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罗志合 周波** 王建宏 王惠茹 郝振华 白彦铭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2.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外科,宁夏 银川 750021)
泌尿系结石在临床上根据结石所在位置的不同,又称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是泌尿外科疾病的常见病[1]。据统计[2]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高达1%~5%,每年新发病率约150~200/10万人。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技术、检查设备等的快速发展,对于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方式和疗效也取得了进一步的提升[3]。临床治疗方法灵活多样,包括药物溶石、排石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内镜碎石、微创、开放式手术等,但手术治疗后结石复发率高达50%~70%[4],究其原因,泌尿系结石手术主要针对结石本身入手,虽然对于结石有明显的优势,短期效果明显,但对于较小的石头不能完全消除,而且手术属于有创操作,术后患者恢复时间长,部分患者术后极易反复发作[5],很难做到标本同治。然而泌尿系结石作为中医学中的优势病种之一,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确切且毒副作用少,因此,对于泌尿系结石术后的患者,我们选择中医药提高疗效的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的恢复,所以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术后的组方值得我们去整理和研究。
1.1组方来源 进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选择“高级检索”,检索项为“主题”和“全文”,选取时间为2012年1月1日—2022年3月1日,检索策略:主题“结石”并且“术后”并且“中药”并且全文“泌尿”、主题“结石”并且“术后”并且“中医”并且全文“泌尿”。检索后共获取相关文献206篇。
1.2文献筛选
1.2.1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或尿道结石且已经经过手术治疗;②泌尿系结石术后治疗的临床研究类、经验类等文献;③中药汤剂或颗粒剂冲剂;④明确说明经临床研究具有确切临床疗效;⑤处方具有具体药物组成和用量;所有纳入文献必须同时符合以上5条标准。
1.2.2排除标准 ①综述类及医案类文献;②丸剂、针剂等非口服汤剂、非颗粒剂冲剂;③重复方剂;④临床效果不佳,或临床效果不确定;⑤方剂组成、药物用量不完整的文献。筛选出96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组方114首。
1.3药物规范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范中药名称:不同名称、但实为同一药物药者,如元胡、延胡索,统一称延胡索;中药炮制方法不同而功效各异者分别输入,如熟地黄、生地黄;炮制方法的不同而功效相近者,如附子、制附子统称附子;不同产地的药物统一命名,如川牛膝、怀牛膝统称牛膝。
1.4数据分析 选用中医科学院创立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0)”软件,将符合条件的114首组方依次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平台管理”中“方剂管理”模块,建立方剂数据库。完成后由三人比对结果,以确保数据准确性及可靠性。进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入“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模块,依次进行药物归经、四气、五味、频次、用药模式、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及新方分析数据的统计。
2.1信息统计
2.1.1归经、四气、五味统计 结果显示出所用药物12经均有涉及,以肝经为最多,膀胱经、肾经次之,详见表1。四气结果显示频次以寒性最高,平性、温性药物次之。见表2。五味显示出频次以甘味最高,苦味、辛味、咸味药物次之。见表3。
表1 药物归经分布 (n=1387)
表2 药物四气分布 (n=1387)
表3 药物五味分布 (n=1387)
2.1.2药物频次 结果显示频次以金钱草最高,海金沙、鸡内金、车前子次之。见表4。
表4 药物频次分布 (n=114)
2.2数据分析
2.2.1组方规律 设置支持度为35,置信度越大,数据的可信度越高,设置置信度为0.9,共得到药物组合31对,中药8味,按照频次的高低,选取最高的10对药物组合,并制作统计表,见表5。获取药物组合关联规则16对,根据置信度,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并排序,见表6,获取15组药物组合网络展示图,见图1。
图1 药物组合网络展示图
表5 药物组合分布
表6 药物关联规则分布
2.2.2新方分析 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获取药物组合135对,用于新方聚类的3~6味药物的核心组合共14组,见表7,见图2,获得新方组合8组,见表8,见图3,获得药对11468个结果,选择关联系数>0.04的药物组合,共17对,见表9。
图2 核心组合网络展示图
图3 新方组合网络展示图
表7 药物组合分布
表8 新方组合分布
表9 药物关联度分布
泌尿系结石术后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归属于中医“淋证”范畴,最早见《黄帝内经》中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称本病为“淋”“淋闷”。张仲景[6]在《金匮要略》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说明结石随着尿液排出的过程中,疼痛会放射到脐部。张景岳[7]在《景岳全书》提出:“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治则。尤在泾[8]在《金匮翼·诸淋》中说:“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如石也。”说明各种淋证的发生可同时存在和转化。现代研究认为[9-11]淋证的病因主要是湿热、饮食、情志、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等。现代医家对于泌尿系结石术后在继承古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多方位、多层次进行诊疗,现为了进一步挖挖掘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术后用药规律,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0),通过纳入符合标准的组方,借助软件平台计算各项数据,并对照相关医家思想、研究成果,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数据。
归经分析结果显示12经均有涉及,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疾病选方用药的多样性以及灵活性,总体上药物以归肝经频次最高,肾、膀胱、脾经为次,归肝经的药物种类繁多,具有清湿热的虎杖、补血的熟地黄及血中行气的延胡索等。湿热蕴结下焦,气机不利,气血运行受阻,表明了泌尿系结石术后的治疗在清热利湿的同时,辅以补益气血、补肾助阳、健脾祛湿等,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其临床表现选择肝经药物的同时应注意兼顾其他归经的药物。四气药物中寒性药物占比最高,《神农本草经》中言“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12],寒性药物用于治疗热性疾病,符合中医病机湿热之邪蕴结下焦。五味以甘为药物为主,中医认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为本虚标实证,故治疗上多选用甘味药物以补益脾肾、缓解止痛、调和诸药等,且手术属于有创操作,损耗人体气血,在其术后恢复过程中更应选择补益药物以利于患者恢复。潘长景[13]共选取住院患者76例,治疗组加用益气排石汤,治疗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81.6%。用药频次频次出现35次以上的药物有20味,表明各医家对于泌尿系结石术后药物使用更倾向于这20味药物,从这些常见药物中可以看出是八正散的加减,加用了理气活血、补益气血等作用的药物,表明现代医家在继承古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思想,开拓创新,在治疗上,标本兼顾,在清热利湿的同时,不忘补益治本。庞然[14]认为手术损伤人体正气,常有气血两虚之症,故在清热利湿的同时加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选方用加减八正散,经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5%、76.56%。药物组合频次最高的为鸡内金、车前子、金钱草,药理学研究金钱草[15-18]具有抗炎作用,促进输尿管蠕动,能显著提升草酸钙结晶在尿液中的排泄量,降低血清肌酐,对肾脏有保护作用[19];鸡内金[20]能够降低结石的生成,具有良好的抗结石的作用;车前子[21]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和肾脏保护作用。三药功效[22]分别为鸡内金消食化石通淋;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金钱草利尿通淋;三药相合[23-25],具有清热利尿、化石通淋之功。新方分析获取核心组合共14组,属于临床构成新方的可能组合,从药物构成来看,除了清热利尿通淋药物外,还具有活血化瘀的桃仁、没药等,宽中理气的枳壳、厚朴等,滋阴的山药、熟地黄等,补益肝肾的菟丝子、牛膝等药物,表明在泌尿系结石术后除了湿热,淤血、气滞、内虚等[26]也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这也提示我们对于泌尿系结石术后的治疗应从多方面考虑。在核心组合药物基础上获得新方组合8组,这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对于临床思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本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0),通过纳入符合标准的组方,共获取组方114首。利用新方聚类获得的新方,对于临床上治疗泌尿系结石术后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于临床诊疗思维和临床新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本研究是通过程序运算得出结果,缺乏临床疾病诊疗的灵活和多样性,合成新的组方在临床疗效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