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商洛郭氏流派渊源及学术特色研究

时间:2024-06-19

雷辉 洪秀珍 王洪涛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陕西 商洛 726000)

郭氏流派发轫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历时130余年,经郭云卿、郭宗义、郭松亭、郭池、洪秀珍等5代传人的薪火相传,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郭氏流派”。

1 传承脉络

1.1第一代创立人 郭云卿,字和甫,清朝明生。原籍山西,因故迁徙至陕西洛南,于1887年创办“兴泰和药铺”。开业后,以业内科和针灸科为主,救治疑难病症颇多,活人者众。清光绪辛卯年(1891年),八名社会贤达有感于先生医术与高德,送“大国手”雅号,并赠“秘探金匱”四字大匾,一时传为佳话。

1.2第二代传人 郭宗义,字振卿,为第一代郭云卿之子,清朝庠生。自幼随父习医,兼收并蓄,并研习伤科、疮科诸病。继承“兴泰和药铺”掌柜后,扩大药铺规模,形成街房应诊售药、腰房制药的运营模式。振卿先生在第一代基础上,开展伤科、疮科诊疗,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奠定了较为全面的诊疗范畴。

1.3第三代传人 郭松亭,字映俊、赐福,为第二代郭宗义之子,清朝帮生。自幼随父习医,业内科、伤科、疮科,尤擅儿科。解放后,公私合营先生被推举为县工商联合会会长,并参与洛南县联合诊所(洛南县中医院前身)创建并兼任所长。先生诊余记录家传自创验方、医论百余篇,著书十五卷(惜皆毁于“文革”),自创治疗眼病、白喉和木籤入肉三首灵效验方,被收入1957年陕西省先进卫生工作者代表会议《中医交流验方汇编》。

1.4第四代传人 郭池,字根子,为第三代郭松亭之子。幼承家学,1954年考入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系统学习中医理论。1981年被选拔参加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温病师资班深造学习。郭池先生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育工作44年,曾参与陕西省和商洛地区的大骨节病和蛔虫病调查防治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生精研“四大经典”及《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著作,并深研“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并绘制图形。在洛南卫校执教期间,即撰写了《温病学》和《中药学》等讲稿,深受学生和同行好评。先生不但勤于临证,还善于总结著述,留有遗作《伤寒论方弘》《内科常见病辨证论治歌诀》《内科常见病治疗原则》《医迹》《方迹》。

1.5第五代传人 洪秀珍,女,为第四代传人郭池先生儿媳。先后毕业于宝鸡中医学校和陕西中医学院。她媳承祖业,潜心岐黄,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育和科研工作。先后就职于洛南县卫生学校、洛南县中医医院、商洛市中医医院工作。在第四代传人郭池先生的精心指导下,洪秀珍依托其学习的系统理论以及临床工作中的实践积累,结合家传经验,在脑病、心病、脾胃病等中医治疗方面有独到建树。先后探索出系列方剂治疗中风、眩晕、心悸、胸痹、水肿等疾病,疗效显著。

2 学术特色

在长期临证实践中,“郭氏流派”逐渐形成了以经典理论为指导,经典方剂临证运用为核心,荟萃家传秘法为特色的流派及学术特色。特从六个方面简要总结阐述如下:

2.1用药轻灵,选方平正 郭氏流派常用药物约300余味,多是常见易寻且价廉效验之品,且用药分量多轻。如治疗脾胃病,实证有热者,常用茵陈、蒲公英;反酸者,多加乌贝散;若胃镜、肠镜提示糜烂者,多用郭氏平溃散,研极细末,于饭前用温水冲服,家传经验是将乌贼骨表皮硬壳去掉,效果颇为理想。2018年9月,一老妪,患胃疼、泛酸之证日久,查胃镜提示胃窦溃疡、糜烂(属新鲜溃疡),第五代传人洪秀珍予以郭氏平溃散配合内服家传养胃汤,2月后复查胃镜,提示溃疡已愈。

在用药轻灵的原则下,选用方剂多平和而中正。诸如对于顽固性腹泻兼腹痛者,多属寒热互结于肠,偏寒者,以乌梅丸合痛泻要方加味,偏气虚者,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1]加味,偏热者,以葛根芩连汤合痛泻要方加味;对于眩晕,辨证属中虚痰湿者,以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2]加味,属肝阳上亢者,多以天麻钩藤饮加味,属肝阴亏虚,浮阳上越者,以镇肝息风汤[3]加味;属水饮偏重者,以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味,兼有下肢浮肿,气血不足指征者,多以当归芍药散加味;对于青少年痤疮,属肝火偏盛者,以丹栀逍遥散加味,属风热偏盛者,以清上防风汤[4]加味,属脾虚湿盛者,以完带汤[5]加味;对于外感咳嗽,属寒饮者,以小青龙汤加味;属风热者,以桑菊饮加味;外感咳嗽日久不愈,逐渐化热,咳痰黄而甚则胸闷者,多以清肺汤[6]加味;咳嗽日久,口干倦怠乏力,舌红少津者,以百合固金汤加味,对于下焦虚寒,痰饮上逆者,多以苏子降气汤加味等;对于心律失常病人,结合辨证,多以五参汤[7]为主加味。

2.2论必依典,法度严谨 郭氏流派对于中医经典著作极为重视,尤其是第四代传人郭池对于“四部经典”及《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经典著作研究颇深。如郭池先生研究《素问·刺热》认为“肝肾热病有其逆”的结论[8];结合临床深刻分析“逆传营分”与“逆传心包”区别[9];考释“方寸匕”[10];详考丹参功用[11];研究“疾”与“病”的关系[12]等。

再如对于瘀血证的用药,据《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13]”之论,认为治疗瘀血证时不单只是化瘀,更要适当运用温药以通经脉,活用仲景桂枝茯苓丸,常用桂枝以温阳通脉。再如对于《本草汇》当归条有“凡血受病,诸病夜甚,不可少也[14]”深刻理解,对于顽固性夜间咳嗽等夜间为甚病症,在辨证基础上加当归以和血,往往效如桴鼓。

流派辨证精准,立法严谨,从不泛泛而论。家传自制方如首乌膏治疗白发、脱发,郭氏喉症方治疗咽部热性疾病,止漏两地汤治疗血热崩漏等疗效显著。以首乌膏为例,前人对于脱发论述多从养血补肾角度考虑,即“益下而荣上[15]”的基本思路。郭氏流派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加化瘀通窍一法,在养血生精诸药基础上少加红花以补而不滞,辛窜以引药达巅顶,效果则大为提高。

2.3幼儿重脾,固护胃气 幼科俗称哑科,郭氏流派儿科宗万密斋“心肝有余、脾肾不足[16]”“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17]”观点,并结合先后天理论,认为小儿诸内伤病当从后天脾着手。据家传经验,以异功散为底方,加味治疗小儿遗尿、纳谷不香、消瘦、吐乳、腹泻、磨牙等效果突出。对于小儿遗尿,多从脾肾入手,以异功散加桑螵蛸、鸡内金、山药、乌药等治之;对于小儿纳谷不香,形体消瘦者,多从健脾开胃论治,以异功散加扁豆、焦三仙、茵陈等治之;对于婴儿吐乳,多以异功散加竹茹、半夏、枳壳治之;对于小儿腹泻,多以异功散加葛根、木香治之;对于小儿磨牙,多从胃热食积论治,以异功散加茵陈、蒲公英、石膏等加味。

反对过用寒凉而戕害脾胃,致胃气伤而百病丛生。但同时不囿于此论。如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顽固性腹痛,并曾用本方治愈一例以高热、抽搐、呕吐,发则口眼歪斜,全身瘫痪属多发性脑脓肿重症[18]患儿。在小儿喂养方面,更强调应该从孕期就忌口,生冷、辛辣诸物应当禁忌,否则生出胎儿则体质寒热偏盛明显,且体质多较差。

2.4妇人重肝,气血为要 治妇人病,郭氏流派奉《金匱要略》妇人三篇为圭臬,从当归芍药散和温经汤的立方原则深悟,总结出“治肝为本、气血为要”的指导思想,认为妇人以肝为先天,以血为主,以气为用,故治疗始终要调肝郁、和气血。

对于妇人月经不调诸证(月经先后期、月经量少、痛经、闭经等),实者多以逍遥散加味;虚者多以加味归脾汤[19]化裁;偏虚寒者,多以温经汤加味。

治疗妇人痛经,属虚者多用东垣圣愈汤合肝气散、良附丸加味;属实者,多用逍遥散加味;属寒热复杂者,多用温经汤加味。

对于妇人崩漏,第四代郭池先生认为究其原因,不外虚寒、虚热、湿热、血瘀脾虚、五志过极、房事不节、外邪、痰涎等,而其中又以气虚不能摂血最为主要;临证常用归芍六君子汤加减效果明显,他认为归芍调肝,使其血藏,六君子汤健脾,使其血统,肝能藏,脾能统,则崩漏愈。具体加减之法,因暴怒伤肝,肝不能藏血者,加重归芍用量,由于虚寒者去生姜,改用炮姜炭;由于虚热者,是血虚加重当归用量,是气虚再加重党参用量,如挟有瘀滞者,加广三七冲服[20]。第五代传人洪秀珍对于崩漏认识,在第四代传人郭池经验的基础上更有创新,认为崩漏更偏重于虚热,并创止漏两地汤[21],方用二地以固血本,以芩、连、地榆、槐米以清三焦之热(但用量均轻),以山药、续断、白芍以和脾、肾、肝,剧者加炭类以止血收其速效。

妇人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为烘热、汗出、心烦、失眠者,属实者以丹栀逍遥散加味;属虚热者以二仙汤合二至丸、百合地黄汤加味;表现为手足烦热者,以“舌嫩、烦热白天为显、热而欲伸,伸则觉冷”为特点的,多以归芪建中汤加味;表现为身胀满者,多以《千金》当归汤[22]加味。

2.5内伤守方,加减有据 内伤病,以五脏六腑概而言之,有虚有实,亦有虚实夹杂。郭氏流派对于内伤脏病,认识到患病日久的特点,治疗非朝夕可痊,故治疗过程中,守方化裁是治疗内伤病诀窍。但守方的背后,靠的是精准的辨证,以及对于治疗全局的把握和突发症状的权变。如对于水肿辨证,分脏腑辨证,责之肺、责之脾、责之肾,在肺以五皮饮加味,在脾以茯苓导水汤[23]加味,在肾以加味肾气丸[24]加味,施之临证,有效有不效,第五代传人洪秀珍认为辨到脏腑,仍显不细,还需辨在气在血,还是涉气涉血。对于水肿辨证,尤以中土脾为枢要,变化虽复杂,但总有据可循。在气,则多以茯苓导水饮加味,涉气涉血者,则以当归芍药散重用泽泻加味,气虚者,加黄芪、党参以补之,加牛膝以利导之;涉血重者,加益母草、泽兰以化之,甚者加地龙、土鳖虫以逐瘀通络。诸如水肿辨证,对于其他病症亦是如此,无不体现着辨证精准,立法严谨的临证风范。对于慢性胃病,常以家传养胃汤加味,气滞者加柴芍,胀满甚者,加香橼、佛手;疼痛者加归芍,化热口干兼烧心者,加茵陈、蒲公英;偏寒遇冷加重者,加炮姜、花椒、鹿角霜,泛酸者,加左金丸或乌贝散,不寐者,加交泰丸等。依法成方,灵活加减,方方虽同,但方方有异。

2.6杂病重舌,善抓特征 郭氏流派认为治疗疑难杂病、怪病,关键在于辨识寒热、虚实,而舌象在辨别寒热、虚实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故临证侧重辨舌。同时,对于疑难杂病,要善于抓特征。比如对于颜面黧黑、舌质紫黯、舌下脉络青紫,均是瘀血指征,多以血府逐瘀汤加味;再加困倦而舌体胖而苔白者,多兼气虚,以补阳还五汤加味。这一经验主要体现在治疗冠心病属血瘀者,瘀而不虚者,以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味;瘀而气虚者,以补阳还五汤合丹参饮加味;瘀而气阴两虚者,以五参汤合丹参饮加味,夹饮者,再合苓桂术甘汤。

另外,对于复杂疑难病症,多遵从独处藏奸论,认为在小处往往隐藏者疾病本质,只要善于抓住特点,概括出病机,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效果。如《黄河医话》收录第四代传人郭池先生与第五代传人洪秀珍用乌梅丸治疗“瘾疹”[25]案例,就是抓住了“心烦懊恼,欲吐,欲泻,四肢冷,口苦舌干,不思饮,似饥欲食,见食则饱”的特点,悟出“其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似仲景所言之厥阴证”的病机,仅用乌梅丸改汤剂一剂即愈年余奇痒之怪证。

3 后世影响

郭氏流派源起永济(山西),生根华阳(洛南),经营商山洛水,普济三秦大地。历130余年之久,经5代传人继承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经典理论为指导,以经典方剂临证运用为核心,荟萃家传秘法为特色的郭氏流派。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均被洛南地方志、卫生志记载,得到政府认可和高度评价。第四代郭池先生不仅在洛南求诊者众,更有丹凤、商县、安康、汉中、榆林等地求诊者闻名而来。第五代洪秀珍,先后在洛南、商州、西安就职或坐诊,所愈患者不仅有陕西本省,更有甘肃、四川、河南诸地。经过五代人的薪火相传,服务患者之域不断拓展,将郭氏流派的影响从商洛辐射至周边各省市,并获极高之赞誉。目前,第五代传人之后,有多名第六代科班青壮为继,先后步入中医殿堂潜心学习,又有商洛市中医医院领导重视,启动郭氏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并安排十余名中青年骨干成员成为流派主要传承人,使郭氏百年流派再开惠民新局。更具发扬光大之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