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刘经纬, 郝佳婧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019 年9 月5 日,***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以及专家代表回信(以下简称回信)。整封回信字字珠玑、饱含深情,为新中国成立70 余年来涉农高校所做出的各项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也为接下来涉农高校的历史重任做出了厘定,进一步明晰了涉农高校的前进方向。***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充分肯定了全国涉农高校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农高校所做出的贡献。***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历史不断前进,中国要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各项需要,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涉农高校拥有人才储备、科技创新和思想建设与文化交流平台等优势,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着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人才、创新科技、进行科研的重要使命。在回信中,***总书记为新时代涉农高校指明了前进方向,强调了重要使命,明确了重点任务。
***总书记在回信中要求新时代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1],为涉农高校指明了前进方向。
涉农高校的特色是涉农,本质是高校。新时代涉农高校要加快发展步伐、跟上新时代发展的脚步,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修身崇德[3]。要在大方向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小方面培养我国农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就要引导涉农高校学生“立德”。教育的根本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4]。涉农高校也不例外,涉农高校培养的是能为我国农业事业贡献力量的合格人才,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心怀家国、心系天下、树立爱国意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积极奉献,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要使涉农高校学生“立德”,就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从内心中热爱祖国、心系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合格农业人才。其次,涉农高校还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树人”。这就要求涉农院校加强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促进学生增长才干,用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尚的品德、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发扬爱党爱国的高尚品质和踏实肯干、艰苦朴素的高尚品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新时代涉农高校要发展进步,需要在明确自身院校特色的基础上强化特色优势,明确涉农高校的目标责任。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农业为依托、为基础,涉农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农业人才的神圣使命,更需要明确院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身上肩负的历史重任,切实做到人才强农、人才兴农。我国涉农高校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责任,必须要为农业现代化培养素质高、能力强、肯吃苦、专业基础扎实的人才。不同专业特色的高校承担着相同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着相同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但在具体的任务和目标上则有着一定的差异。涉农高校承担着向国家农业发展输送优秀农科人才的任务,必须要明确自身院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为培养优秀农业人才提供保障。***总书记在回信中对涉农高校给予了殷切期望,要求全国涉农院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强农兴农是涉农高校理应担当的重要责任,涉农高校务必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以中国的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己任。贯彻习总书记在回信中的重要精神,全国涉农高校务必以强农兴农为主要任务,为国家农村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切实做到人才强农、人才兴农,积极为强农兴农贡献涉农高校的力量。
***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1],而农村农业现代化以人才和科技为关键,明确了新时代涉农高校的重要使命。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同样离不开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都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合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起来,国家才能拥有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农村安稳,社会才能有安稳有序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三农”问题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的“三农”问题也被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总书记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到在新时代更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重要政治论断是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做出的,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做出的现实顺应,符合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客观要求。曾经,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还局限在单纯的农业现代化上,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总书记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并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农”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将农业与农村相结合,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现代化得到有效开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当前,中国的农业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精准扶贫都取得了稳定进展,顺应了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诉求。全国涉农高校肩负着培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的重要使命,***总书记在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到了“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侧面突出了涉农高校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对涉农高校的重要地位做出了明确。全国涉农高校区别于其他性质高校,涉农高校往往以农业、林业为特色和支柱,是我国涉农行业的后备人才,***总书记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功能,肯定了涉农高校的重要地位。
***总书记肯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是肯定了全国涉农高校在国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回信中,明确指出了“两个关键”,即“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人才”[1]。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水平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坚实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休戚相关。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农业的效率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建设才能进一步加强,“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实质上就是以科技为核心的,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是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改变、转化和升级,其进程的不断推进是我国“三农”问题逐步得到良好解决和社会进步程度逐步提升的信号。中国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人才和涉农高校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业科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只有搞好农业科技、不断推进农业科技的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得到更好、更顺利的推进,进而推动我国总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又需要大量人才,这就涉及到了涉农高校。涉农高校是培养我国农业人才的摇篮,也是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改革创新的重要场所,对“三农”问题的科学研究承担着重要职责。也就是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两个关键分别是科技和人才,而科技的发展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高校,全国涉农高校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在于人才[1],也就突出了涉农高校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高度肯定了涉农高校的重要地位,为明确新时代涉农高校的使命担当和前进方向奠定了基础。
***总书记在回信中从物质基础、生活保障、思想指南、生态指向、目标指引、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等方面为新时代高校明确了重点任务。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交叉性的内容,既事关国家安全问题,也是国民安全的内容。粮食安全问题涉及到“三农”问题,也就间接涉及到涉农高校。***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明确要求要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直截了当、言简意赅地指出涉农高校在粮食安全方面的重大责任。新时代,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形势风云变幻,发达国家依然占有国际粮食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外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要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必然要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提升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农业生产,这就要求涉农高校在农业生产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注重研究和推广,以涉农高校的人才、技术和平台优势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加强农村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投入科技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提升。涉农高校的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学生则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头脑,能够促进全社会转变粮食安全观念,更新甚至摒弃传统粮食安全观念,从思想入手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除了粮食安全观念陈旧落后外,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管理也比较松懈,这是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还存在的不足,也是涉农高校的人才和科技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农高校要积极探索相对完善的粮食安全机制、粮食生产方式和生产质量以及价格,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渝的使命。***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做出了要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部署,旨在为农民提供生活保障。习总书记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习总书记的这段话不单单论述了农村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性,更突出了提高农生活水平的重要性,深刻体现了***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的决心,也为涉农高校明确了重点任务。涉农高校需要牢记使命,不忘习总书记要求的“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部署。在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农村地区也要采取不同的举措。对于贫困地区,一定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在脱贫的基础上满足人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各种需求,要着力满足农民的生活水平的各项要求,发挥涉农高校的人才储备、经济优势、科技力量和思想道德建设平台,将人才储备适当适度输送到乡村,为乡村地区引进人才;发挥涉农高校的经济优势,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的经济援助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借助涉农高校的科技力量,深入进行服务农业科技的开发和推广,积极让人才和科技进乡村;借助涉农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平台,满足广大农民在精神文化上的需要,在产业、经济、政治、文化、精神风貌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切实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6]。除了要维护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提高亿万农民的生活水平外,涉农高校还肩负着提高亿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使命,这是***总书记为全国涉农高校明确的历史使命中的思想指引,直接关系到乡村的风气与风貌。涉农高校可以利用现有平台,与乡村农民进行有效交流、开展相关活动,逐步促进亿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还要积极发挥乡贤的重要作用,借助乡贤在乡村中的地位、作用、思想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引导乡贤在新时代乡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将乡贤上升为乡村振兴的响应者、建设者和带动者。乡贤除了在产业发展、群众自治、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还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开展交流平台和相关文化活动的方式,乡贤在日常生活中与农民的文化交流,对农民产生积极的引导和影响,进而提升亿万农民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涉农高校的人才通过本土化的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引进,可将涉农高校的人才视为年轻化的“乡贤”。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引导涉农高校的更多大学生扎根基层,让涉农高校大学生成为“新乡贤”、年轻化的“乡贤”、外来化的“乡贤”。涉农高校的大学生虽不是本土化的、德高望重的“乡贤”,却是真正了解“三农”、乐于扎根基层的专业“乡贤”。将人才适当引入乡村,发挥“乡贤”的榜样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并通过新媒体等方式扩大乡贤的影响力度和影响范围,真正发挥涉农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进而提高亿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乡风文明的新时代乡村。
农业关乎国计民生,生态文明事关民族未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资源日趋枯竭、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等现实问题。***总书记在回信中明确提到:要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7]。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为新时代涉农高校的历史使命明确了生态指向。只有乡村美丽,中国才能美丽;中国美丽,地球才能更美丽。生态乡村的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二者都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总书记的生态治理的全局观、系统观,更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南。涉农高校由于其院校特色,同样肩负着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责任和促进山水林田胡草的系统治理的重要使命。尤其是新时代,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中更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杜绝各管一摊甚至相互掣肘的现象发生,以整体的系统观、全局观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用涉农院校的特色优势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三农”问题上,涉农院校有责任发展生态农业,积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并促使其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改善和维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肩负起涉农高校应当肩负起的生态责任和使命。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2020 年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8]。这是党和国家进行的路径设计,也是我国涉农高校应当积极承担起来的历史使命。***总书记在回信中,为全国涉农高校做出了重要的目标指引,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涉农高校由于其特色优势,应当承担起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责任,应发挥涉农高校人才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在于“乡村”,目标在于“振兴”,重点在于“全面”,其目标是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的新时代乡村风貌。这一内涵概括了乡村在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时代要求和人民诉求。在习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所提到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属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方面的措施;回信中的“提高亿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属于乡风文明方面的举措;回信中提到的“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属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方面的路径。中国的涉农高校有着显著的人才优势,在新时代,势必要借助人才的力量和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人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努力发挥涉农高校优势,扎实推进涉农高校在推进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生态等各方面全面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更新了传统的生产要素,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9]。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倡导全国涉农高校要拿出更多科技成果,为全国涉农高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农业科技的应用、创新和发展,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乡村振兴、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能够使农业资源进一步合理配置、减少甚至规避农业自然和市场的风险,加速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等,切实有效地加快农村农业化进程,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国际上获得科技优势和农业优势。涉农高校凝聚了全国大量高质量的农科类人才,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研发、应用和推广有着相当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新时代涉农高校要实现自身发展,加快农业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坚持科技创新,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将科技创新作为兴农、兴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切实增强服务农业的科技创新。要取得更多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涉农高校就要增进研发力量,积极打造创新平台,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真正担当起时代和实践赋予涉农高校的历史使命。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0]。中国涉农高校由于其专业优势和特色所在,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专业扎实、基础良好、素质较高的农科类人才。***总书记倡导全国涉农高校应当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为农村培养本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等,为农业发展坚定人才保障。涉农高校要积极培养更多“知农”的新型人才,那么何谓“知农”?即懂农业、懂农村、懂农民的农科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人的真才实学,能够捕捉到新时代赋予的“三农”契机、能够积极学习***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讲话和论述的人才。不知农、不懂农的人才就无法进行专业活动,就不能算作是为乡村振兴输送合格人才,只有知农、懂农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涉农高校还应积极培养更多“爱农”的新型人才,培养新时代的农村建设者和农业接班人。新型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单纯的知农、懂农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却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爱农”,用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热爱投入到农业、农村和农民中。涉农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要在知识上做到专业、在内心中做到热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