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孙健,张富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上海200011
为了进一步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教育部于2007年起开始在部分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这一项目的目的是在本科阶段就让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逐步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1]。
项目推出至今已有5个年头,如何能让这一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项目发挥其应用的效应,使之更好的实施和推进,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的。笔者作为指导教师,连续四年参与了国家级、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通过自身的实践,就创新实验计划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具体的实施过程三方面加以讨论,希望能为今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不断完善和顺利实施提供有益的帮助。
项目选题是“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核心,但目前在课题选择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有些教师将原有的科研课题,或一些比较大的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课题,或者是一些与本科教育内容严重脱节的纯基础研究。很多学生对课题很难理解,往往到项目开始后,仍然对项目内容一知半解,达不到项目应有的目的,更无从谈及“创新”。而且由于课题本身并不是特别为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造成很多实验大多由一些教师的研究生在做,参与项目的本科生成了配角,这完全违背了教育部创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初衷[2-3]。
指导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辅助主体,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创新计划实施中指导教师的作用被弱化,无法真正起到引导创新思维的作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教授级别的教师往往因为工作繁忙,很难在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全程参与指导学生,而指导学生的工作由研究生在承担。这样一来,即便教师本身的水平很高,而学生则无法从中受益;与第一种情况截然相反,有些硕士、博士研究生刚一毕业就作为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指导教师,有些人还没有做好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同时也缺乏指导本科生的经验;第三,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教师,不同于平时理论授课的教师,以及带实验课的教师。教师在整个指导过程中不但要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有带教研究生的经历;更要在过程中与学生成为一个整体,既做一个很好的聆听者,又做一个启发者和引领者。然而,我们现在的教师均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培训,造成教师热情与积极性较高,但收到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3]。
学校的重视始终是任何工作顺利开展和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学校每年由学工部牵头组织,各临床、口腔医学院负责具体落实,学校以打擂台的形式组织专家评审。项目立项后积极做好中期检查和结题工作。除了上述工作外,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作为项目管理方的学校应做好项目开始前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而目前的现状是教师对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知晓程度不高,每次仅在申报前1-2周发出通知,使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拿出高质量的项目。而且当前教师的医教研任务和压力都很大,为了能让教师全身心投入这一项目,学校在政策方面应有所倾斜[3]。
笔者在实践过程中认为,关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课题选择一定要结合本科生的特点及应与本科教育内容相关,而我们的项目连续4年获得评审通过,应该说与之密切相关。比如:我们的课题与“牙体预备的要求”及“全口义齿排牙位置”等有关,这些都是我们本科教学的重点。选择这些方向作为“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课题,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而且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得到科研工作的初步锻炼。同时,在课题选择上应注意学科发展的方向。又如:我们在课题选择上,结合我们学科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将其引入课题,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我们建议学校可专门就“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召开宣讲会,让教师充分了解这一项目的目的、要求,提高认知度。另外,我们觉得可以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做法,学校在项目申报之前就组织教师进行项目的准备,同时进行校内外专家的评审,不断提高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形成针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项目储备[2,4,5]。
培养一支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指导教师队伍十分必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应参照PBL教师培训,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门的培训,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任务及在整个创新实验计划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讲述一些教学中的技巧与注意点;第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已经开展了5年有余,应邀请一些典型的、成功的项目教师及实验小组做经验交流,促进指导教师队伍成长;第三,可考虑让实验室教师参与到项目中,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长处和特点,不但可以从实验技术上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且也可以储备一支指导教师队伍[3,6]。
为了能使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长期健康发展,学校应在政策上加以倾斜。我们认为:一是学校不但应将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应有的教学量,而且应参照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评定和职称晋升中,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3,5];二是学校应充分发挥现有的实验室平台,使之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中发挥作用。另外,目前创新实验计划的经费仍比较少,可能会影响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可考虑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配备[4]。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主体一定是学生,这一点作为指导教师要时刻牢记。要建立以学生为主、指导教师为辅的组织机制,并将这一机制始终贯穿于整个创新实验计划的始终。由于本科生缺乏科研能力,有的教师为了保证项目高质量的完成,“事必躬亲”和“越俎代庖”,使得学生丧失了锻炼的机会[3,6,7]。我们认为,“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将项目完成的多么出色,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始至终亲自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从而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当然,指导教师也并不是要“袖手旁观”,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项目的各个阶段[8,9]。
项目的选题最初大多由指导教师指定,但在学生选择之前,教师应就课题的内容、意义、与本科教学的关联度、潜在的创新方向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从一开始就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然过渡为项目的主体。而现在往往是仅仅给学生一个项目的题目,学生在做选择时有些没有方向。一旦学生选择完成,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与标书的撰写,以及项目的申报。
实验进展过程中,95%以上的实验工作应让学生自己操作,出现问题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同时注意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让他们时刻感觉到他们是项目的主体[9]。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向培养研究生那样,建立起定期例会制度,在每一个方面和节点做指导。另外,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我们在进行一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涉及到高速手机切削能力的检测,但无法找到现成的检测装置。这时我们就鼓励学生查阅文献,向相关专业人员请教,自己动手搭建检测装置,获得了成功,解决了实验的难题。同时,我们设计搭建的检测装置还申请获得了专利。通过这种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和努力,极大地提高了本科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也激发了他们的科研工作热情和自信心。
在结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科研论文的格式及写作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发表论文。很多本科生将来要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然而在本科阶段,没有专门就论文撰写方面的培训,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则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刚开始写出的东西可能很不符合要求和规范。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和引导学生,不能批评,要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要注意,不能因为学生写不好,教师进行代笔。指导教师要有耐心,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完成,哪怕是改上五六稿。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项目结题后,指导教师应继续为学生做好后续工作。如果项目在进行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学生有热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让学生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实验思路。同时,教师在结合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发表英文论文。我们有一个项目结题后,学生提出想试着撰写英文文章。作为指导教师,我们在这方面积极帮助学生,结果论文被SCI杂志收录,极大地激发了其科研积极性。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教师、学生应充分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各个环节,从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使其达到应有的效果。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Z].北京:教育部,2007
[2]丁爱侠,郑春龙.大学生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212-214
[3]陈曦,冯希平.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2-13
[4]朱慧娟.医学大学生创新实验的现状与管理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7(152):75-77
[5]陈树莲,赵勤勇,贾历程,等.地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建设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45-148
[6]刘丰韬,张媛媛,许林,等.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的体会[J].中国科研创新导刊,2007,472(11b):107-108
[7]綦盛健,陆树良.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2):29-31
[8]廖声华,吴盛美,严拯宇.大学生创新实验中的管理[J].药学教育,2009,25(3):17-19
[9]何依珊,孙小淋,王志举.在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对临床医学系学生实验能力影响的效果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6):78-7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