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6-19

祝元仲,何汶静,杨庆华,贺 超

川北医学院影像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7



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祝元仲,何汶静,杨庆华,贺超

川北医学院影像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7

立足我国国情、社会需求的变化,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出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的内涵是将工程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从根本上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保障人类健康。其综合运用工程科学、物理、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原理研究生物、医学、人体行为与健康,所包含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生物、医学、电子和信息科学、生物医学仪器、生物材料、生物力学、组织和基因工程、临床工程,等。生物医学工程已经深入健康与医学的各个领域,不仅深刻改变了医学本身,而且预示着医学变革的方向[1-2]。

伴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都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或建立相关研究机构。我国目前已有120多所高校(包括30多所医学院校)已开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30所高校获准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8所大学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3]。一般而言,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数学物理基础扎实,工程力量雄厚,偏向于电子信息、信号处理、计算机等理工方向,但缺乏医学基础,在真正解决临床医学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困难。医学院校主要依托医学背景,侧重于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等领域,但工程基础薄弱,分析和解决临床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受到限制[4]。

具体而言,医学院校的优势在于:①医学师资力量强,学生医学基础扎实;②学生熟悉医院环境,更容易与临床医师沟通合作;③医疗设备、病理资源丰富,学生实践机会多[5],但也存在工程基础薄弱的问题。根据社会需求和工程科学的特点,文章以川北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建设为例,对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课程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做相互的探讨。

1 现状与思考

1.1社会需求变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启动实施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大专项。推进‘宽带中国’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强化信息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

国务院2013年10月14日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生物材料、数字化医疗、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成立医学影像技术二级学科,这些都对川北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2现存主要问题

川北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依托影像学院,始建于2004年,其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医学影像仪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各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高等院校从事医学影像技术或工程技术工作,或到生物医学工程部门从事工程技术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现行培养方案缺陷在于:培养方向与影像技术重叠、实习安排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不相适应、学生动手能力及毕业论文质量欠佳,等。在新的形势下,势必对原来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我们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

2 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发展纲领、社会需求和川北医学院教学型大学的定位,川北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于医学仪器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重点是影像设备相关问题的研究,就业方向为临床工程师、医疗装备管理师及医学物理师。

根据专业定位所确立的培养目标为:具有医学背景的医学工程、医学技术、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毕业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常用医疗设备的管理、维护与保养;熟悉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具有电子技术、医学仪器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能从事大型影像设备使用维护、管理与保养;能从事临床放射物理及工程技术等工作。

确定这样一个目标主要是基于两点:第一,顺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弱化了影像技术方向,加强医学物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尽可能满足未来学生工作的需要;第二,目前各级医院设备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步子加大,而原有的工程科室人员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相关技术人员的需求缺口较大[6]。

2.2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基础,兼顾知识面和专业深度,同时突出专业特色。相比较于理工类院校具有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工程科学方面并没有优势,所以该专业的基本特色,应该是具有更深厚的医学基础,在仪器的使用、维护、开发上更加易于和医师沟通,对影像设备的原理应用更加了解。川北医学院影像专业相对实力雄厚,因此,在医学仪器上突出影像设备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借助学校的相关师资和设备,另一方面也可以比较广泛地利用已有专业的校友和知名度等优势。新的课程体系将内科学、外科学合并为临床医学概论,适当减少了影像检查技术的课时,增加了医学物理和信息技术相关课程,总体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个性化课程[7-10]四个部分,合计191学分,其中:

通识教育课程40学分,占总学分的21%。包括,政治、思想品德与法律、体育、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65.5学分,占总学分的36%,其中,医学32.5学分,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电路原理、模拟数字电路、数字电路、C++程序设计、医用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

专业课程57.5学分,占总学分的31%。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导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应用、信号与系统、医学影像物理(成像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仪器原理、放射治疗物理学、放射治疗技术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诊断、辐射防护学、加速器工程技术学等课程,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程设计、实习,等,结合将来工作的特点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

个性化教育课程8学分。一是素质教育选修课,包括自然科学类、文史哲类、社科类等课程;二是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将学生在课外参加的各类科技竞赛、科研活动、学术活动、创新创业训练、课外实验活动、社会活动等计入选修学分。

2.3强化实践教学

作为应用型的专业,实践性的课程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是巩固和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强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1-12]:

2.3.1课程实验 增加原有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课程数量和实验课时,加大实验教学投入,近5年来投入200多万元,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购置新的仪器设备,扩建了电子技术、成像技术、影像设备和医学图像处理等实验室,为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利用现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尽量能够达到综合性设计性的使用效果。同时,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带领学生到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参观实习,将附属医院的一些淘汰设备也充分利用起来,供学生拆解,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于相关的学习有了直观认识。

2.3.2开放性实验和课程设计 实验中心大部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一些重要课程,如电子技术、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开设了课程设计,加强学生实践训练,同时也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了开放性实验,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性实践,实验设备方面在利用现有实验器材的基础上,逐步开展虚拟仿真实验。

2.3.3毕业实习(12学分) 采用的主要实习基地有各医院的工程科室和医疗器械的生产运营公司,等。学校在成渝两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医院基地,同时也积极和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建立联系。实习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综合调配,其中在医院的实习主要在工程科室,适当安排影像技术科室的学习,接触的仪器设备比较多,学生对于医疗仪器的具体应用了解比较全面,缺点是部分医疗仪器比较贵重或很少使用,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在工厂企业的实习,要求学生进入一线,参与具体生产过程,深入了解医疗设备原理、技术发展、前沿动向和市场状况,从而为就业打好基础。

2.3.4毕业设计(8学分) 在毕业设计环节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医院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原则上要求尽量做设计,不做综述;毕业设计必须“真刀真枪”,一人一题,在选题上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生产实际或临床实际问题进行。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写作、预答辩、答辩一系列环节,严格要求,学校指导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和质量监控[13-14]。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满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在注重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除通常的鼓励教师进修、深造、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外,还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参与医院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如选送教师到北京驰马特图像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科研项目,除了有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外,还可以加强校企联系,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创造新的机会,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践训练活动,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聘请医院相关科室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工作人员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邀请相关的专家来校开展讲座,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的热情。

3 培养模式的特点及效果

学校自2004年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来,适应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发扬医学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在培养模式上不断调整和完善,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具有如下特点:①充分利用医学院校资源和影像特色专业的优势,在突出医学背景与影像特色的同时充实工学基础,在学科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设置上参照电子工程专业,所用教材均为国内主流教材;②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构成完整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设备资源。

目前,已毕业300多名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去向主要包括医院影像科、设备科、放疗科、医疗器械公司,每年均有若干名学生进入国内重点院校进一步深造。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满意度高,普遍认为其工作敬业,适应力强,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技能。毕业生调查显示,学生工作稳定度高,95%的学生现在的工作单位与毕业时工作单位相同,基本稳定;94%的学生认为现在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基本对口;79%的学生职业满意度较高;78%的学生认为人才培养中最应该加强的是综合能力培养。

总之,生物医学工程包括的领域非常广泛,没有一个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照搬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这需要从国情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构建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社会。

[1]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9

[2]郭圣文,吴效明.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2):4084-4088

[3]王能河,但汉久,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2):70-74

[4]王能河,但汉久,吴基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3(11):124-127

[5]王能河,但汉久,吴基良.地方高校国家级生物医学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9):95-97

[6]陈洪波,罗梅兰,陈真诚.“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88-90

[7]陈庆梅,李斐,付昕,等.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广场,2011(10):244-246

[8]辛宁,韦维,唐梅文,等.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121-123

[9]董亚明,卢广文.医学影像设备工程专业体系课程设置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5):962-963

[10]刘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2013(22):19-21

[11]张颖,鲁雯,王鹏程,等.构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70-71

[12]陈洪波.依托校企医合作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6-8

[13]景达,罗二平,申广浩,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若干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15(9):141-143

[14]郑旭媛,田心.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9):25,80

收稿日期:2015-09-09

作者简介:黄冠华(1982-),女,内蒙古包头人,副主任医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与临床教学。

The training mode of biom edical engineering app 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tm edical colleges

Zhu Yuanzhong,HeWenjing,Yang Qinghua,He Chao
School of Medical Imaging,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637007,China

According to national conditions,changes in social demand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edical colleg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iningmod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program regard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target,curriculum,practice training,and facultymembers development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produce application-oriented BME talents.

biomedical engineering;trainingmode;curriculum

G642.0

A

1004-5287(2016)03-0359-03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3036

四川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川教函[2014]156号-350):医学院校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优化。

2015-12-02

祝元仲(1970-),男,四川阆中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杨晓敏(1973-),女,内蒙古乌海人,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

电话:15849225272;E-mail:yangxm209@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