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甄别信息的方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9

☆宣震

(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江苏南京 210016)

《甄别信息的方法》教学设计

☆宣震

(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江苏南京 210016)

本节课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单元《有效获取信息》的第三节内容,对本节课《甄别信息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单元《有效获取信息》的第三节内容,主要内容是甄别信息的方法、信息道德。本节内容在第二单元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可以获取到大量的信息,但其中有真有伪,如果不能对信息真伪进行甄别,那“有效”两字又从何而谈呢?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烈,喜欢上网,但缺乏批判性思维,存在着盲从现象。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了解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掌握了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方法,熟悉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的使用,并能在网上找到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他们还不具备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甄别的能力,因此,教授学生如何甄别信息、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甄别的必要性,掌握甄别信息的方法,培养甄别信息的意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信息甄别的活动,使学生了解网络信息良莠并存的现状,进一步认识到甄别信息的重要性。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总结归纳出甄别信息的方法,并能够对信息进行甄别。

(2)通过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培养团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对获得的信息不盲从、不轻信,具有甄别意识。

(2)在甄别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

(3)能自觉遵守信息活动的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参与信息活动。

(4)德育渗透课堂,要判断信息的价值,需要依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4.行为与创新

(1)头脑风暴,由学生自己来总结出甄别信息的方法。

(2)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明白判断信息的价值,需要依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3)练习和评价创新,利用 Adobe Captivate 7制作练习与评价网站,在线进行课堂练习与评价。

四、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甄别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网上搜索的信息,判别信息的真伪,总结归纳信息甄别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问题情境设置,任务驱动,教师指导,自主探究。

七、课前准备

极域电子教室软件,活动文档,课堂练习与评价,互联网。

八、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情景引入( 4分钟)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信息获取的渠道,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展示图片(共13张):沟通、书籍、广播、电视、影视资料、电子读物、数字录音、数字视盘、DV、Internet(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看图,回顾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学生意识到,当今信息时代可以获取到的信息非常多。

教师: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请每个同学思考一下,这些信息都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吗?都是可以直接使用的吗?

学生思考如何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

教师:好,我们再来看另一组图片(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观察图片,感受视觉错觉。

教师:我们发现“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更何况互联网上的信息,范围广、更新速度快,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这样,我们获取的大量信息内容良莠混杂,真伪难辨。因此,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甄别。

学生理解信息甄别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以图片形式呈现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以及“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引出信息甄别的重要性。)

2.引出课题,明确概念( 6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甄别信息的方法。先来看一下“信息的甄别”的含义:(1)判断信息的真伪;(2)信息是否有价值。

学生明确信息甄别的含义。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信息甄别的含义,下面我们来结合身边的事例看看为什么要对信息进行甄别。列举事例,播放QQ诈骗视频。试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有了视频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相信对方,那么这个骗局是怎么进行的呢?

学生观看QQ诈骗视频。了解到甄别信息非常重要,认识到信息的甄别对于我们做决定非常关键,初步具有甄别信息的意识。

教师:以上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获得启示,不能相信别人,要和对方亲自确认,比如:打电话、询问亲友,等等。

(设计意图:从身边常见的QQ欺诈事例举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思考——在做决策过程中,需要我们多方搜集信息并多方考证,如果片面相信,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遭受损失。说明了甄别信息的重要性。)

3.实战演练,活动一:信息甄别( 8分钟)

教师:看完上面的视频后,我们自己也来实践一下,完成活动——“你能分辨出信息的真假吗?”(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活动要求是判断信息的真伪,并简单指出信息描述不当的地方。活动时间8分钟。活动结束后,由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熟练使用百度、谷歌等网络搜索引擎,对于给出的信息进行判断,完成活动一。

(设计意图:考查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网上信息的可信度、权威性,判断信息的真伪,初步体会信息甄别的方法。)

4.头脑风暴: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信息甄别的方法(10分钟)

教师:我们来思考一下,在活动一中,你使用了哪些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初步归纳甄别信息的方法:(1)根据个人经验、积累;(2)合理设置关键字,浏览多个网页相互比较,从发布时间,发布者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来观察网页的真实性;(3)听广播,看新闻;(4)信息的来源途径。

(设计意图:观察学生是否具备信息甄别的意识,引导学生初步归纳出甄别信息的方法。)

教师:进一步思考,如果每个人主观上都很认真地传递信息,那么还会有虚假信息的存在吗?展示《士兵传令》的笑话(如图4所示)——引出甄别信息的方法还包括向权威机构核实。

图4

学生观看《士兵传令》的故事并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需要向发布信息的人进行核实,引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失真,那么,需要适时向权威机构核实。)

教师:再次思考,在信息时代,我们一方面要甄别获取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传播信息。你觉得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引出遵守信息道德、学会甄别信息、抵制虚假信息。展示《公民道德建设和实施纲要》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学生思考。需要遵守道德规范。

5.信息甄别方法实践:活动二(10分钟)

教师:好,下面我们来进行活动二(如图5所示),活动二有四则材料,我们需要组内同学分工合作,每个同学完成两个材料的判断,每组都要完成对四则材料的判断。小组分工,同桌的两个同学是一个小组。活动时间10分钟。活动结束后,学生回答判断结果,教师评价。

图5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给的四则材料进行甄别。生生合作,共同完成对信息的判断。检验信息甄别的方法。

(设计意图:实践在活动一中总结的方法。针对材料一,学生对于微软软件Office系列的使用很熟悉,如果凭借以往的经验可能会造成错误的结论;针对材料二,强调学生对于权威,比如书本知识,基本完全相信,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需要培养挑战权威的勇气;针对材料三,强调信息为真,对每一位学生都有实际意义,在网络上也要注意遵守相关的法律道德规范;针对材料四,现阶段我国的出版物、杂志期刊可以核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查询数据库。)

6.归纳总结( 2分钟)

教师:下面我们来总结这节课的内容,我们今天讲解了甄别信息的方法,请同学们来小结一下甄别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思考并回答甄别信息的方法:(1)信息的发布时间,作者,发布原因;(2)根据个人经验、知识积累等;(3)根据信息来源途径;(4)多渠道地获取信息:比较、分析;(5)向权威机构核实;等等。

(设计意图:能够通过活动,掌握甄别信息的方法,能自觉养成甄别信息的意识,培养甄别信息的能力。)

教师:这节课,我们实践了如何运用网络环境甄别信息,判别信息的真伪,至于信息是否对自己具有价值,不能仅使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判断还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同学们,知识是自己慢慢积累起来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收集和整理自己身边有用的信息。

学生意识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意图:进行信息技术课上的德育教育。)

7.课堂练习,反馈评价( 5分钟)

教师:最后我们来完成课堂练习和评价,使用IE浏览器打开 http://192.168.3.9,完成10道单选题练习并提交反馈评价(如图6所示)。

图6 课堂练习与评价反馈网站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与评价。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甄别信息的方法,进行练习反馈与自评。)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安排较为合理,学生练习时间较多,基本上都完成了活动一和活动二,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好。课堂中活动一和活动二所使用的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很感兴趣且参与积极并关注热点新闻事件,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本节课渗透了德育教育,使学生懂得甄别信息的价值,不能仅仅按照简单的方法进行,需要依靠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还要具有博学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课堂练习和评价反馈,采用了Adobe Captivate 7制作的交互式学习网站,形式新颖,但时间紧。对于活动二中材料二的书本内容的判断,有的学生判断错误,可以在这环节进行展开讲解,进一步分析。

[1]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孙向军.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6)38-39.

[3]夏学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G434

A

1671-7503(2014)07-0047-04

郑方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