房感染,排乳不及时则会造成乳腺膨胀最终破裂损伤,引发乳腺炎。母猪产后不能受冷风袭扰,部分产房通风不畅,造成猪舍灰尘微粒和病原体聚集,增加外伤感染几率。
母猪产后身体虚弱,自身能量消耗过甚,若此时饲料配方不合理、饲料适口性差、营养补充不足、饲养管理不当都会导致其生产力急剧下降。
哺乳母猪长期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导致其泌乳量下降并影响整个繁殖周期的生产性能。泌乳期间能量、蛋白质、氨基酸摄入不足会导致母猪缺奶、少奶、失重过多,影响后续配种[3]。部分养殖场对哺乳期母猪的营养需求不了解,使用的饲料配方或实际饲喂量不能满足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在哺乳母猪饲喂期间,若没有采用科学的饲养标准和管理模式,都会造成哺乳母猪能量匮乏和代谢稳态失衡。
受产房和产床的限制,产后母猪运动范围受限,加上哺乳仔猪也可能会导致母猪心情烦躁,影响其采食量。相比于经产母猪,后备母猪更易受到影响,造成母猪能量摄入不足,影响母猪排卵,这也是后备母猪产后不发情的原因之一。产房中仔猪生活的环境温度高于母猪的适宜温度,也会造成母猪采食量急剧下降[4]。哺乳母猪的饲料配方直接影响母猪采食量,如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太低会使母猪胃肠道蠕动不足,产生便秘、厌食等问题,粗纤维含量过高又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母猪在高热环境下采食高纤维日粮后体热增加,产生热应激,影响食欲。
母猪分娩后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处于最弱的时期,分娩消耗大,电解质、能量和水分等营养物质补充不及时会造成母猪哺乳能力不足和体况恢复缓慢。母猪产后也不宜立即进食,不合理的饲喂方式不仅会导致饲料滞留,给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创造条件,还会造成产后母猪乳汁堆积,引发乳腺破裂,造成乳房炎。饲喂时间过晚或喂料量不足也会使母猪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影响其生产性能。
产房稳定的环境控制对母猪和仔猪的健康极为重要,温度过低会增加仔猪的热损耗,造成仔猪腹泻,因此要对仔猪局部进行加热,使周边温度不低于30 ℃,而这一温度很容易造成母猪采食量下降,影响其泌乳量。产房湿度过高会造成环境高温潮湿,容易引发热应激,影响母猪和仔猪健康,湿度过低会造成空气微粒增加,增加病原体传播几率。
母猪分娩期和哺乳期是其免疫力最低的2 个阶段,病原微生物极易入侵感染猪只。产房温度高,病原微生物活动频繁,加之环境相对封闭,病原体易在个体间互相传播。部分散养户和不规范的产房没有合理的疾病防控体系,不能做到产房、器具和进出人员的定期消毒,使病原体繁殖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
现代母猪的产仔数通常会超过母猪的有效乳头数,不能满足仔猪哺乳需求,如仔猪分群不合理,强仔会挤压弱仔,在抢食过程中仔猪也会咬伤母猪乳头,造成母猪拒绝哺乳,使仔猪群体均匀度下降,只有通过合理分群寄养仔猪的方式,才能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和哺乳母猪的乳汁利用率。
科学配制饲料可提高产后母猪的采食量。①添加芳香剂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母猪采食量[5]。②在母猪采食量下降的情况下,为确保母猪哺乳水平满足仔猪的需求,可在饲料中添加脂肪。母猪摄入脂肪后,能够在体内快速合成酮体,除供给自身所需能量外还能增加泌乳量和乳脂率,提高仔猪存活率。③在饲料中添加蛋氨酸、赖氨酸,能够有效改善乳汁质量,提高仔猪存活率,选用优良的蛋白原料,还能够改善哺乳母猪营养水平。④母猪哺乳期铁元素大量流失会造成贫血,影响母猪饲料利用率,利用高生物转化率的有机铁能够显著改善哺乳母猪的缺铁状态,改善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发育状况。⑤用益生菌、益生元等改善母猪肠道环境微生态,提高母猪和仔猪免疫力,预防消化道疾病和粪源性疾病传播[6]。
分娩后母猪应当立即补充电解质、葡萄糖和水分,分娩当天不进食。分娩第2 天可以补充高质量、易消化的饲料,并随时观察母猪采食情况,如果母猪采食情况良好,可以在3~5 d 内逐步恢复产前的饲喂量[7]。产后3~5 d,适当提高母猪的活动范围,加强其胃肠道活动,改善胃肠道消化情况,提升采食量。产后母猪应少量多次喂料,每天饲喂4 次左右,以生湿料饲喂效果较好,只有保障母猪充分的采食量才能满足其泌乳能量需要。
母猪的产房设计应当符合标准,充分考虑采光、保暖和自然通风,最好进行人工通风控制。产房采光合理,可促进产后母猪的发情,必要时可人工补充光源。产房保暖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是要综合考虑仔猪和母猪的最适宜温度。产房温度一般控制在15~22 ℃并保持稳定,哺乳母猪的理想温度为18 ℃,每增加1 ℃,每头猪的日采食量将减少100 g[8],同时还要注意燃气采暖的安全问题。产房通风要按照国标,在确保温度稳定情况下尽量加大通风量,提高产房空气质量,降低产房环境微颗粒和病原微生物数量,减少有害气体含量。
母猪产后要及时清洁产房环境,清除胎衣和污染物。母猪产后阴门松弛,卧下时阴道内部黏膜容易外翻,接触到地面,引发炎症。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净母猪外阴、尾巴和乳头,减少病原体感染几率。另外产房应制定日常消毒计划,严格执行进出人员和物品的防疫制度,对进出产房的母猪按照标准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寄养母猪要求泌乳量高、母性强,在产后1~2 d进行寄养,保证仔猪能够及时吃足初乳。主要按照群体均匀度对仔猪进行分群,确保寄母的仔猪群体和寄养仔猪体重相近。寄养前将仔猪充分涂抹寄母胎衣、尿液等排泄物,消除寄母的排斥反应。
产房母猪的饲养管理是现代化猪场的重中之重,产后母猪的饲养管理更是关系到仔猪的存活率和母猪下批次的使用,直接决定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产后母猪身体恢复缓慢、哺乳压力大,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低,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如果此时饲料配方或是饲喂方式不合理,很容易造成产后母猪的泌乳量和自身体况急剧下降,影响仔猪的生长和母猪的繁殖性能。必须通过科学的饲料配方、合理的饲养方式、完善的产房管理体系,才能保障产后母猪的安全和繁殖力恢复,确保母猪和仔猪健康,综合提高养殖场的生产效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