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时间:2024-06-19

肖景丽

(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安徽 亳州 236800)

将互联网资源引入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能够丰富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极大地拓展教学维度与范畴。同时,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也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助于稳步提升教学质量。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探索,将互联网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去,创建更加高效的教学课堂。本文对互联网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寻求突破。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仍旧遵循老传统、老套路,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状态不佳,且课堂氛围较为沉闷[1]。不仅如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并未关注高中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单一的教材中学生也无法汲取到养分,致使学习成效较低,培育信息素养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互动较少,学生经常在课堂上走神、开小差,这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种种问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互联网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日益紧密,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学生掌握了熟练的互联网技术,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将互联网资源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扩充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选择,在海量资源的冲击下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自主学习平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展现出自身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2]。

三、互联网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且高中学习压力较大,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会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知识结构的构建,选择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互联网资源,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选择性必修2 中“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一课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知互联网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其中的利弊,并且通过学习培养良好的互联网观念,形成正确的上网习惯。作为高中生,大多都具有一定的互联网使用经历和经验,为使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互联网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经历经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呈现各种社交软件图片,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一谈现代交流方式与古代有何不同,促使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说出互联网发展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并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互联网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大家的交流方式更为便捷,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的。结合学生自身经历,能够使学生有切身的体会,相较于单纯的讲授,更能容易被学生接受。

教师以情境导入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适时抓住契机,利用学生阐述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导致的消极影响,使大家了解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会产生一些弊端,而这柄“双刃剑”的剑柄就握在使用者手中。这也就表明,互联网的使用者只有树立良好的互联网观念,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丰富内容,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虽经过几次改编,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了较为丰富的内容。为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此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养成科学的认知思维,实现理想化的教学目标。以教学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2 中“信息技术发展历史”一课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掌握信息技术发展进程的主要标志,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在课程开始前,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抛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跃课堂氛围,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知进行提问。学生就问题纷纷开展讨论:“信息技术是指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的各种技术总和。”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标出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教师可引入互联网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内容的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模仿游戏》影片,从影片中了解艾伦通过自己制造的“图灵机”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英格玛”的伟大科技构想。并使学生感受到在互联网出现之后的这几十年时间里,人类生活就是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迁移的过程。

通过互联网资源的引入,为枯燥刻板的课堂教学注入了一丝生机与活力。学生通过课外资源的补充,不仅进一步了解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自身的知识视野[3]。

(三)建设平台,促进师生交流沟通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互联网获得了越来越广阔的应用范围,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尽的可能。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在课堂中互动甚少。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同时也不利于良性师生关系的构建。鉴于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建立师生讨论交流平台。在平台中,学生可以针对上课时未能及时掌握的知识向教师进行询问。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平台发放互联网试卷,以便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有效的复习与巩固,尽快深化所学知识。通过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1“数字化与编码”一课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字化学习方法,能够自主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了解数字编码的基本方式。对于初始接触数字化编码的学生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较为烦琐。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利用压缩软件对文件进行整合,对音频、视频的压缩方法仍存在一定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在平台中发布课件等互联网资源,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回顾。数据压缩是为了提高传输效率而采取的对数据重新编码组合的手段,且相对于无损压缩,有损压缩会损失一定的信息,压缩后的数据无法还原成压缩前的状态。此外,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为帮助学生夯实所学知识,教师也可鼓励大家线上自主操作。在平台中交流,总结压缩文件的过程以及影响压缩后的因素。

至此,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能够有效延伸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设计微课,强化学生学习成效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汇总了课内重点知识,指向性、针对性较强。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所学知识,且在课后没有良好的学习资源供其参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降低。对此情况,教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优势,汇总资源为学生制作微课,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与巩固,以此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强化自身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如此,微课也可用于课前预习中,以此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4]。

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选择性必修3“数据分析的工作与方法”一课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并且了解常见的数据分析软件。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利用互联网资源发布微课,微课中包含数据分析所用到的基本软件和工具:SPSS(SAS)、MATLAB、R 语言、Minitab、Tableau,让学生初步了解。在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看微课视频,并对数据分析六个步骤、收集数据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数据预处理的方法进行深入剖析,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进一步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

以上,通过微课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意识,使其认识到数据管理与分析对提高信息价值的重要性。

(五)作品展示,激发学生操作热情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目的是能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操作热情,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互联网中进行甄别筛选,为学生提供具体范例资源。引导学生仿照范本进行实践练习,当学生在完成练习任务后,教师在班级内进行评选。结合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综合选出部分优秀作品,上传到公众号或校园网站中,以便于其他学生进行阅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使其通过实践探究,逐步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互联网资源的引入也能帮助其借鉴他人作品精髓,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操作技能[5]。

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选择性必修4“使用决策树进行分类”一课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决策树的制作方法,并且能够自主设计决策树方案,对具体事件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养成科学思辨的能力。决策树又称判定树,是运用于分类的一种树状结构。其中的每个内部结点代表对某个属性的一次测试,每条边代表一个测试结果,叶结点代表某个类别或者类别的分布,最上面的结点是根结点。决策树的形式与思维导图模式相近。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优秀决策树设计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构建决策树,在完成任务后进行自主点评,再交由自己的同桌进行互评。随后,由教师进行整体评述,及时指出作品中的缺点及尚待改进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操作技能,教师可将优秀作品发布到互联网平台上,以便他人借鉴。借此,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提高其学习自信心。

(六)布置作业,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都忽略了课后作业的重要性,致使学生在课后未能进行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严重影响其学习成效。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整合互联网资源,在课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课件以及试卷,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完成试卷答题。学生能够逐步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夯实知识基础,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学习成效,落实培育信息素养的目标[6]。

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选择性必修2“互联网通信基础”一课教学为例,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可利用互联网资源呈现如下习题训练,借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1.什么是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问题2.电话网的等级结构中不同级别的节点之间通常会采用哪种连接方式?

问题3.回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4.假设一个T 接线采用写入式控制方式,若将输入的TS3、TS9、TS20 分别交换到TS15、TS2、TS30,分别写出写入控制存储器相应单元的内容。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后及时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后,可在互联网平台上传输给教师,教师在线上进行批阅。由此,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落实并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在实际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学科课堂,促进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