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4-06-19

田浩国, 杨 令, 薛 原, 高 山

(南京中医药大学 翰林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其具有高度商业化的特性,在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农业科学技术、管理方式、农民素质等方面已实现高度现代化。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业已进入现代农业起步阶段,然而小农户却是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主体。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明确乡村振兴战略路线图及重点任务的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途径之一在于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根据我国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有2.3亿农户,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所以,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要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实现共同振兴、共同富裕。因此,如何将小农户更好地融入也就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相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进入农村的工商资本,小农户的原生短板成为其融入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小农户多是“单打独斗式”地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模式粗放、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少、市场竞争力薄弱,对接现代农业的机会和能力非常有限,这些都是我国在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中必须重视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

一、 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农户发展现状及政策制度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以及衍生出的乡村文明与治理、社会结构稳定性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深化农村农业改革为根本动力,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底线任务[3]。积极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小农户生产深度分工融合、开展小农户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一) 积极推动小农户组织化发展

中央政府积极引导小农户组织化发展,例如鼓励形成农村合作社组织,支持合作社为小农户提供土地托管、代耕代收、联耕联种等服务,帮助小农户实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4亿元,支持农村合作社发展。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支持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兼顾贫困地区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根据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0.34亿hm2,流转率达37%,流转合同签订率达到68.3%。其中,我国以入股形式流转土地的达到0.02亿hm2,占流转总面积的5.8%。流转和部分流转土地的农户数也超过了7 000万户,占我国2.3亿承包农户的30.1%。截至2018年,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的经营服务总值已超过1万亿元。

通过这种组织化生产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单打独斗式”的小农经济发展弊端,能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发展小农户经济组织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关键手段之一。因此,要想深入推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整体提升,还应当再进一步探索和推进各地小农户合作化经营方式,发展互助合作等。

(二) 建设多元多层次社会化服务体系

201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明确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导向。2017年8月,农业农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要求着眼满足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需要,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大力发展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绿色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初加工、市场营销等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农业生产性服务,带动更多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中央财政通过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从事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同时鼓励各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先服务后补助等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4]。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因大量劳动力非农转移而出现的劳动力不足问题,能够解决农业劳动雇佣成本不断升高的问题,可以节省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改善农户要素配置效率,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提供依托基础。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主要问题在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主体发展不平衡、服务内容不平衡以及服务市场相对滞缓等。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有效衔接。

(三)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从2014年起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70.9亿元。全国各地方也在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农民方面做出许多努力和有益探索。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措施[5]。该项政策能够带动农业小企业、小农户发展,充实农业发展人才队伍,保障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顺利进行,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四) 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现代农业发展过程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离不开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即相关法律体系与政策体系。中国在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自由流转制度改革的同时,通过土地权利制度改革,大大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得土地大规模集中经营成为可能。高效率的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权利入股、委托服务经营、联合组建农民合作社等方式参与到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来,实现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对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同时通过以上模式也能保障小农户作为土地承包权所有者取得一份稳定收益,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一种有益探索。土地政策是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涉及到小农户的根本利益,因此需要继续探索深化“三权分置”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政策扶持方式,在保障小农户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有效路径。

二、 阻碍小农户有效融入现代农业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推进了小农户加快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但若要提高小农户发展水平及收入,还需正视现在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问题出发探究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一) 社会化服务在小农户中普及困难

小农户经营土地小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而只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外包社会化服务主体进入才会有成本优势。所以想要在小农户中普及社会化服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小农户土地分散独立经营模式问题。根据2018年针对小农户经营主体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农户对农业生产的各类社会化服务内容的了解比率仅在2.74% ~ 9.73%之间,相较而言,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户则对服务信息更多了解,比率在12.55% ~ 45.87%之间。各类生产主体接受或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占总体的比例也较低,普通农户接受或购买有关农业生产的各类社会化服务所占比率在0.87% ~ 6.68%之间,有一定规模的农户在4.38% ~ 35.20%之间。农业生产服务在过程中缺乏农业生产资料获取服务、金融贷款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机械化服务、运输及储藏服务等,从整体上看,小农户游离于政府和公共服务组织之间,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之外,依靠小农户父辈的经验参与市场竞争,面临很强的市场不确定性。

(二) 农村年轻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对于经济投资有很强的积极动机,因此也可解释农业经济中年轻劳动力资源流失的原因[6]。年轻人相对思维活跃,接收新事物、学习新技能能力较强,是实现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关键。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上小农经济收益较低,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等,现今农村劳动力出现大规模转移。留守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人和未成年人。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素质与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相去甚远,小农户观念落后,固有的传统农业发展思维限制了其融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7]。虽然现在国家支持各地开展职业经理人及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但力度远远不够,也并没有惠及大部分小农户。所以,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基础不牢、人员不稳,农村劳动力资源建设任重道远。

(三) 小农户市场观念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现代化农业更强调市场与生产效率。我国大多数农民市场经济知识缺乏、文化素质较低、市场信息获取途径不畅,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多跟风模仿种养,导致农产品供给和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农产品销售困难,经济效益产出率低。在市场谈判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小农户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常遭受压级压价等不公平待遇,市场交易成本高。另外,小农户往往由于经营规模小、耕地细碎化等多种因素使得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这种分散的小农生产占用了大量农村劳动人口,严重影响了农产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远远低于现代农业。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也使得小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无法有效抵御旱涝自然灾害,因为农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支持跟不上,进一步增加了小农户生产风险和生产成本。因此出现了小农户经营农业的投入往往高于收益的状况,降低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

(四) 小农户对资金、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占有不足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小农户多采取兼职模式从事农业经营,即“农闲进城务工,农忙回乡收粮”。来自农业的收入比较低,难以形成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所以,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以来也仅保持简单再生产状态。虽然现在也有小农户开发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采集、农业观光、农家乐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但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周边基础配套不够等原因导致游客流失比较严重。小农户在发展中缺乏资金优势,缺少技术支持,欠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转移渠道。

三、 推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为解决小农户在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小农户的长足发展,共享现代农业,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积极推进小农户作用,实现小农户融入现代化发展,关键是要运用现代科技,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视培养高技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一) 因地制宜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等内容。根据现有发展来看,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需要[8]。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资金短缺、投资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差距大,农业发展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需要各地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干预引导作用,因地制宜地规划、培育、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通过培训提升现有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力。在资金问题上可通过政府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可通过政府购买或财政资金奖补、利息补贴、信贷担保等政策来激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在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必须要依托农业发展需求,重点关注生产中的短板,优先选择农民需求大、市场化机制还没有形成的生产关键环节来展开。对于小农户来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求最大的方面主要集中在:市场信息服务、农业资源供应、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服务、农机作业与维修、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营销协调等领域。因此,政府及社会组织可优先在这几个领域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与水平,解决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可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组建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深入田间为农业提供专业化或综合性生产服务;鼓励建立片区式‘农业服务超市’等‘一站式’农业生产服务平台,满足合作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分散小农户对耕、种、管、收、卖等环节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充分认识社会化服务内容、优势,引导农户加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

(二) 进一步提升小农户组织化建设及利益联结机制建设

传统农业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提高生产效率,获得集聚优势。各地区可以根据地区现状,针对地方专业化组织发展较好的,可以积极鼓励小农户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依靠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公司等组织力量获取信息、技术及资金支持,带动小农户发展;专业化组织发展不足地区,可引导小农户开展合作与联合,通过联户经营、联耕联种、组建合伙农场等方式联合开展生产,共同购置农机、农资,接受统耕统收、统防统治、统销统结等服务,降低生产经营成本[8]。在小农户组织化建设中,还应当创新合作机制,坚持农户成员在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户成员在合作社中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提升合作社运行质量,让农户成员切实受益。鼓励小农户利用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作价出资办社入社,盘活农户资源要素。各地政府还可以发挥龙头企业对小农户带动作用,加强小农户与各地企业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延长产业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通过建立互联网+企业+小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利用互联网、企业带动小农户融入农产品生产链,进行深度分工。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方式。通过互联网可以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减少农产品“卖难”现象和“多收三五斗”式的丰收悖论事件,使农产品不再因为地域原因而滞销。让生产者的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省去中间的经销渠道。企业可以为小农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产品的分级、包装、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服务并根据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分析市场走向等,对接小农户调整产品结构,合理安排生产,从而降低不良库存。针对市场销售进行生产,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保证产品供应及时到位。通过互联网+企业+小农户联结机制合作分工加强了小农户规划建设,发挥了生产、运输、渠道、销售等一体化的模式,扩大经营面积,解决了小农户土地细碎化、分散化、规模小等问题,推动了集约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从而增加了小农户从产业增值中所获的收益。

(三) 加强小农户现代科技装备应用及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单以农民世世代代使用各种传统的基础生产要素的农业,可以说是说落后的生产农业,基本特征是贫困落后的[9]。因此,农业复苏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要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共享国内尖端技术,在遵循农业产业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加快创新进度,适应农业转变方式结构调整需求。因此,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也应当加强科技装备应用。各地应选择适合当地的技术创新路线,在良种引进、农产品精加工、疫病防疫、智能肥料统施、智能灌溉排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从而提高产量,并不断地提升农业设备水平,尤其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含量,全面提升机械化生产农业效率,提高土地产量及劳动效率。同时,运用智能监控设备保证农产品质量,实现小农户对农业生产的精准控制,有效节约农药、化肥、水、人力等投入,降低农业环境污染,提高农业收益,控制影响农产品生产质量的各种因素。规范农产品生产环节全过程,保证农产品优质、稳定、可控,突出农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率,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加强和改善小农户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地区,可以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村集体组织、小农户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农村。

(四) 进一步加强农村农业人力资源建设

首先,地方政府应积极组织和落实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引导和鼓励小农户参与培训,可以通过给参与培训的农户提供相应补贴,鼓励小农户接受新技术培训。针对现有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技能、农业知识和农业经营模式的培训,强化现有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效益,保证农民收入,促进科学种田,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同时可以通过培训,引导小农户拓宽经营思路,依靠产品品质和特色来提高自身竞争力[10]。各地可以紧盯市场需求,深挖当地特色优势资源潜力,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对小农户进行生产前培训,争取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减少农业生产同质化现象,提升区域竞争力。也可以组织田间地头技术指导培训服务,进行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生产中专业问题培训指导。

其次,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农村农业振兴注入新活力。积极完善专家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贯彻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升高等农业教育,为农村输送更多人才,通过解决配偶就业、在职福利、住房补贴、帮助子女就学等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人才返乡创业。加快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农业相关专业,在招生计划安排、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鼓励政府、企业、学校合作,积极探索联合培养农业专门人才新途径,突破人才培养瓶颈,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人才资源,推动人才与农业对接。

(五) 加强资金、保险等政策支持

小农户进行农业现代化生产,进行农业创业就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小农户农业生产资金积累不足,创业及扩大再生产活动举步维艰,所以各地政府应当创新各地服务政策,加强对小农户的资金支持,探索针对小农户的有效融资手段,拓展融资渠道。虽然现在已经有针对小农户的金融贷款政策,可以允许以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但实践操作并不顺畅。对此,各地政府可以引导推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回归本源,扩大农业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全面推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通过健全小农户信用信息征集和评价体系,探索完善无抵押、无担保的小农户小额信用信贷来促进提升小农户融资能力。此外,农业生产风险较大,投入周期长,见效慢。为增强小农户生产积极性,减少农业生产投入顾虑,应加强农业保险建设。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也强调要在保险政策等方面给予小农户支持。支持发展和小农户关系密切的农作物保险,主要是畜禽产品保险、重要菜篮子产品保险。加快研究出台中央财政对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的以奖代补政策。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具体落实还需要做很多工作。需要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开发新的保险项目,创新保险服务活动,立足小农户发展需求,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全产业链面临的风险探寻符合小农户需要的保险产品,切实为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