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时间:2024-06-19

张俊卿

(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皇杜庄小学,河南南阳 473000)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直难以收获理想的效果,如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滞后,许多情况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停留在浅显层面上,对于知识的理解比较模糊,无法获得高阶思维能力及发展,数学知识积累零散,无法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连接,等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为实现深度学习提供了可能,可以实现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的有效融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赋能,起到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轻松攻克教学重难点、拓展数学教学资源、打破时空限制等作用。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师教学的辅助媒介,要想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学的作用,需要教师遵循目的性、全员性、简约性以及和谐性原则,做到既不完全依赖,也不全盘否认,能够在“教”或“学”需要时融入信息技术,理性地看待信息技术,并科学使用信息技术。具体为:

(一)目的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应具备明确的指向,即促进实现教学目标,构建减负增效的课堂。如,在制作PPT 课件时需要教师读懂教材编排的意图,能够在PPT 课件中突出教学重难点,抓住教学关键点,确保PPT课件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帮助学生掌握枯燥的数学知识,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为契机,促进实现教学目标。

(二)全员性原则

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媒介作用,能够在数学教学中关照到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力求使信息化的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并保障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突破自我,迈向更高层级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还要给学生提供全程参与的机会,能够依托信息技术引领学生从始至终参与数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并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让数学教学拓展到课外实践环节,为数学教学搭建更加宽阔的平台。

(三)简约性原则

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运用多年,但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新颖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过于烦琐的教学情境,或者过多地给学生展示视频、图片内容,这不仅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还让学生难以抓住重点,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想要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数学教学,需要教师遵循简约性原则,能够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删除具有干扰性的图片或文字内容,运用更加直观的、简洁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以此保障数学教学效率的最大化[1]。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教学的发生绝非教师个人的付出,或者说是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实现,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学生的参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打开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加强“教”与“学”的配合程度。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中的运用,可以提供更逼真的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以更为直观的、具体的情境反映知识的生成过程或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更主动地发现问题,为数学教学做好准备。

如在“1000 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视频,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微课视频的素材筛选中,教师选择了古人用石子记数、结绳记数或刻痕记数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古人的智慧,认识到数的产生与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早期探索生活的结果。后来,随着人们对数的研究,又发明了“逢十进一”的记数方法,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在观看课件视频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视频,你是否了解了数的发展史?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那么,在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比100 大的数字呢?”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只有学生认真观看才能回答出来:“有三百六十二和六百三十一。”教师继续追问:“你会表示这些数吗?”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也让学生认识到“百”以上还有“千”,几百几十都属于千以内的数字,认识到从古至今记数方法的演变过程,带领学生从直观的情境过渡到1000 以内数字的具体过程,激发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建立数感,同时有助于开展后续课堂教学活动。

(二)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演示,发展数学高阶思维

为了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应在教学数学时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优势,结合数学内容与方法设计教学视频,借助录像、演示以及模拟等形式,让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现数学的魅力,在视觉的刺激下主动观察、对比、分析、创造,可以帮助小学生在直观演示的数字图像或视频观察中,进一步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高阶认知[2]。

如在“圆的面积”一课教学时,需要学生掌握圆的面积概念以及圆的面积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你打算如何研究圆的面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圆的面积”学习中,始终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带领学生逐步发现圆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布置学习任务,并展示相应的图像资料。

1.选一选:观察以下四个图形,如图一所示。选择一种开展研究。

图1 圆的面积分割图

2.拼一拼:请学生将上题中展示的等分的圆,拼成一个熟悉的平面图形。

3.说一说: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的成果,讨论问题。

其中一名学生将4 等分、8 等分、16 等分、32 等分的圆转化成如图二所示的图形,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让全体学生都可以看到圆形转化到其他图形的过程。教师继续追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还能将圆继续分吗?”“如果将圆平均分成无数等份,再将其配成图形,这个图形会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层层设问引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认识到若是将圆平均分成无数份,所拼成的图形会近似于长方形,并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即为圆的面积=πr2,发现长方形的底和高与圆之间存在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将“化曲为直”的图形变化过程动态地呈现给学生,引领学生从直观观察中了解极限思想,并学会用极限思想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促进学生形成高阶思维。

图2 圆形转化成平面图形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践探究,发现与总结数学规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软件的功能越加丰富,在数学软件中人们可以完成画图、测量、计算、统计以及几何图形绘制等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数学软件,可以将常规的数学课堂变成愉悦的“数学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促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强化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效果。在“数学实验室”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机械记忆,而是经历了图形制作、问题分析、数据计算、图形操作等过程,进而从实验操作中完成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任务。相较于常规的教学方式,数学软件具有无限、重复的优势,能够促进小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如在教学“三角形”知识点时,许多学生在动手折纸的过程中,往往会被折纸吸引,将关注点放在折纸的步骤上,而忽视了折纸的目的以及作用,忘记了折纸中的数学知识点分析与学习,难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以几何画板为教学工具,集中学生注意力,避免操作失误以及出现误差等情况,让学生的实验结果更加精准,让学生在操作几何画板时,更深层次探索三角形知识。如,教师在教学数学时给学生布置了实验探究任务:“在底边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三角形的高度,观察三角形三个角的变化。”此时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鼠标点击三角形的顶点,之后拉高三角形的高度,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总结出结论,发现当三角形底边不变的情况下,三角形高度与角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如,一名学生在几何画板操作完成后,说:“当我不断调整三角形高度时,发现三角形顶点越高,顶角的角度越小,两个底角的度数越接近90°;当顶角高度越来越低,顶角的角度越大,两底角的角度则越来越小。”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使用几何画板完成学习任务热情高涨,自主完成操作流程,并且不再局限于浅层的观察与理解,甚至想要进一步探索三角形高度与角度变化的“极限”,进而初步理解极限的概念,促使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锻炼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数据计算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练习,引领学生迁移应用

教学是一种教师科学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不仅可以习得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能够将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迁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迁移运用的机会,如通过布置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3]。

如,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题:“在南阳市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内乡宝天曼生态文化旅游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老君洞等地,其中内乡宝天曼生态文化旅游区距离老君洞53 千米,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距离老君洞61 千米,那么,内乡宝天曼生态文化旅游区与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之间可能相距多少?请学生们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这道题的内容选自南阳的三个旅游景区,虽然许多学生对于这三个旅游景区并不熟悉,但是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设定三个旅游景点可能存在的地理位置,促使学生在开放题中对可能存在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分类。当小学生分析与讨论之后,总结出几种可能性,并用画图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学生绘图解题的能力较弱,或不能在图形中表现出每一种可能存在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继续用几何画板示范讲解。如,教师先利用几何画板画出线段AC、BC,其中A、B、C 点分别代表三个景区的名称,用鼠标拖动点B,让学生观察随着B 点位置的变化,线段AB 的长度变化情况,并尝试总结不同三个点的不同位置关系:第一种情况是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B 在C 的同一侧;第二种情况是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但是A、B 两点在点C 的两侧;第三种情况是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个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在讲解习题时,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给学生演示A、B、C 三个点的位置动态变化情况,帮助学生在点的动态变化中,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数形结合思维以及关联思维。

(五)利用信息技术评价反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评价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信息化背景下,数学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做到创新,能够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保障评价的持续性,为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及课后训练提供及时的、持续的反馈,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结合数学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让教学评价打破时空限制。这样,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教学研究之中。

如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持续性评价方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电子书包、班班通等软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科学评价,如学习热情、积极发言、动手能力、合作互动等。在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学习软件布置习题,学生将做完的习题上传到系统中,系统对学生所做的每一道题进行检查与评判,错误的题还会给出错点分析及纠正建议,学生根据给出的建议继续修改作业。学习软件不仅能对学生本次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系统地分析题型及难易度,生成个性化的诊断报告,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设计有针对性教学方案,有助于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在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实施需要从实际出发,找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促使小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