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问题探索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时间:2024-06-19

杨慧成

(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122)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索,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活动,通过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来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同时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发展。对于问题导学,教师首先要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问题,找准问题切入点,使学生带着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氛围之中,教师通过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全面仔细研究小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设计合适的问题,同时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润物细无声地将问题导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本文就笔者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基于问题探索教学法的几点尝试与心得,与大家一起探索与分享。

一、关于问题探索教学法

什么是问题探索教学法?问题探索教学法就是把教学知识点的探究转化为对一系列问题的探究,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以问题形式逐步展开的一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在实施问题探索教学法时,我们有三个关键的地方必须注意:首先,提出问题。这是问题探索教学法的重点,也是问题探索教学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问题,但不一定都要探究,没有问题就很难有探究,所以必须训练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找到问题。接着,解决问题。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问题教学法关键所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非常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点,并为以后应用这些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解决新问题。这是问题探索教学法的终极目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是掌握新知、内化新知,并能够应用新知来解决同类新问题,也就是利用解决课堂问题获得的新知识和能力来解决新的问题,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二、问题探索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与作用

(一)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小学信息技术每节课的知识点一般融合在一个个任务与实践中,激发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兴趣是课堂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充分做好问题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基于小学生的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设计出比较有新意的问题。设计问题一定要注意两点:第一是设计的问题要能造成一定的悬念,有悬念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要依据所教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也就是问题设置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而是为了教学需要来设置问题,并且要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比如笔者在教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信息技术第12 课《克隆飞机大战》中,先出示一个《克隆飞机大战》游戏,面对源源不断的“飞机”,这时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飞机”“飞机为什么打不完”,学生肯定会联系到前面的内容,比如“图章”“复制角色”等知识。接着让学生尝试通过“图章”“复制角色”等方法来实现这些功能,学生通过探索和尝试否定了这些方法,接着引入“克隆”这个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克隆”“克隆的飞机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优化教法,强化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差异性非常大,这就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就得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问题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前要预设好问题,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尽量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和没有挑战性。高质量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跟着知识问题走,使课堂氛围不仅热烈而且高效。比如笔者在教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信息技术第8 课《吃豆精灵》时,在脚本搭建之前,笔者先展示了成品《吃豆精灵》游戏,接着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精灵如何移动?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是最基本的知识迁移,所有学生都已经掌握,本节课只是知识的迁移应用。完成第一个问题后,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精灵碰到豆子后,如何“吃掉”豆子?对于第二个问题,很多学生都存在困惑,此时,笔者先让学生不看课本和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颜色侦测”控件和“条件判断”控件的组合使用。然后让学生根据流程图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有学生都必须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通过问题的探究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进一步提升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并提出第三个问题:豆子如何出现在舞台任意位置?这里就涉及随机函数的问题。笔者在提优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拓展到所有学生,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当然,对于能力更强的学生,笔者还会再优化几个问题让他们进行拓展学习。通过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够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不仅能吃饱,而且能吃好”。

(三)积极引导,生成“问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拓展性与衍生性较强的学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而培养学生从“敢问”变为“会问”,从“解决老问题”变为“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楼道智能控制灯》时,笔者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楼道里,光线比较暗,如果要装一盏灯,你认为怎样控制这个灯的开关比较方便?这样的问题和我们的生活很近。有的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说在楼道里装一个触摸开关,但有的学生会立即发现问题——黑暗的楼道很难触摸到,这样的灯不实用,通过这个新问题,我们立即否定了这个方案;有的同学根据前面学过的光敏模块,说装一个光控开关,如果光线暗了,灯就亮,如果光线亮了,灯就灭;但有的学生会立即发现问题——楼道比较黑暗,灯就会一直开着,就相当于安装了一个长明灯,非常不环保,通过学生们发现的这个新问题,我们也立即将这个方案否定掉;然后通过讨论,在楼道里安装声控灯和人体感应灯这两种方案比较合理,这时我们再引入本节课的声控模块和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知识,解决问题水到渠成。因此当学生看到有趣的问题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答案,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生成新“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会主动思考和开动脑筋。

(四)深入应用,解决“新问题”

解答自己的“问题”是一个不断思考与反复思考的过程,是让学生自我探索、提升自我的过程。[2]教就是为了不教,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刚刚掌握的新知识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对知识体系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从而把握知识本质和内涵,并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比如笔者在教授《克隆飞机大战》时,学生学会了通过克隆知识来完成《克隆飞机大战》这个作品。这时,笔者给同学们展示另外一个游戏《切西瓜》,让学生分析这款游戏里面有几个角色,都用到了什么知识,该知识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利用刚刚学过的克隆知识不断克隆水果,进而去完成《切西瓜》的游戏。通过对新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刚刚掌握的知识和利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只有通过新问题的解决,才能体现掌握新知识的意义所在。

三、问题教学法中“问题”的实施要点

运用问题探索教学法进行教学,问题选择和加工非常重要,也是问题探索教学法的关键,这也决定了该教学法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和质量,以及课堂的氛围。笔者认为,“问题”的设置和选择一定要具有探究性、趣味性、典型性、启发性等。

(一)问题要具有探究性

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只有学生探究起来,才会动脑,也才会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点。如果学生不去动脑、不去探索,而是机械地跟着课本去完成任务、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就无法真正掌握相应的知识。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让学生的大脑能够高速运转起来,问题越具有探究性,学生探究出来后就会越有成就感。当学生亲历了探究过程后,才会切实掌握知识,学习积极性也会更加浓厚。例如笔者在执教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五年级小学信息技术第7 课《穿越迷宫》时,首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玩一玩提前制作的《穿越迷宫》游戏。这个游戏很多学生都会玩,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游戏的原理。于是,笔者就提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作这个游戏,请问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来总结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这个游戏用了哪些模块?这些模块是如何让角色穿越迷宫的?穿越迷宫的过程中,如果角色碰到墙壁怎么办?接着让同学们打开软件,探究一下今天我们要用到哪个编程模块。这时学生就一边讨论一边探究,并尝试去完成。此时,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尝试用了侦测模块,有的学生用了判断模块,也有部分学生初步完成了这个作品。这时笔者让完成的同学到前面讲解。笔者根据该学生的讲解进一步补充:这个游戏组合使用侦测模块和判断模块。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遇到问题不能片面、盲目地从某一角度去思考,而应该综合考虑。通过这样的提问以及学生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问题要具有趣味性

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通过具有趣味性问题的引领,可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在愉悦和欢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比如笔者在执教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信息技术第15 课《机灵的老鼠》这一内容时,笔者先让一位学生到前面来用手罩住光敏传感器,这时屋子里暗下来,并且一只大老鼠吱吱地出来了,一蹦一跳的;当学生的手移开光敏传感器,屋里亮堂起来,这只大老鼠又快速躲到洞里去了。这时,笔者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适时提出问题:这个老鼠机灵吗?为什么我们说它机灵?接着通过学生的回答:天暗下来,大老鼠吱吱地出来了,蹦蹦跳跳,肆无忌惮;屋里亮堂起来,大老鼠非常狡猾,快速躲到洞里去,怕被人发现,当然机灵了。这时笔者进一步提问:我们是怎么让天暗下来的?我们的手罩住光敏传感器,这时光敏传感器周围的光线怎么样了?当我们的手离开光敏传感器,这时光敏传感器周围的光线又怎么样了?光敏传感器是一个什么设备?这个游戏是怎么设计的?经过这种趣味性提问,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探究新知识——“光敏传感器”的兴趣;接着我们再让学生探究光敏传感器的组件和搭建的程序模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非常好地调动起来。

(三)问题要具有代表性

教是为了不教,问是为了不问。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所有的问题都讲给学生。所以,教师要注重所选的问题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信息素养,同时能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学会一类知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在前期备课上下功夫,多给学生准备一些典型问题,以便让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例如笔者在执教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三年级小学信息技术第10 课《画方形和圆形》一课时,在画正方形和圆形时,要用到一个特殊的键——“Shift”键。笔者先让学生尝试画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然后迅速提出本节课里面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如何迅速画出非常“规则”的正方形和圆形?通过这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掌握利用“Shift”键快速画出规则的正方形和圆形。在学生完成规则正方形和圆形的绘制后,笔者再抛出另一个问题:如何画一条水平“直线”、一条竖直“直线”和45 度直线?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Shift”键的作用。

(四)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多,如果学生自己不理解、不明白,只是教师讲一步示范一步,学生跟着教师后面操作一步,学生的作品肯定完成得快且看似质量高,但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好。教师在课堂上要引而不发,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脑,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够得到”。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使学生快速地思考,深入掌握知识的关键要点。比如笔者在执教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5 年级信息技术第14 课《声音控制小猫》这一内容时,先让一位学生到前面来演示一下这个程序,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只小猫的耳朵在哪里?学生一定非常好奇,就会到处寻找小猫的耳朵,从而引入声音传感器。接着笔者再提问:小猫根据我们的声音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引入了获取声音模拟数值的模块。经过这种启发性提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有了这样的思维活力和兴趣,课堂的成功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结语

总之,问题探索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能够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课堂的生成更加扎实。通过问题的探究和引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