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郭秀芬
(泗阳县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西校区分园,江苏 宿迁 223700)
在以往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一般采取直接教学方式,即提出问题、讲解问题、得出结论,幼儿参与性较低。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和创新力得不到培养,教学形式化问题凸显。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让科学教学活动多样性形成,直观、形象、具体性显现,幼儿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幼儿参与活动,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
以幼儿成长的特点来说,在幼儿教学中开设科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长。这种成长意识不仅仅来自幼儿的自主,更多来自幼儿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因此幼儿科学活动的特点是自由、宽松、体验、感知、操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满足幼儿成长的需求,需要创建各种各样的活动,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阻力却影响了幼儿科学活动的落实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幼儿需求和教学之间的问题。幼儿探索精神的最佳培养方式是探索、启发,以操作方式进行直接的感触。如在认知昆虫的科学活动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便是让幼儿进入自然环境中,去接触和了解大自然。而这种直接化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受到了极大的阻力,如幼儿不敢去触碰、家长的担忧等。
第二,探究过程与操作素材的限制。科学实验活动的操作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源,以此才可让幼儿都参与到实验中,但大量素材的准备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也需要幼儿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兼顾到每个幼儿的实验操作,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问题难以得到切实解决。
第三,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受限。信息技术的引入是为了推动幼儿教育的科技化发展。如今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失的内容,但在网络化环境中,各种信息的涌现导致教师难以提取出有效的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使用不全面、不科学,也制约了幼儿科学活动效果的发挥。
第四,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有待提升。幼儿处于受教育阶段,一切教育和引导都来自于教师和家长。当下我国幼儿教育处于教师资源缺乏时期,有阅历的教师,信息化素养较低;有信息素养的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在这种新旧衔接阶段,信息技术的利用率降低,即使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也只是按部就班地依照步骤进行教学视频和课件的制作,创新力不足,根本无法保障幼儿积极地探索。
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通过直接接触获得,幼儿的视觉观察力,决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行为意识,因此面对新奇的事物幼儿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幼儿科学活动,达到了直接教学效果,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在认知昆虫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可在备课阶段利用相机、手机等,将生活中常见的昆虫拍照记录,如,蟋蟀、螳螂、蝉,再依托信息技术制作成动画课件,借助多媒体等设备对昆虫穴居、生活习性、结构特点进行展示,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进行科普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利于“昆虫记动画记录视频”形式展现,也利于增强幼儿的理解性。网络平台虽整合了多样的资源,幼儿的不稳定性给教师造成了教学困扰,但网络环境也让教师的教学设备和教育资源更加智能化,只要教师将其进行有效结合,自然可为幼儿提供一场直观、生动的科学活动,自此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幼儿的科学活动只是培养幼儿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一种方式,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要让幼儿掌握实效化的知识,而是希望通过一种长久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幼儿开发思维和智力。以往信息技术未全面应用于幼儿教育,幼儿开展科学活动,无外乎采用绘本、理论讲解等,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影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其效果也达不到预期,幼儿的思维和智力开发得不到保障。如今,信息技术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科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丰富科学活动资源,提升幼儿兴趣;另一方面,可通过鲜艳的色彩、直观的感受、生动的影像效果等,触发幼儿多感官的参与,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也利于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植物生长探究活动中,幼儿教师可创建关于“君子兰生长的小游戏”,在活动中让幼儿触碰指令,观察君子兰在光照充足和阴暗潮湿环境中的不同变化状态,探索君子兰适宜成长的环境。将君子兰发芽时期、生长期根、茎、叶的变化录制成视频,为幼儿提供动态的植物生长情况,可保障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幼儿的思维是简单的、心灵是纯洁的,在更多的时候,幼儿教师给幼儿创建怎样的环境,给幼儿怎样的引导,最终会使幼儿收获不一样的行为和思维发展。例如给幼儿足够的关爱,幼儿也会用自己的行为给予你同样的关爱;给幼儿阅读引导,幼儿语言的表达力会显著提升;同样地,在科学活动中,给幼儿提供科学思维的引导,也会收获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但在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幼儿科学活动时,幼儿教师要注重直观性、简洁性。简单如白纸的幼儿心理,过多复杂的元素会影响幼儿参与积极性,过于复杂的元素也会达不到有效性,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如引发幼儿的抵触情绪等。为此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幼儿科学活动时,要简洁明了,给幼儿最直接的思维感受,触动幼儿探究的欲望,从而保障教学有效性。
幼儿生活阅历较少,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幼儿一般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语言,许多幼儿往往会根据自己看到的事物进行思维的想象。幼儿科学的课程根本目的则是为了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因此,在以信息技术支撑幼儿科学活动开展教学中,需要幼儿教师以科学的视角构建严谨的活动,在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展现视频和动画内容时,都要保障资源的正确性和适用性,要保障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唯有如此,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思维才会朝着科学严谨的角度发展,才会通过模仿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形成科学的逻辑性思维。
幼儿对趣味性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心理。虽然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中幼儿教育活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保障活动的趣味性,让知识和活动以生命性的方式展示给幼儿,幼儿才会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和互动,才会利于幼儿吸收教师要传递的内容。同时,趣味性的科学活动利于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意识。
信息社会的到来,让信息化教学成为当下幼儿教育形式创新的热点话题。要发挥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需要幼儿教师给予足够的理性认知,要明确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优势,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有机结合。
首先,兴趣认知。幼儿对鲜艳的色彩以及夸张的形象毫无抵抗力,其不仅直观形象,且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虽然科学活动严谨、严肃,但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依然可借助信息技术的直观化特点,给幼儿呈现动画科学。在备课阶段,分析出幼儿的心理特点,找出易于幼儿理解的事物,将其制作成动画效果的课件,再加入音效,带给幼儿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保障幼儿以极高的注意力观看视频,从而对科学活动产生良好的兴趣。
例如,构建《植物妈妈有办法》科学活动时,教师可先通过网络选取植物种子成熟的视频、图片,选取最为贴合幼儿认知的植物,如豌豆、蒲公英等。利用信息技术将其进行融合,创建成幼儿感兴趣的元素,如动画形象等。使幼儿日常可接触的事物具有生命特点,通过植物妈妈自身的叙述,让幼儿观察植物妈妈要将自己的孩子送向何方。之后与幼儿探讨,植物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有故事情节的动画视频中,可最大化地吸引幼儿注意力,并且随着视频的讲述,也可让幼儿知道一定的科学道理。植物妈妈让孩子飞向远方,是为了帮助其更好地成长。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可帮助幼儿较快地理解植物种子成熟之后依靠怎样的方式传播,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可获得轻松和愉悦感,更利于将幼儿带到科学知识的探索中。
另外,科学活动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过程中,要注重主题明确地融入。科学的严谨特殊性,导致科学活动中会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水的蒸发、植物如何呼吸等。一些过于抽象的知识造成了幼儿的理解困难。但若在科学活动中,依照教学主题,适当地进行一些实验活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再让幼儿进行操作,则可帮助幼儿更好地吸收。如《水的蒸发》科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一滴水的旅行,让幼儿观察水滴的变化,这样可加深幼儿对此科学知识的理解。
在认知信息技术对科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之后,幼儿教师要善于将信息技术教学与科学活动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利用充满科学性、趣味性的科学活动,保障幼儿的参与意识。
例如,以趣味为主构建科学活动。兴趣是保障幼儿参与的主要因素,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保障,可使幼儿对科学活动产生极大的探索欲。例如在引导幼儿探究《毛毛虫变蝴蝶》的活动中,在实际教学限制的情况下,教师可先通过视频让幼儿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激活幼儿的思维发展,让幼儿有了探索兴趣。之后,可通过多媒体给幼儿营造一个大自然环境,让幼儿身心放松。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故事情节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想象。例如,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现在来到了森林中,在森林里有什么?”同时,通过视频播放森林中的一些常见植物。此时可以进一步提问:“森林里来了一位新朋友,大家猜猜是谁?展示毛毛虫卡通形象。”以此引出主题,也点燃了幼儿学习热情。此时教师可以抓住契机提出下一个问题:“毛毛虫好像遇到了一些问题?是什么问题?你们怎么知道的?”教师通过与幼儿进行互动,进一步培养幼儿想象力。故事和视频展示到此,教师进行适当留白,鼓励幼儿想象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可引导幼儿进行故事串讲。将科学探究活动推向高潮的同时,也最大化保障了幼儿的参与性和想象力的发展。之后,教师再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毛毛虫蝶变过程的讲解,并配以视频的播放。最后提问幼儿看到了什么,掌握幼儿的学习情况。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讲解,在幼儿熟知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之后,可将此部分的动画视频分解成模块,将原来的顺序打乱,再让幼儿进行重新排序。这样可增强幼儿的感知力,也可使整个探究活动过程更加有趣、高效。
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幼儿科学活动实现了科技化转变,教学中资源的限制以及时空的界限等,都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获得突破。在课件、视频辅助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幼儿只做活动的参与者,而是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做科学探究的实践者。要在信息技术的多方面支撑下,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在探究植物的种类和小鸟的种类等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植物和鸟的类别进行集中展示,之后将这些图片转化成无色彩形式,依次让幼儿通过操作计算机口令将图片色彩进行填充。或是将图片的次序打乱,引导幼儿自主查看种类和类别,并分别描述出其特征。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拓宽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也可更直观地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幼儿自主探究意识,也利于推进教学有效性地发展。
总而言之,幼儿年龄较小,对活动难以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也很难有较高的参与兴趣。要保障幼儿的高效参与,要达到科学活动有效性,在开展科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幼儿教师借助外力精心构建每一次教学活动,依托信息技术平台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通过视频、动画给幼儿视觉的直观刺激;通过声像一体,给幼儿听觉的触动,从而保障幼儿的积极参与。另外,幼儿生活阅历缺乏,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难以准确理解,只依靠简单的视频课件也难以保障其理解深奥的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可将视频课件制作成动画形式,再结合各种互动、游戏、操作等,满足幼儿探究欲和想象力,从而达到科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目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要理性认知信息技术,要善于将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进行结合,让幼教事业在信息化快车道中稳步和谐发展,为幼儿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保障其快乐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