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牛流行热的临床症状与综合防治

时间:2024-06-19

毕玉香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畜牧渔业服务中心,山东淄博 256100

1 病原学

牛流行热病毒是呼肠孤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外观呈子弹状,长130~220 nm,宽60~70 nm,圆形末端稍细,是单股RNA 病毒,有囊膜、纤突结构[1],截至目前,仅发现了1 种血清型。该病毒主要感染黄牛和奶牛,水牛偶有感染,在实验室条件下也可感染猫、豚鼠、大鼠、小鼠以及鸡胚,但这些动物不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牛流行热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 ℃条件下可存活10 min,37 ℃下存活18 h,对酸碱度也比较敏感,pH 值在2.5 或12 时病毒仅可存活10 min。

2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侵害3~5 岁的牛,犊牛和老年牛的发病率较低,高产奶牛、怀孕母牛的发病率高于公牛,且产奶量越高发病越严重。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牛,处于高热期的患病牛血液、呼吸道分泌物中均有大量的病毒,吸血蚊虫如牛虻、库蚊、伊蚊等可作为该病的传播媒介,因此,该病的高发季节为蚊虫活动频繁的8-10月,其他季节的发病率相对较低。除蚊虫叮咬导致牛流行热的传播外,呼吸道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健康牛在接触到患病牛的饲料槽、饮水槽后,即有可能被病毒感染。发生过牛流行热的地区,每隔3~5年就会出现1 次流行,发病率为14.00%~39.89%,无继发疾病时病死率为0.73%~1.80%[2]。

3 临床症状

患病牛的临床症状可以分为发热期、失能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3]。

3.1 发热期

这一阶段的患病牛体温突然升高,40~42 ℃的体温持续12~14 h,发热通常呈双相热或三相热,有时也会有多相热。发热期的奶牛产奶量显著降低,公牛或干奶期奶牛没有特殊症状。

3.2 失能期

患病牛的直肠温度会持续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肌肉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鼻孔中有黏液性或浆液性液体,眼睛有少量分泌物,颌下组织有斑块状水肿;呼吸、心率加快,肌肉有可能震颤或抽搐;听诊肺部,可听到干啰 音逐步转变为湿啰 音。随着病程的发展,患病牛会表现为瘤胃积食、便秘、吞咽反射消失、流涎、肿胀,最终陷入昏迷,甚至死亡。

3.3 恢复期

患病牛通常在出现明显症状3 d 后进入恢复期,恢复期的泌乳奶牛产奶量逐渐恢复,但不能恢复到健康状态的产奶量,妊娠母牛会发生流产。大部分患病牛会在体温正常后几小时内恢复,也有的患病牛会在1 周左右逐渐恢复健康。

3.4 后遗症期

部分患病牛可能会出现继发性疾病,最常见的是妊娠期流产,乳腺炎,也有的会发生吸入性肺炎,公牛患病后会在半年内出现暂时性的体重下降,有时会有后腿、臀部瘫痪的现象,瘫痪的病牛可能会逐渐恢复健康,也可能永久性步态异常。

4 诊断方法

用于诊断牛流行热的方法有病原分离、血清学诊断,病原分离是采集高热期患病牛的血液接种在仓鼠传代细胞中,或用病死牛的脾脏、肝脏、肺脏等病料进行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进行观察,再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镜检。血清学诊断的主要方法是中和试验和琼脂凝胶扩散试验检测。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治 疗

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钠、硫酸链霉素等药物消除炎症,防止继发感染。对于体温持续升高的患病牛可使用安乃近退热,对于心力衰竭的患病牛应进行强心补液,主要使用的药物是安钠咖,对于肌肉、关节有疼痛反应的患病牛,应使用水杨酸钠缓解症状,如果出现腹泻的患病牛,应注重补液,以防脱水导致死亡。另外,还可以给患病牛注射牛流行热高免血清,能够对该病进行特异性治疗。有学者[2]对中草药治疗牛流行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甘草、芦根、薄荷、桔梗、竹叶、牛蒡子、荆芥、金银花等药物也可以起到治疗和预防该病的效果。该病的预后良好,即便不使用治疗措施,仅通过加强饲养管理也能够使患病牛自行恢复。

5.2 预 防

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对牛流行热进行预防,由于该病可通过吸血昆虫进行传播,所以应定期灭虫,同时注意圈舍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污,避免因粪污堆积导致细菌和蚊虫的滋生,对环境进行定期消毒,特别是牛群经常接触的饲料槽、水槽等用具。此外,还要注重免疫接种,定期给牛群接种牛流行热弱毒疫苗,在首次免疫3~4 周后,可以再进行1次免疫,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牛体内的抗体效价保持在较高水平。目前,可用于该病预防的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G 蛋白疫苗和重组疫苗,大多数疫苗的免疫期均在6~12 个月,在实践过程中应及时对牛群血液中抗体效价进行监测,当抗体效价低于保护值时,应及时进行补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