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李衡
摘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推动下,“校园贷”随之如火如荼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信用消费市场混乱等问题,文章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关于“校园贷”信用认知程度及自我防范意识的分析,研究“校园贷”在大学校园泛滥的根本原因和推动因素,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对于“校园贷”的防范和信用认知以及合理开发大学生信用消费市场提出可行之策。
关键词:问卷调查;“校园贷”防范;信用认知;体制建设
一、前言
2013年,针对于大学生的P2P网贷业务作为“校园贷”的前身正式出现,在随后的几年中,校园贷迅速发展,但由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国家开始加强监督管理。校园贷在大学校园快速发展与大学生对校园贷的了解不足有着巨大的关系,本文以蚌埠地区在校大学生对“校园贷”的信用认知程度及自我防范意识的基本情况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对 “校园贷”防范意识以及信用意识的现状,就如何规范校园贷行为、提升大学生关于校园网贷认知程度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二、调查方法设计及研究思路
(一)调查方法说明
本文获取蚌埠地区在校大学生基本情况的数据的方法为问卷法,我们借助于问卷星平台,以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采用随机抽样法发放问卷。调查时间为2018年7月19日至2018年8月18日共30天,截至2018年8月18日,共回收问卷257份,经筛选剔除(剔除原则:问卷有设计反向问项,若正反问项出现矛盾视为无效问卷;整份问卷所勾选的选项皆为同一个;整份问卷所勾选的选项有规律性;一人重复填两份以上的问卷,第二份无效)无效问卷18份,回收有效问卷23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收集样本数据情况见表1。
(二)研究思路
本次调研在初步处理获得有效数据之后,采取描述性统计和计量统计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分析。分析多选题的方法为频数分析(频数分析中主要的四个指标:应答人数:是指各选项的人数;应答人数百分比:是指该选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可用于反映该选项在人群中的受欢迎程度;应答人次:是指选择个选项的人次;应答人次百分比:在做出的所有选择中,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占总人次数的比例,可用于比较不同选项受欢迎程度),进行频数分析的多选题会在相应图表后注明。
然后根据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相关分析和思考,就大学生对校园贷的防范意识、大学生的信用认知情况、校园贷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以期為大学生信用贷款行业如何健康发展和如何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提供参考。
三、调查结果综述
(一)大学生基本消费情况
1. 大学生每月可支配费用数额(每月可支配费用是指大学生每月在不包括负债的情况下最多可支配的费用, 生活费是指大学生每月生活开支所需要的费用,包括大学生的负债)。
大学生的月可支配费用决定了大学生个人当月的财务状况,是“校园贷”可能产生的内在因素。因此,首先对大学生月可支配费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每月生活开支在800~1200元和1200~1500元之间的学生最多,分别有41%和36%,每月生活开支在500~800元之间有15%的大学生,每月生活开支在1500元以上的大学生较少,仅有8%。
2. 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目的
在本次问卷调查回收的239份有效问卷中,勾选“有过‘校园贷经历”这一选项的问卷有22份,对这22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用于生活消费、电子产品、化妆美容、旅游娱乐、教育创业的应答人次百分比分别为6.98%、30.23%、13.95%、32.56%、16.28%。由此看来,校园贷的使用途径多样,且应答人数百分比之和应答人次百分比之和,因此大学生使用“校园贷”并不是在某一方面的必须性消费。而是一种冲动式高频消费。
(二)大学生对“校园贷”防范情况
1. 大学生与“校园贷”接触情况
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在回收的239份有效问卷中,收到相关推送和听说过相关新闻的学生比例达到了100%,说明“校园贷”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接受过关于“校园贷”风险防范教育的学生比例为62.76%,说明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关于“校园贷”的风险防范的教育,但覆盖的不够全面。使用过“校园贷”的学生比例为9.21%(见表3),关于“校园贷”的防范与治理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 大学生选择借贷途径
从表4来看,超过97%的同学表示在借贷时都会去考虑同学和朋友,说明向同学朋友借钱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借贷方式,但仍有将近14%的同学表示会考虑选择“校园贷”,其比例仅次于向同学朋友借款,而且考虑选择“校园贷”的应答人次百分比为10.96%,这一数据也与“有过‘校园贷经历的同学”比例相印证(二者比例都在10%左右,而且“考虑选择‘校园贷的同学”比例略高于“有过‘校园贷经历的同学”比例)。同时也说明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是信任“校园贷”的,从侧面体现了大学生对于“校园贷”防范意识不足的情况。
3. 大学生对“校园贷”了解认知情况
加强大学生对“校园贷”的了解也是防范“校园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校园贷”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其中只有15.8%的学生表示自己了解“校园贷”,而表示自己一知半解大学生占到了64.7%,表示自己并不了解“校园贷”的学生占比为19.5%,这些数据表明高校学生对“校园贷”的了解程度令人堪忧。
(三)大学生对信用的了解认知程度
1. 大学生对征信系统的了解
个人征信系统是我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是个人征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征信系统的了解程度可以体现大学生对个人金融信用的基础认知比例,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大学生中了解征信系统的只有17.4%,表示知道部分和听说过的大学生分别占比35.6%和22.3%,表示自己不知道征信系统的大学生占到了24.7%。而关于信用评级,大学生的了解情况更差,只有15.3%的大学了解征信评级,而有41.3%的大学生都不知道信用评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征信知识和信用意识都是较为缺乏的。
2. 大学生中是否有过逾期行为及是否知晓逾期后果的比例
在信用认知程度中,是否有过逾期行为和是否知道逾期后果是非常重要的考察指标,于是我们对大学生信用消费(由于有過校园行为的大学生比例较少,无法全面的反映信用消费逾期情况样本较少,为全面了解大学生信用消费逾期情况,这里的信用消费不止是“校园贷”,还包括信用卡消费、电商分期等信用消费)逾期情况和逾期后果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如表5所示,由这组数据可得,大学生中不知道逾期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不知道逾期后果的比例占到了57.8%,说明大学生对逾期行为的后果的了解程度较低。同时我们注意到,知道逾期后果的大学生中,有过逾期行为的比例仅为2.8%,而同比不知道逾期后果的大学生,有过逾期行为的比例达到了11.7%,说明对提高大学生对逾期后果的了解程度可以显著降低大学生的逾期行为。
(四)“校园贷”平台的现状及问题
1. 校园贷平台的现状
由于“校园贷”而衍生了大学生信用消费市场混乱等问题,国家自2016年开始加强对大学生信用金融行业的管理监督管理。2017年6月28日,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 “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相较于颁布政策之前,现在大学生的信用消费市场正在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
2. 校园贷平台现在存在的问题
(1)不顾禁令,仍然提供“校园贷”
通过走访了解到,现在有部分平台仍未放弃“校园贷”这一互联网信用金融模式,仍然向在校大学生提供贷款。这种平台一般会钻“贷款人身份审核”的漏洞,在贷款人进行职业选择时,只需不去勾选“在校大学生”这一栏,那么所有的贷款项目都会对贷款人开放,而这类身份审核一般不与 “学信网”等大学生注册平台挂钩,无法确定贷款人身份真伪,因此,只需一个身份认证,某些网贷平台就绕开了暂停向大学生开展“校园贷”的禁令。
(2)形态转变,通过巧立名目引诱学生消费分期贷款
同时,还有一些 “校园贷”平台,虽然宣布了转型,实际上仍然在做“校园贷”的业务,改变的只不过是 “校园贷”的形式。这类平台往往将 “校园贷”细分并命名进而掩盖其为 “校园贷”的真相,常见的有“美容贷”和“培训贷”两种 “校园贷”变种,它们仍然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并且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尚未对这一现象展开监管,以后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细分消 费场景来欺骗学生贷款的项目。
(3)公布利率不实
我国现在最常用的个人贷款还款方式有两种,分别为等额本息法和等额本金法(等额本息:把按揭贷款的本金总额与利息总额相加,然后平均分摊到还款期限的每个月中,每个月的还款额是固定的,但每月还款额中的本金比重逐月递增、利息比重逐月递减。等额本金:在还款期内把贷款数总额等分,每月偿还同等数额的本金和剩余贷款在该月所产生的利息,这样由于每月的还款本金额固定,而利息越来越少,借款人起初还款压力较大,但是随时间的推移每月还款数也越来越少),根据 “校园贷”平台公布的还贷方法,每月偿还的金额是相等的,看起来很像是等额本息还贷法,但事实上这些平台收取的利息远远大于平台所公布的利率计算出的利息。根据某“校园贷”平台公布的数据,该平台月月利率为0.99%,年利率为11.88%。以一笔总额为12000元的分期业务为例,在 “校园贷”平台选择该业务后,平台给出的算法显示每月需还1118.8元,总还款13425.6元,总利息为1425.6元,根据等额本息算法公式反推利率可知,这笔业务的实际月利率为1.77%,实际年利率为21.25%,“校园贷”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巨大差额是 “校园贷”平台使用特殊算法导致的。
等额本息还贷法算法如下:
还款总额=每月还款额×分期数
“校园贷”还贷法算法如下:
还款总额=贷款总额+贷款总额×月利率×分期数
“校园贷”正是用这种特殊的利率算法,造成利息不高的假象,虽然对外宣称月利率只有0.99%,而其实际年利率为21.25%,已经接近银行贷款年利率4.75%的5倍,可以算是一种较高利率的借贷方式了。
四、调查总结
(一)大学生月可支配费用不高但消费需求较高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大多数学生月可支配费用并不高,数额在1500元以上的大学生只有8%,占较少数的一部分。但是大学生群体的消费需求是较高的,因此,当父母提供的月生活费和大学生月收入不足以满足大学生的生活开销时,部分大学生就会以借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这也是 “校园贷”产生的内因之一。
(二)“校园贷”充斥在大学生身边,但大学生防范意识欠缺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知, “校园贷”已经渗透进大学校园的各个方面,但大学生对 “校园贷”的防范意识令人担忧。学校本身对大学生做的相关教育还不够全面,大学生对 “校园贷”的了解认知情况,贷款利率计算等方面的防范还存在着很大漏洞。
(三)大学生信用认知普遍不足
信用程度关系到个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大学生对信用的认知程度不容乐观,超过八成的学生并不了解征信报告和信用评级,接近六成的学生不知道逾期记录会对自己未来的金融生活造成影响,加强大学生的金融信用认知是以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四)“校园贷”本身仍存在问题,还要加强管理
虽然相较于一年前的混乱,现在的大学生信贷市场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现阶段校园信贷行业依旧存在着广告泛滥、部分网贷平台打“擦边球”或者“顶风作案”的情况,为了大学校园金融环境的稳定,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强监督管理,争取尽快建立起规范和成熟的大学生信用金融市场。
五、对策建议
(一)开展大学生理财教育,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是 “校园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与社会还没有过太多接触,因此其消费思想不够成熟,在面对超前消费模式时,往往由于攀比跟风和自控力差等原因,不能合理把控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这时学校对大学生理财观念的教育就显得尤为关键,学校可以开展与理财、收支分配、财商教育等课程讲座,培养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二)加强大学生防范意识,树立信用价值观念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大學生对 “校园贷”的防范意识淡薄、信用观念缺失,虽然学校也有开展过相关教育,但很显然覆盖力度并不足够。学校在开展这方面教育时,应建立学校—辅导员—学生这样“三点一线”的教育模式,并结合相关案例,从 “校园贷”的危害、与 “校园贷”有关的法律法规, 征信知识、信用意识等各个方面展开教育,确保每个学生都充分了解 “校园贷”及其危害和个人征信体系以及信用的意义。
(三)疏堵结合,有序开发大学生信用金融市场
“校园贷”对大学生来说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但是对 “校园贷”的否定不代表对大学生信用金融的否定,恰恰相反,大学生信用金融在信用金融平台和消费这两个方面都与巨大的市场和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在面对这个市场时,应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加强对网贷平台的监管,全面肃清 “校园贷”,另一方面开放政策,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开展校园信用业务,对不同的校园信用消费采取不同的态度,强校园信用金融市场的体制建设,整顿规范行业发展,合理有序的开发大学生信用金融市场。
(四)“三位一体”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征信体制
自2017年5月,中行和建行就已经先后入局“校园贷”,但是银行发展校园信用业务首先要针对大学生建立起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健全的征信机制。事实上,在大数据时代,只要银行、学校、电商平台建立行业间统一的信息共享制度,构建这样一同征信体制是不难的。中国高校已基本实现数字化管理,征信体制可以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奖罚,公共资源预约信用等情况作为评估标准,同时,大学生在电商分期平台的消费记录,逾期情况等也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综合考量因素,共同评估大学生的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华琛,陈悦,陈亚萍,袁存惠.大学生互联网金融消费行为分析与对策建议[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3).
[2]周君君.大学生对“校园贷”风险的 认知与防范现状调查[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7(04).
[3]黄志敏,熊纬辉.“校园贷”类P2P平台面临的风险隐患及监管对策[J].福建警察学院学,2016(03).
[4]杨京橙,鲍夏悦.“校园贷”乱象的原因分析与监管建议[J].经营与管理,2017(06).
[5]张凯琳.学生借贷平台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市场,2018(15).
[6]杜星辰,王婕,周洪福.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校园贷”平台的发展现状研究[J].金融视线,2018(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