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周立良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洋庄乡三农服务中心,福建南平 354312
猪蛔虫病是由于猪蛔虫寄生于猪的小肠而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在养猪场广泛发生,感染率高,我国猪群蛔虫病的感染率在17%~80%,猪只感染后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下降,增重率下降,严重患病的仔猪会造成生长发育停滞,形成僵猪,甚至引起死亡。严重干扰了养猪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蛔虫是本病的病原,是一种大型线虫,虫卵为黄褐色椭圆形,成虫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死后苍白。成虫虫体为圆柱形,中间粗、两端细,头端有3片唇片,呈“品”字排列。雄虫体长15~20 cm,宽0.3 cm左右,尾端弯曲似鱼钩;雌虫比雄虫长,约20~40 cm,宽 0.5 cm,虫体直,尾端稍钝;雌虫排卵能力非常强,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水和土壤等,在10~37℃潮湿的环境中,15~30 d即可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虫卵,被猪吞食后引起蛔虫感染[1]。虫卵被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并钻入血管从腹腔移至肝,再随血液循环至肺脏,随后到达咽喉,通过吞咽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寄生,经过2~3个月的发育变为成虫。
猪感染蛔虫病后表现出的症状与猪的体质和蛔虫的发育阶段有关。3~5月龄仔猪感染后症状严重,成年猪免疫力强,能忍受一定数量的虫体,呈隐性感染,虽然症状不明显,但是会成为传染源。
猪采食虫卵后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幼虫移行至肝脏,造成肝脏蛔虫斑,肝脏出血、变性和坏死。随血液循环移至肺脏时,造成蛔虫性肺炎,咳嗽、呼吸急促。幼虫在猪体内移行,会造成猪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有异嗜癖,多卧地吃食,不愿走动,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现,生长缓慢或长期消瘦,营养不良,皮毛错乱无光泽。严重病猪呼吸困难,咳嗽沉重粗厉,若此时并发其他疾病,则会加剧病猪病情,最终导致死亡[2]。
大量成虫寄生在小肠会造成肠道堵塞,病猪表现为剧烈腹痛,食欲废绝,蛔虫数量过多凝集成团,严重时会导致肠壁破裂,可见腹膜炎和腹腔出血,发现不及时会导致死亡。蛔虫进人胆管,造成胆管堵塞,引起黄疸;进入胰腺,阻塞胰管,初期病猪拉稀,体温升高,随后体温下降,卧地不起,剧烈腹痛,4~8 d死亡。成虫还可分泌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血管,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
一般幼猪体型消瘦,发育不良,根据临床症状可怀疑此病。但是其他寄生虫寄生也会引起猪只食欲不振,发育不良,异嗜,被毛无光泽等相似症状,如球虫寄生于哺乳期及新近断奶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也会引起腹泻,成年猪也多为带虫现象,无临床症状,病猪消瘦,皮肤苍白,生长停滞,个别死亡。病例大都发生在一些非规模化的小型养猪场的某个猪舍或邻近猪舍,多表现为发病缓慢,持续不断,久治不愈。弓形虫寄生多数动物是无症状的带虫者,3~5月龄的仔猪常表现为急性发作。感染后3~7 d,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全身发抖,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猪初期便秘,后期下痢[3],且病猪剖检后与猪蛔虫病相似,都有肺脏与肝脏的病变,但此病呈明显的稽留热。故猪蛔虫病的确诊须在粪便或尸体的肠道中检查蛔虫虫卵或虫体。
预防猪蛔虫病的发生,首先要制定合理的驱虫方案,选择合适的驱虫药;并做好猪场的卫生环境管理[4]。此外,控制寄生虫的再次发生,要坚持阻断母猪垂直向仔猪传播,防止猪在育肥阶段再次感染。
定时驱虫,统一驱虫。妊娠母猪产仔前15 d驱虫1次,仔猪断奶后15 d驱虫1次,其它猪群2个月驱虫1次。
选择合适的驱虫药。驱虫药在血液中能够快速达到血药浓度,有效驱除蛔虫;驱虫药有足够长的药效期,可持续作用15 d以上;驱虫药要安全、副作用小,对孕畜无影响。伊维菌素0.3~0.5 mg/kg,皮下注射;左旋咪唑 4~6 mg/kg,肌注,或 8~10 mg/kg,口服;敌百虫80~120 mg/kg,拌料喂服;丙硫咪唑10~20 mg/kg,拌料喂服;甲苯咪唑 l0~20 mg/kg,拌料喂服;氟苯咪唑30 mg/kg,拌料喂服;噻嘧啶20~30 mg/kg,拌料喂服[2]。
避免猪粪污染。猪舍以及运动场所要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饲料和饮水卫生,勤打扫、定期消毒,防止粪便污染。猪粪无害化处理,猪圈内的粪便和垫草清除后,在远离猪舍的地方堆积发酵,杀灭虫卵。猪舍保持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猪圈和运动场所要勤打扫,换垫料,定期消毒。引入猪只时,要先隔离检查,无疾病时进行1次驱虫后,再合群饲养。对蛔虫病多发的猪场,定期进行药物驱虫,可有效预防蛔虫病,挽回不必要的生产损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