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羊鼻蝇蛆病的综合防治

时间:2024-06-19

张玲萍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定西 743000

羊鼻蝇又称羊狂蝇,是一种全球性害虫,其幼虫羊鼻蝇蛆寄生在羊体,严重影响羊只健康,给肉羊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甘肃安定区羊鼻蝇蛆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呈逐年增加态势,防治难度不断增大,已成为“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瓶颈性制约因素。因此,探索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提升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保障全区肉羊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病原生活史

羊狂蝇(属双翅目、狂蝇科)是引起羊鼻蝇蛆病的病原。羊狂蝇成虫体态似蜜蜂,体长10~12 mm,呈淡灰色且蝇体略带金属光泽[1]。成蝇通常于每年5-9 月大量涌现,雄蝇雌蝇交配后,雄蝇即刻死亡,而雌蝇则会在炎热晴天缭绕于羊群飞至羊鼻,并在羊鼻镜等部位产出第Ⅰ期幼虫,雌蝇产完幼虫后随即死亡。

羊鼻蝇幼虫阶段可分为3 期,第Ⅰ期幼虫体长2~3 mm,呈浅黄白色,体表有管状小刺丛生,前端有2 个口钩呈黑色并向后弯曲附着在羊鼻黏膜上,其自身发育所需营养源自羊鼻黏膜分泌物的摄取;第Ⅱ期幼虫体长9~20 mm,呈椭圆形,体表小、刺较少,其继续向羊鼻腔深部移行和发育,直至羊只鼻窦及额窦,部分幼龄虫甚至侵入头骨颅腔,最终发育成为第Ⅲ期幼虫[2];Ⅲ期幼虫体长25~30 mm,呈圆柱形,有2 个较发达的黑色口钩,背面无刺但腹侧有小刺丛生,各节上有带斑,颜色随其成熟程度而深浅不一[1]。Ⅲ期幼虫成熟后会从鼻腔深部逐步移至鼻孔,伴随羊只喷嚏而喷出,入土成蛹,最终由蛹羽化为鼻蝇成虫。

2 流行病学

在养羊地区,羊鼻蝇蛆病经常发生,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羊只均可感染,绵羊发病率高于山羊,幼龄羊感染率高于成年羊。安定区羊鼻蝇蛆病的感染率在50%以上,危害程度严重,常呈地方性流行。同时,由于散养户认识能力不足,对该病的防范意识不强且饲养管理粗放,不能及时防治羊鼻蝇蛆病,因此相对于规模化羊场而言,该病在散养羊中的发病率较高。

该病流行呈现显著季节性,羊狂蝇成虫大批涌现的夏秋季及旱季易发多发,秋季感染率显著高于冬季,春季成羊相较于幼羊而言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3 临床症状

1)羊狂蝇成虫缭绕羊群飞动产幼虫(蛆)时,羊只恐慌不安,为躲避成虫侵袭,其狂奔乱跑,彼此拥挤,或将鼻孔抵于地面,或将鼻子藏于其他羊只腿中间,频繁摇头,羊只在实施防御动作时极易造成外在损害,并且致其无法正常采食和休息,使其精神疲乏,进食量显著减少,日渐消瘦,引发营养不良。

2)当羊鼻腔内的幼虫附着后或向额窦内移行时,鼻黏膜受到羊鼻蝇幼虫体表小刺和口钩的刺激而损伤,导致鼻腔及额窦黏膜发炎肿胀甚至出血,发病初期羊只鼻腔流出黏液性鼻液,随着病情加剧或继发病菌感染则转变为脓稠且伴有血液的鼻液,当鼻液变干后则在鼻腔周边形成鼻痂,致使病羊呼吸困难,鼻端抵于地面摩擦,或摇头甩鼻、磨牙流泪、打喷嚏,结膜发炎,眼睑浮肿,此时患病羊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减退,机体逐渐消瘦。患病羊经过数月后临床症状可逐步减轻,当羊鼻腔深部幼虫发育到第Ⅲ期,虫体则逐渐增大变硬,并向鼻腔浅部移动,此时病羊症状又会加重[3]。

3)部分第Ⅰ期幼虫向鼻窦侵袭并生长发育,引发鼻窦炎,个别羊鼻蝇幼虫会从额窦侵入病羊颅腔,致使脑膜受损或从鼻窦炎波及脑膜继而造成脑膜炎,病羊会出现旋转运动、机体发生麻痹、头颈向一侧歪斜、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终因食欲废绝而极度衰竭死亡。

4 病理剖检与诊断

1)剖检病死羊可见其脏器无实质性病变,羊鼻蝇蛆的第Ⅰ期米粒样幼虫主要集中在病羊鼻腔的浅部黏膜上,第Ⅱ期乳白色圆锥样幼虫附着在病死羊鼻窦部黏膜上,鼻黏膜呈灰红色,表面有大量黏液附着,在病死羊额窦和颅腔内发现长25~30 mm的Ⅲ期虫体,其背部可见褐色带斑,虫体分节,鼻黏膜有淤血点,窦黏膜水肿出血、坏死,脑黏膜发炎出血,脑膜损伤。

2)根据病羊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结合发病流行特点能够对羊鼻蝇蛆病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则需从病死羊鼻腔中采集幼虫进行镜检,可观察到不同龄期的幼虫,依据其形态学特征可确诊为羊狂蝇各期幼虫。

5 综合防治

5.1 药物治疗

针对羊鼻蝇蛆病,应用敌百虫、来苏尔、敌敌畏等进行口服、喷鼻、气雾、熏蒸等治疗,但因牧区人少畜多,居住分散,缺乏劳力及必要的设施,再者大多数药物因毒性、残留等问题被淘汰,未能大面积应用,以环境污染小、残留期短且毒性低的伊维菌素为首选的驱虫药被广泛应用以来,在区域性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选择在羊鼻蝇蛆处于第Ⅰ、Ⅱ期发育阶段的夏秋季节,病羊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注射液0.2 mg/kg,能够有效驱杀其鼻腔内的羊鼻蝇幼虫,并且可破坏第Ⅲ期幼虫的发育。

5.2 预防措施

1)制定符合安定区的防治计划。防治羊鼻蝇蛆病应秉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开展区内羊鼻蝇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区内羊鼻蝇蛆病的流行特点和不同阶段幼虫寄生部位的规律,选择最佳的用药时间和方法,将羊鼻蝇幼虫消灭在初始时期。同时,加大羊鼻蝇蛆病的科普宣传以及寄生虫病驱治技术的培训力度,增强养羊场(户)的养殖管理意识,以便高效进行养羊生产,确保养羊产业健康发展。

2)科学调控养殖环境。羊鼻蝇蛆病作为一种寄生虫病,其发生和流行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外界养殖环境状况,为此,做好羊场环境卫生工作对于防控羊只寄生虫病、发挥其最大生产性能、提高养殖收益十分重要。

①协调控制羊舍温湿度,既要完善夏季羊舍防暑降温措施,又要防范冬季羊舍低温高湿,同时兼顾通风保暖,保持羊舍通风合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圈舍内H2S、CO2和NH3等有害气体的含量[4],避免羊场环境恶化和寄生虫的大量滋生。因此,应根据养羊生产环境要求加强羊舍的规划建造,肉羊圈舍应居高燥之地,既可采用半封闭塑膜暖棚羊舍,也可采用全封闭双列羊舍,前者三面全墙,半截墙设于向阳一面,有1/2~2/3 顶棚,早春和冬季时一面使用塑膜封闭,其他时节露天开放;后者四面有墙、窗户,且全部覆盖顶棚,此2 种羊舍均可有效协调圈舍温湿度、光照和通风。

②改善饲养条件和养殖设施,保障养殖卫生干净,一方面,养羊场要定期清扫、冲洗,及时清除圈舍粪便、污物及垫草、垫料,将羊粪堆积进行生物发酵处理,继而消灭虫体,有效减少羊鼻蝇幼虫羽化成蝇的数量;另一方面,加强饲料、饮水卫生管理,防止病原体污染饲料和饮水,在羊舍内应配置诸如食槽、水槽以及通风装置等饲养所需要的基础装备设施,并且配备相应的运动场地,确保羊只能够进行活动,保持运动场等环境的清洁卫生,同时羊舍及周边做好硬化工作,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蝇蛹生存率,而且可以降低羊鼻蝇蛆病的防治成本。

③定期对羊舍、水槽、食槽及墙面和周围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消毒药剂可采用5% NaOH 溶液、0.5%过氧乙酸或10%生石灰溶液等,并做到交替轮换使用,消毒方式通常采用清洗消毒、喷雾消毒等,羊舍和周围环境坚持清扫1~2 次/d,羊舍和用具至少每周消毒1 次,其周围环境每个月消毒1 次,羊鼻蝇蛆病流行季节需要对羊场全面消毒,每天消毒至少1 次。养殖场地可使用生石灰吸收水分以维持干燥,减少成蝇寄生空间。此外,鉴于成蝇喜欢飞落在墙壁等处,可利用其该特性将诱蝇板放置于圈舍墙壁及周围,从而诱杀羊鼻蝇。

3)强化药物驱虫工作。防控羊鼻蝇蛆病时应结合该病的流行病学和区内气候状况,合理选择时间对羊群进行药物驱虫,可采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广谱抗生素类药物驱杀羊只各部位不同时期的幼虫,从而遏制幼虫快速生长发育,控制羊群感染幼虫(蛆)的频次,有效减少羊鼻蝇幼虫对羊只的危害,降低羊鼻蝇蛆病的发病率。

在进行药物驱虫的同时应注意清理养殖场地,确保场地卫生洁净,并且及时清除羊鼻蝇蛆蛹。针对规模羊场的整群驱虫,需要先分别选择2~3 只大中小羊只进行驱虫试验,确保安全且没有副反应后才能进行全群驱虫,具体驱虫程序为每年冬季选用阿维菌素片以口服方式供给全群,临床最大剂量为7 mg/kg,春季通过肌肉注射伊维菌素注射液进行驱虫,临床最大剂量为1 mg/kg。

4)加强羊群的饲养管理。

①合理选择放牧方式,夏秋时间成蝇活动频繁且产出大量幼虫,此时应尽可能少放牧羊或者根据成蝇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在光线相对较弱的清晨或晚间放牧,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羊鼻蝇成虫的侵害,在羊鼻蝇活跃的中午,羊只应留在圈舍内。

②在养羊生产中,要按照羊只各生长阶段饲喂其营养丰富和优质全价配合饲料,科学搭配精粗饲料[5],禁止饲喂霉变、腐败的饲料,供给羊群适量的青干草,并且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粉或益生菌粉,提高羊只机体抗病力。饲喂用水的水质要安全达标。

③羊狂蝇成虫能够在羊只的鼻镜或伤口处产幼虫,为此日常要加强护理并治疗羊只的各种伤口,从而避免成蝇侵袭和产出羊鼻蝇幼虫,有效防控羊鼻蝇蛆病的发生和流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