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思维导图在思政微课中的设计与应用

时间:2024-06-19

徐 璞

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沈阳 110013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变以往教室、教材、教师三元素主导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格局,改变灌输填鸭式、理论说教式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进行发散探究式主动学习。而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但能归纳知识逻辑关系,而且对微课效果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1 思维导图简介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实施,微课逐渐步入了高校教学课堂,并极大地促进了原理教学发展。作为‘翻转课堂’的一个环节,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1]。“一个微课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教学实施过程: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微课具有独立性,即使离开前章后节内容,依然可以‘独立成篇’,因此是一件相对独立的作品[2]”。从微课制作来讲,思维导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维导图由微课制作者绘制,以显性方式把人们隐性于思维的内心活动展示出来,呈现作品框架式状态,调整、矫正、固定并最终促成微课作品的形成。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的。“思维导图,简单的说就是由一个中心位置的主题,再引伸出四周的分支图形。而四周的图形应该包含线条和编号,更应该用各种颜色的彩笔勾勒出来。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将繁琐的、散乱的知识点,有机地组织到一起,让人更加直观地了解知识点”[3]。

在我国,思维导图的研究起步较晚。1999年,《东尼·博赞智力丛书》在中国上市,引起国内较大反响,思维导图的应用也在国内渐渐推广起来。在2000年,我国学者王功玲第一次详细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及理论基础,并将使用思维导图记录笔记方法应用于教师教案的编写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4]。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密切关注思维导图的发展和应用。

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形式多样。比如:有适合于分类归纳的树状式思维导图、表达先后次序的流程式思维导图、表达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括号式思维导图、分析因果关系的多重式思维导图等。思维导图形式的选择与制作取决于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把握程度,既可以利用软件制作,也可以根据学习者实际情况独立制作个性化思维导图。

2 思维导图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设计应用

高校思政课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五门主干课程构成。课程性质是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内容具有确定性。因此,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底线是要把握政治方向,理念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效果是增加教学实效性,状态是“形散而神不散”。

2.1 程序式的思政微课思维导图能以其过程性逻辑结构展现制作者 “备课”过程以及其对思政课的“把握程度”

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发掘出大脑更多的潜能,它大量使用色彩、线条、维度、视觉等多种技巧来刺激学习过程中人们的右脑皮层,增强创造性思维和记忆力,更能激发广泛的联想,促使左右大脑协同作用”[5],使微课制作者清楚知道微课基本框架结构的逻辑关系,判断是否服务于主题,是否与教材内容保持一致。

有创意的思维导图不是单一地使用网络软件制作而成,而是能根据自己实际需求设计规划,以时间为轴,将看不见的思维过程用可视化的程序表达出来。程序标题表达任务具有概括性;标题之间是环节关系,用箭头方向表示连续性;每个标题下拉菜单构成自己的单元,呈现需要完成的具体内容类型,具有可操作性。程序式思维导图通常用于教师“备课”“说课”环节,也适合于学生制作微课作品过程性活动指导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程序式思维导图例图

将5 min左右时长的微课引入思政课“备课”“说课”环节,通过这个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学情分析”与“教材内容”构成了教学选择主题的依据;“教学策略”与“教学重点”形成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效果,也就是教学目标;通过媒体、工具资源,搜集生动的历史资料、现实素材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巧妙地解释政治问题、哲学现象;通过整合制作环节,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演示评价环节中,一改以往枯燥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通过微视频进行生动演绎,具有相对整体性和艺术性。通过这种现代手段,深入浅出且直观地再现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是怎样形成的,能有效判断出教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

2.2 层级式的思政微课思维导图能围绕主题再现微课具体内容知识点的层级关系,推进知识的深度挖掘

高校思政课系统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其概念及原理阐释世界观和方法论。概念原理的表述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复习考试,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死记硬背”的应试学习模式是学生基本的学习及复习方式。

通过“微课”形式来解读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事半功倍。一个好的思政课微课作品,其思维导图能恰如其分地展示、解析某个抽象理论词语的逻辑思路是什么,演绎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层级式思维导图例图

该思维导图对应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体系两大特征”中有关“联系”的观点。通过微课思维导图,共分三个层级结构来表达这个知识点:第一层级,主题词“联系”,用“引子”即典型故事进行兴趣导入切换出主题词“联系”;第二层级,联系“联系”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升华至十八大“一带一路”、用恩格斯经典论述点睛,这四个知识点(支撑点)构成最关键的一层主线,且形成演进的顺序关系;第三层级,各个知识点(支撑点)按照实际所需形成自己的下层延展,纵向为“条”,四个知识点各自延伸体系独立成“块”。

层级式思维导图要目标明确、指向单一、主题突出,要将知识点的层级关系排布清楚。层级式思维导图的设计要清晰再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知识点衔接的递进性。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术语“联系”概念是抽象的,但从微课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对其进行解读的过程,即实践—理论—实践—理论。思路清晰的知识点层级设计分置有序,使得对这个概念的解读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3 发散式的思政微课思维导图能营造应用知识的相对‘小环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式的思维导图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它的环境元素完整,即时间、地点、主题、内容清晰可见,展示在一个“小环境”下人们的思路是什么。发散式思维导图适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环节。思维导图固化思政微课作品的内容,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时间上进行了表述。虽然微课作品呈现时间较短,但其设计制作却是一个复杂过程。比如,学生学习了“实践与认识”这个知识点后,以“致敬行走的马赛克”为主题设计制作了有关大一学生军训的微课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

图3 发散式思维导图例图

发散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探究式的学习模式适合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采用大班型授课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思政理论课大班授课模式注重对立场、观点、方法的系统理论讲解,突出系统性。而思政课教学的课外实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化整为零进行分组行动。每组3~6名学生确定一个选题项目、分置任务、分散活动,以微课、微视频等为实践最终成果载体,其中,要求各小组将作品的思维导图与最终微课成果一并提交。

作品“致敬行走的马赛克”解读理论知识主题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该作品的素材取自于参加中国医科大学大一军训的大学生,把着装军训的大学生及方队比作“行走的马赛克”。该思维导图的形成过程,即提炼教材、定位时空、结合理论基础、选取画面场景、进行情景创意。这些都是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探讨问题的结果。学生在绘制作品思维导图中,以特定时间、地点为坐标构建时空感形成“点”,以军训大学生活动为“线”,从“点”与“线”结合活动中再现军训“实践”过程,寻找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阐明“致敬”的道理。

以往思政课教学在学生的探究能力开发方面比较薄弱,“学生往往忽视阶段性反思总结,所学知识难以结构化、系统化,常常会孤立看问题,解决问题只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综合性问题根本无法解决,这也成为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6]。将微课制作引入学生课外实践,学生实践微课成果内容呈点状、知识点碎片化,既可以解读教材、又可以联系实际;既可以解读典故、又可以分享成果;既适合于知识在移动学习时代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深度学习的需求,挖掘了教材深度、拓展了教材广度,极具魅力。“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主观认知和学习的体验收获”[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维导图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训练是一个递进过程。伴随学生实践过程,思维导图的设计调整要历经初步形成、适时调整、最后确定三个阶段。此间,学生的活动记录、素材收集整理、脚本编辑、作品录制合成等能力都得到了同步提升。

2.4 根系式思政微课思维导图能引领学生学会整理学习内容,评价检验学习效果

“课上能听懂,课后遇到实际问题不会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学生课后没有及时总结,没有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框架”[8]。医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业压力大、专业性强。相对于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课的教学地位亦需受到同学们的足够重视。这就要求思政课的教师一定要有“思政课教学要服务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大局观念,在充分考量学生专业特长、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基础上突出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习思政课来说,存在课上听懂了、课后不复习、考试全忘了、不知所学理论有何用、怎样用等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会学生把思维导图呈现在学生思政课外实践微课成果里,进而将其触类旁通延伸到学生课后复习中,再延伸到专业课程学习中,与专业能力培养同心、同向会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方法,并在其微课成果中给予评价与指导,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整理教材、有条理地学习和复习。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以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规律为例,学生独立利用软件制作的关于教学内容的根系式思维导图,如图4所示。

图4 根系式思维导图例图

把教材变薄有质量地学习,此图是很好的例证之一。根系式思维导图中,以“社会主义的发展及规律”为“根”,散出三个“分枝”。各个“分枝”生成自己的“子枝”继续派生。制作该图的条件:一是认真听课,二是读懂教材,三是主动归纳整理,四是会熟练制作应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引领学生构架知识整体性的工具,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基本了解所学知识点,能够清晰判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形成了思维逻辑图。通过‘根系’层级关系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固化了学习内容。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工具[9]。在思政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来启发学生,梳理知识点,使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准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程序式的思维导图,可以深入浅出地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学习内容。层级式思维导图能够突出概念和主题,可以形象展示和清晰表达相关知识点的横向与纵向关系,有利于学生加速记忆与累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学习重点与方向;发散式思维导图更能增加学生创造性联想和发现新联系的可能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加紧密地联系理论和联系实际,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并释放巨大的学习能力;根系式思维导图层次清晰,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并重现头脑中的记忆,有利于课后学生构建知识的整体性,有助于学生清晰判断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加强对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掌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思政微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擅于运用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并教授学生掌握设计与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及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 体会

将思维导图这种新兴的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学和学习中,既能丰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时还能拓宽思维导图的应用领域,使它与教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在教学的运用上更具可操作性。文章通过理论论证与调查研究,证实了思维导图应用于思政微课的教学过程是具备可行性与有效性的。虽然该模式还不是很成熟,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思维导图对于思政微课的教学和学习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首先,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日渐融合并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技术也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重要技术,借助网络环境和可视化工具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思政微课教学和学习中,可以同步实现知识传授和学生思维发散、创新思维等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思政微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常规的学习复习工具,使学生在课内外积极、主动地运用思维导图完成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多锻炼、多实操,提高学生思维导图绘制的技能与合作学习的技能。同时,教师间应该加强相互合作,多借鉴思维导图在不同学科实际教学中的灵活运用,使其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工具,进而带动教师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活动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思维导图在各学科之间的推广,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使用思维导图的机会,促进思维导图在课内外的应用延伸。

还有,虽然思政微课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已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加强学生获得更加形象的认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等多方面取得一定效果,然而,如何改变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思想,如何在更好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运用思维导图这种新模式促进教学发展,依然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深入地摸索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327):98-103

[2]向丹丹,柯文燕.高校微课设计与制作—以用思维导图设计为标志[J].软件导刊,2015(10):180-181

[3]郭洪利.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5(3):51

[4]刘晓宁.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5):109-111,116

[5]孙坚,张雪,李宇,等.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实践与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14):222

[6]王伟铭,孙梅芳.应用思维导图优化物理微课设计[J].物理通报,2017(8):87-90

[7]高静.慕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与反思[J].高教学刊,2016(15):140-143

[8]彭淑静,张启俭,周彦军,等.思维导图在催化原理微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171-172

[9]刘怡麟.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4-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