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海寅
吉林省畜牧业学校,吉林 白城 137000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常发生于高产奶牛,是一种由于奶牛瘤胃内脂肪酸积累导致的以pH 降低为特征的瘤胃酸性紊乱。在任何季节均可发生,尤其是春冬季节易发。一般情况下,患病奶牛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因消化道黏膜受损致使细菌污染血液,从而继发其他疾病。当奶牛出现较严重的间歇性腹泻、肝脓肿、瘤胃炎以及食欲下降或废绝、快速消瘦等情况时,会严重损害奶牛的身体机能。患病奶牛会出现繁殖率下降、乳脂率降低和产奶量减少,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保护奶牛健康、提高产奶量,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及时确诊并治疗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在规模化养殖场中奶牛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情况普遍存在。一系列研究表明,因采食的饲料中含有大量发酵速度快的碳水化合物,造成奶牛瘤胃乳头、瘤胃内微生物和瘤胃黏膜对饲粮变化的不适应是导致瘤胃酸中毒的主要发病机制。尤其在奶牛泌乳早期和泌乳高峰期最易发病。不论是泌乳初期、中期或者初生犊牛日粮转为精料期,若饲料中精料比例过高,当奶牛食入后均会在瘤胃内部产生大量可挥发性的脂肪酸,因瘤胃不完全吸收而堆积,导致瘤胃pH 降低引发该病[1]。
在奶牛泌乳初期,日粮成分的变化是导致奶牛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主要原因。在奶牛生产前后经历了分娩产犊、开始泌乳以及饲养管理方式改变等不同应激,对奶牛的能量平衡和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从而引起免疫力和机体机能下降,更加容易感染该病。在干奶期,奶牛日粮为纤维含量高且能量较低,此时奶牛已适应这种低能高纤的日粮组成。而且该阶段奶牛瘤胃黏膜还未完全发育,瘤胃乳头发育较短小。在泌乳初期,日粮中精粗粮比例增加,若是没有一个较长的转变过渡期,会造成大量发酵速度较快的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内产生许多脂肪酸。这些脂肪酸主要通过瘤胃壁和瘤胃微生物吸收,但由于瘤胃内微生物未能及时适应环境变化,数量较少、吸收面积较小,导致脂肪酸在瘤胃内大量堆积,使瘤胃pH 从较高水平降低至5.5 以下。瘤胃pH 降低导致瘤胃蠕动减慢,致使瘤胃积食、积液,造成乳酸菌繁殖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从而使奶牛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2]。
在奶牛的产乳高峰期即泌乳中期,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发生的因素主要有每日饲喂频率、饲料的加工方式、饲料颗粒大小及饲槽构造等。若日粮中的饲料搭配不合理,可导致日粮中粗料含量过低、精料含量过高。同时,瘤胃的pH 值也会随着饲喂频率和饲喂时间而变化。该时期的奶牛较活跃,可能会发生竞争采食的情况,较健壮的奶牛会摄入更多的精饲料,导致牛群摄入的日粮成分严重不平衡。若是日粮搅拌时间过长、饲料颗粒过小,导致奶牛反刍行为减少、唾液分泌量变少,唾液内的缓冲盐成分就减少,从而致使瘤胃的缓冲能力降低。以上多种情况及采食过多干饲料均可能诱发奶牛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同时,因奶牛饲养员的不同导致饲喂时间改变也是造成该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病牛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所以经常会忽视病情而不能及时确诊,造成严重的后果。患病奶牛常表现为食欲下降、采食减少、腹泻、虚弱、跛行以及病牛产奶量减少等。若是粪便中掺杂有未消化的饲料颗粒,则很有可能是发生了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在发病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许多继发症状,如干物质采食量降低、消瘦、腹泻、乳脂率下降,以及易发生蹄叶炎、瘤胃炎、肝脏脓肿和不明原因死亡等现象,增加养殖场奶牛淘汰率。
通常将干物质采食量下降作为判定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敏感性指标[3]。产犊后饲喂精料比例过高的日粮会导致奶牛采食量降低,主要是因为瘤胃蠕动变弱。当日粮中精饲料含量过高,使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产量也增加,最后导致瘤胃蠕动能力变弱。研究表明,饲喂搅拌过度的精饲料,会导致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大幅下降,饲料消化利用率也降低[1]。患病奶牛的瘤胃吸收能力减弱,胃内容如葡萄糖和乳酸等成分的浓度增加,导致瘤胃内渗透压升高,使奶牛因大量饮水而降低采食量。与此同时,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也会导致奶牛消瘦,一方面因为奶牛对干物质的采食量降低,造成营养不足和能量不平衡,由体脂供能而逐渐消瘦;另一方面,由于奶牛出现炎症,机体内的炎性因子抑制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降低干物质采食量,从而阻碍奶牛的生长发育。
奶牛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会降低乳脂率。当奶牛因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而改变瘤胃发酵模式时,会致使乳脂率降低。研究表明,奶牛发生乳脂率下降很可能是因为饲喂方式不正当引起,如饲料过分加工、日粮中精饲料占比过高、饲料颗粒度降低等。大量精饲料在发酵时会导致瘤胃内丙酸含量升高、乙酸量降低,使瘤胃内pH 值降低[4]。并且在日粮中适量添加缓冲物质能有效防止乳脂率下降,使瘤胃内pH 恢复正常水平。目前,还不能将乳脂率下降作为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特征症状。
除了干物质采食量降低外,蹄叶炎也是奶牛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3]。奶牛发生蹄叶炎是影响养殖场经济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亚急性酸中毒会导致奶牛继发蹄叶炎、蹄底溃烂、跛行等症状。对奶牛来说,饲养管理方式是造成蹄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精饲料饲喂过量和奶牛机体状态较差均容易发生蹄病。而且奶牛体重过大也容易患蹄病。当牛群发生蹄病的数量较多时,可考虑是否是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且蹄病对牛的伤害是永久性的,要给予特别重视。
奶牛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会导致奶牛继发肝脏脓肿。当瘤胃内丁酸和丙酸增多,会刺激瘤胃乳头突的生长,继而增加瘤胃黏膜的吸收效率。当胃内酸性物质的浓度过高,唾液分泌及瘤胃蠕动频率受到抑制,致使大量酸性高、渗透压较高的内容物积累在瘤胃内部,导致胃黏膜上皮角化不全,最终诱发瘤胃炎。瘤胃炎会损伤机体组织,使大量细菌由瘤胃乳突进入血液循环,在肝脏中形成脓肿和坏死灶,也会导致肺部炎症、心脏和肾部病变等。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会导致奶牛腹泻、粪便结构和气味发生改变。病牛粪便颜色变微黄、色泽较亮、酸性较高、气味较酸臭,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大颗粒饲料。大量易发酵的碳水化合物类饲料会导致大肠内发酵增加,导致奶牛粪便理化性质改变,致使奶牛腹泻。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使奶牛消化道内渗透压升高、肠内水分含量升高,从而使粪便变得稀薄。一般情况下,反刍、胃排空、微生物分解等瘤胃功能减弱,均会导致粪便发生变化。
自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被大量关注以后,如何及时准确地诊断该病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难点。首先,可通过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奶牛会出现采食量降低、产乳量减少,粪便带有气泡或油光,并且可继发蹄叶炎等症状,但一般不能以此为依据进行确诊。
因为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可导致瘤胃液pH 值降至5.0~5.5,所以检测奶牛瘤胃内液体的pH 值是诊断该病最准确的手段[1]。若是用胃导管收集胃液,通常会混有唾液,则不能准确测定pH 值。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采用瘤胃套针穿刺瘤胃收集胃液,用注射器吸取约10 mL 胃液,通常选择在奶牛采食后6 h 左右采取胃液。奶牛样本总量要在总头数的10%以上,当1/3 以上奶牛瘤胃液pH 降低至5.5 以下,则可确诊该奶牛群发生了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若pH 为5.6~5.8,表明奶牛群有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风险;若pH 高于5.8,就认为该牛群处于正常水平。
1)调节pH 值。可对病牛采用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溶液,体积为1 000~1 500 mL,每12 h 注射1次,将尿液pH 调节至6.6,即可停止注射[5]。
2)补充电解质和水。可补充2 000 mL 以上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根据实际病情可加大量。
3)防止继发感染。对病牛静脉注射四环素200 万~250 万IU 或者庆大霉素100 万IU,2 次/d[5]。
4)降低颅内压、治疗休克。若是病牛出现甩头或兴奋不安症状,注射250~300 mL 的甘露醇或者山梨醇,2 次/d。
5)洗胃。通过鼻孔插入导管将胃内容物吸出,并向胃里注入大量水,洗出病牛胃里的酸性物质。
首先,应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对处于不同泌乳阶段的牛进行分群分栏饲养,并根据奶牛实际需求调整日粮配比。日粮中的粗粮占比应适当调高,尽量不采用精加工的干物质。保证日粮配方多样化,粗饲料和精饲料种类最好在3 种以上。采取每天少量多次的饲喂方式,先粗后精、先干后湿,饲喂过后补充足够水分。同时,为了预防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应适当延长更换环境和日粮的转变过渡期。当奶牛日粮改为高精料时,机体瘤胃微生物需3 周左右才能完全适应。奶牛乳头和瘤胃黏膜需要4~6 周时间适应。因此,应逐步增加日粮中的精饲料比例,从而防止该病的发生。
目前,对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研究不够深入、相关知识掌握不足,是造成养牛场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充分掌握该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加强不同时期奶牛的饲养管理,及时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进行确诊并及时治疗,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该病对奶牛的危害,降低养殖者的经济损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