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赵一
(长春市晨光学校,吉林长春 130031)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赵一
(长春市晨光学校,吉林长春 130031)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领域中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新形式,日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为一体,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呢?以下是笔者在音乐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音乐家洗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育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有的认知功能,更为鲜明的是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笔者从事音乐教学多年来,感到音乐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特别是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参与音乐体验,让他们能够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享受音乐之美。
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以前音乐欣赏教学主要以单纯依靠听觉、教师讲述的方式进行,使得欣赏教学死板乏味,有些学生不喜欢上欣赏课。如今音乐欣赏课堂中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使得欣赏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音乐。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利用电影剪辑、电视录像、历史革命歌曲录像带(碟)等产生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使学生在正确理解音乐的同时,激发出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地感染和熏陶。如:在听交响诗《百年沧桑》的时候,笔者尝试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段香港、澳门与中华民族屈辱史的历史剧片段,收效很不错,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再如:《黄河大合唱》一课,运用多媒体电脑快捷的手法将一部作品完整地展现给学生,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强烈的音响刺激着学生们的感官,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无不为作品而振奋,无不为伟大的抗日战争而呐喊,沉浸在作品的特定意境中。通过这种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教学,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全面地感受作品,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中乐理知识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题。一提起乐理知识很多学生就说太难了,我觉得那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太抽象、枯燥。没有直观的认识以至于学生难于理解。比如:要让学生认识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可能要花费不少气力才能勉强说明白。如果我们利用计算机音乐系统软件进行教学,借助五线谱编辑窗,只要输入该种音符就能使电脑发出与之相应的声音。这样既能使学生生动地认识音符形状,又能听到它的发音长短,既直观又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辨证地理解各种音符的长短关系(如:同种音符在不同的拍号、不同速度音乐中的关系、不同种音符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教学手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题。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乐理知识教学得以更好地进行。
学唱歌一直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教学环节。将多媒体融入歌曲教学中可以方便直观地再现音乐瞬间,新颖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我们学习一首新歌可先将歌词谱输入电脑,在容易出错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涂上颜色,或在该处设置某种打击乐器以提醒注意)。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教学时有所侧重,便于抓住难点、突破难点。另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制作歌曲伴奏带,伴奏音乐的每个声部都能哑音、放音、独奏,可任意调节速度和移调,这使得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生们也会觉得新奇,更加调动了他们学习歌曲的积极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发挥他们的音乐才能,学生独立的音乐创作,是使其独立钻研及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方式。将学生的创作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旋律加减法”来创作全新的旋律,也就是在原有的音乐基础上,锻炼学生思考在什么地方加音符、在什么地方去音符,完成新的乐曲创作后将学生创编的旋律输入电脑,并在电脑中放出来。当学生听到自己写出的音符变成音乐时特别兴奋,即使不喜欢音乐的学生,此刻也兴致勃勃。借助这种方式开展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形象思维及创新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创作应给予一定的肯定,即便有创作不当之处作为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辞,要适当鼓励学生,让学生对音乐创作产生兴趣及满足感,以达到音乐创作教学的目的。
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更加广泛地应用,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只有根据教学规律及特点将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信息技术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1]向周俊.教学模式的本质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及其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国音乐,2006,(3).
[2]陈晓梅.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刍议[J].科技信息,2009,(14).
陈 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