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赵国庆,张菲菲,邵 帅
兰州城市学院传媒学院,兰州 730070
从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来看,教学系统设计是所有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在校师范生而言,他们是专门学习教学系统设计的,为的是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但自己应用教学系统设计,还要帮助其他学科的教师掌握并能应用教学系统设计。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中小学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折射到师范院校里,在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极为紧迫。
笔者通过CNKI期刊数据库查阅了近年来的研究文献,发现近年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和环节[1]、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2-3]、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素[4]和某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5-6],对在校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关注不多。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科学安排教学系统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7]。也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8]。对应于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信息化教学设计也有三个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和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问题情境提取并组织信息化教学设计知识,从而设计教学方案以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有两大主要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ASSURE模式的训练和各种媒体的操作使用。其中,ASSURE模式的训练又是重中之重,不但因为ASSURE模式集中体现了教学设计技术,而且还因为ASSURE模式是各种媒体操作使用的首要前提。只有明确了媒体为何要用、用在什么地方,才能在此基础上学习媒体的操作使用。因此,该文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是指ASSURE模式的应用能力。
ASSURE模式的组成包括:“A”分析学习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S”陈述学习目标(state objectives)、“S”选择教学方法、媒体和材料(select methords,media and materials)、“U”利用媒体与材料(utilize materials)、“R”要求学习者参与和交互(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E”评估和修订(evaluate and revise)[9]。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要解决的问题是:评价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即ASSURE模式的应用能力)体现的载体是什么?经过深思熟虑,笔者选择了教案和课件作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评价载体。因为教案和课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外显形式,是教学设计在课堂层次和产品层次的体现,可以反复观察并永久保存。
因此,在“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目标就确定为应用ASSURE模式设计一个信息化教案,并根据教案设计制作教学PPT。
在培养方案中,要求师范生写作的信息化教案必须是关于中小学某个学科的,课时为两个课时。具体的选题由师范生自选并在班级公布,确保选题无重复。
教师为师范生提供了以下资源:教材上的ASSURE教学案例,前两届学生的设计案例,网络资源。
尽管学习者会学习ASSURE模式的理论知识,但是学习者并不能深刻理解ASSURE模式六个环节的内在一致性,比如学习者特征与教学媒体的选择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因此,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必须体现在教案的写作和多次修改上面。为此,在评价方式上采用了档案袋评价方式。档案袋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同时也显示了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进步。档案袋一般由系列作品、作品产生的过程性说明和学生的自我反思组成。自我反思能够让学生积极投入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效,反思自己的习得过程和技能。笔者在对全部教案进行评价后,反馈给学生本人并在课堂及班级QQ群上进行公布。学生收到反馈并随着课程的学习持续完善自己写作的教案。
大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自我检查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但还需要教师的帮助。为此,笔者向全体学习者公布了信息化教案的评价量规和教学PPT评价量规[10]。信息化教案的评价量规中,一级指标有3个:完整性和规范性、可实施性、创新性。完整性和规范性的二级指标有6个,分别是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陈述、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的选择、教学媒体和材料的应用、学习者参与的活动设计、对学习者和教师自身的评价;可实施性的二级指标有4个,分别是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创新性的二级指标有3个,分别是教学方法、媒体和材料应用的创新性、学习者参与活动设计的创新性以及评价方法上的创新性。教学PPT评价量规中,一级指标有4个,分别是:课件内容、教学设计、制作技术和操作应用。课件内容的二级指标有4个,分别是:课件选题、科学规范、内容编排、资源扩展;教学设计的二级指标有4个,分别是:学习目标、教学交互、信息呈现和学习评价;制作技术的二级指标有4个,分别是:素材质量、界面设计、安全可靠和通用兼容;操作应用的二级指标有3个,分别是方便性、导航型和实用性。
第一阶段:四个课时。学习者学习ASSURE模式的理论知识。
第二阶段:四个课时及两周的课下时间。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应用ASSURE模式设计信息化教案,并参照信息化教案评价量规修改教案。
第三阶段:四个课时及两周的课下时间。教师逐一审阅信息化教案,提出批改意见并在课堂上反馈,学习者或对教师的批改意见提出质疑、师生继续交流讨论,或按照教师的批改意见修改教案。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写作的教案要经过反复的修改,诸如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要针对特定的选题有着具体的内容,各个环节之间要兼顾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比如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媒体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比如掌握一项动作技能就适合教师亲自演示或者采用视频媒体呈现。
第四阶段:四个课时及两周的课下时间。学习者根据修改后的教案,以小组形式制作教学PPT课件,参照教学PPT评价量规修改课件。这期间,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讲解教学PPT的视觉设计和结构设计等先导知识和技能,确保了学生在实践操作时能够提取。
第五阶段:四个课时及两周的课下时间。教师逐一审阅PPT课件,提出批改意见并在课堂上反馈,学习者可对教师的批改意见提出质疑、师生继续交流讨论或按照教师的批改意见修改课件。
学生在第一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空洞,机械地照搬照抄。如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时会这样写:“一般特征:求知欲强,动手能力强,青少年叛逆心理,思想单纯,易接受新知识,便于组织管理;入门能力: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有待提升”。笔者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学习《图文混排》这节教学内容时,学习对象是几年级的学生,多大年龄,处于哪一个认知发展阶段;在学习《图文混排》之前,学习者已经掌握了哪些先导知识和先导技能。经过指导之后,学生将学习者特征分析修改为“一般特征: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6-18岁,在认知发展阶段上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抽象思维已经具备,在学习风格上表现得较为多样;在学习《图文混排》之前,已经能够在Word中熟练地进行文字排版”。
又如:在进行教学媒体、方法和材料的运用环节上,由于学生缺乏具体的教学经历,无法按照5P原则(即preview materials预览材料、prepare materials准备材料、prepare environment准备环境、prepare learners让学生做好准备、provide experience提供学习经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写作。笔者就播放了教学视频供学生观摩,指导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如此实施是因为其在设计教学媒体、方法和材料的运用上,做到了材料的预览和材料的准备等。
学生们虽然已经掌握了PPT的基本操作技能,但结合到实际的教学应用还有很大差距。教学幻灯片要从整体上进行结构设计,要有较为一致的页面布局和页面切换效果,此外每一张幻灯片的页面要进行艺术设计、交互设计。这里举学生制作《爬天都峰》的教学幻灯片为例,学生初次制作的时候并未考虑到背景和文字的色彩搭配、衬线文字和无衬线文字的区别等。
在教师讲解了背景颜色与前景颜色的色彩搭配、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的适用情形以及视觉元素的排列原则之后,学生做了相应地修改,得到图1所示的效果。
图1 经过修改之后制作的教学PPT
笔者对大一年级两个平行班共80人实施了上述培养方案,采用问卷调查、部分学生访谈以及实物分析等方法对培养方案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在问到“你是否认同本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写作及教学PPT课件制作的方式?”时,学生全部回答“认同”。在问到“你是否增加了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了解?”时,有67%的学生回答“很大增加了”;有21%的学生回答“有一些增加”;有12%的学生回答“没有增加”。学生对自己写作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和制作的教学PPT作品的评价如表1所示。
听到的会忘记,做了的才能够真正掌握。在笔者的“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学生对采用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的学习方式普遍认可,对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教育技术学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普遍认为对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很大帮助,但课时较少、条件也有较大不足,建议增大课时、较为充足地提供实验条件。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4-5
[2]刘春志.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6上):151
[3]李红.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7,(8):71-74
[4]韩世彦,袁秀利.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素的思考[J].阴山学刊,2003,(12):54-55
[5]高志军,张玲.“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46-50
[6]刘敏,武希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44-49
[7]祝智庭,顾小清,闫寒冰.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6
[8]张豪锋,王娟.基于概念图的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J].电化教育研究,2008,(4):33-37
[9]Sharon E.Smaldino,James D.Russell,Robert Heinich,Michael.Molenda(美).教学技术与媒体[M].郭文革,译.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0-61
[10]阳光.PPT 作品评价量规[EB/OL].http://yangguang-32.popo.blog.163.com/blog/static/9073269201078827433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