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例藏羊感染羊痘病毒的诊治

时间:2024-06-19

李毛才让

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海北 812399

藏羊为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一直是青海省牧民的主要养殖家畜,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藏羊肉的消费量以及羊皮、羊绒的需求量均不断增加,藏羊肉、羊皮、羊绒的价格一路走高,且我国政府不断出台和落实对藏羊养殖的扶持政策,青海省牧民的藏羊养殖积极性大增。但受养殖技术水平、养殖设施和生物安全方面的限制,疫病对藏羊养殖的威胁也不断增加[1]。羊痘俗称羊“天花”,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羊的以皮肤和黏膜发生痘疹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急性、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也是藏羊养殖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后如治疗不及时可引起羊群大批量死亡,且严重影响康复羊群的毛皮质量[2],直接威胁藏羊养殖产业以及毛皮产业的健康发展。2018年秋,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镇新海村藏羊养殖户的新进羔羊发生了1例疑似羊痘病毒感染病例,现将诊断和治疗过程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该养殖户新购进25只4月龄羔羊中有2只先发病,发病羔羊最初表现出明显的体温升高、食欲迅速下降、精神萎靡不振,随后其它羔羊开始陆续发病,发病羔羊数量不断增加,而该养殖户原有的羊群均未发病。经询问得知,原羊群于2018年4月免疫过羊痘疫苗,而新购进的羊群在购进后尚未免疫羊痘疫苗,也未进行羊痘抗体的检测。

2 临床症状

发病羔羊体温升高至41℃以上,结膜潮红,精神萎靡不振,食欲迅速下降直至废绝,发病羔羊鼻腔内有黏性鼻液流出,随后黏性鼻液逐渐变脓。在发病后3~4 d,羔羊乳房、乳头等部位出现明显的红肿斑点,经24 h后红肿斑点逐渐发展为丘疹,丘疹质地逐渐坚硬且逐渐变大,其顶端形成水疱,内含脓液。

3 实验室检测

采集发病羔羊的皮肤脓性水疱,将其溶解于灭菌生理盐水中,按照马睿麟等[3]建立的绵羊痘病毒PCR检测方法对其进行PCR扩增,PCR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PCR扩增产物仅在位于792 bp处有一条特异性条带,其大小与马睿麟等[3]报道的大小完全一致,表明发病羔羊的皮肤脓性水疱为羊痘病毒阳性。

4 综合确诊结果

综合该藏羊养殖户羊群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实验室PCR检测结果,确诊此次疫病由羊痘病毒感染所致。

5 治疗措施

致病原确定为羊痘病毒感染后立即对疫区实行封锁,对发病羊群隔离饲养,对发病羊群的排泄物和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羊舍、器具、水槽等整个养殖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对表现出临床症状的发病羔羊紧急免疫抗羊痘病毒阳性血清(10 mL/只),抗血清连续注射3 d,对尚未表现出临床症状的假定健康羊群紧急免疫绵羊痘活疫苗(1.0 mL/只),利用磺胺类药物对整个羊场内羊群进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经过采取上述综合性治疗措施后,未有新病例出现,发病羊群逐步恢复健康,整个疫病发生过程中无羊只死亡,此次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6 讨论

羊痘在我国养羊密集地区一直呈散发性、偶发性流行,曾有报道人感染羊痘病毒的病例,羊痘病毒对养羊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均产生了巨大威胁。羊痘在我国被列入一类动物疾病,虽然未被列入强制免疫的疫病,但青海省作为藏羊养殖大省,一直高度重视羊痘的免疫接种工作,有效防止了羊痘的大规模流行与暴发,但受养殖条件、免疫程序等限制,羊痘病毒的感染在青海省部分地区仍时有发生[4]。本病例中,只有新购进的羔羊发生了羊痘病毒感染,而该养殖户的原有羊群均未感染发病,可能是因为新购进的羔羊未进行隔离和羊痘疫苗的免疫接种,或由于免疫程序不合理导致疫苗免疫失败,而原有羊群进行的羊痘疫苗免疫接种取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通过本病例可以发现自繁自养的繁育养殖方式对羊痘的有效防控至关重要,通过种源净化可有效避免羊痘的发生与流行,降低由疫病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故建议养殖户尽量不要异地引进羊,如必须引进时,应隔离饲养30 d后才可混群。同时,近年来藏羊的市场交易日渐频繁,异地运输给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蔓延提供了条件,各级防疫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严禁病羊在交易市场中四处流窜,切断羊痘病毒的蔓延。本病例中,在羔羊发病后根据临床症状并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迅速对其进行确诊,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致于未出现羔羊死亡,可见疫病发生后能够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总之,本病例中通过及时确诊和快速治疗有效控制了羊痘病毒的进一步流行,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也为兽医同行诊断与治疗类似疫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