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WiKi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发及利用

时间:2024-06-19

☆ 韩丽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学习的过程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教学的非预见性事件是基于学生的认知需要及学习情境而发生的,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有助于顺应、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附加的教学价值。作为Web2.0时代新兴的社会性软件,WiKi除了具有可写、互联、共享的基本特征外,它的最大特性是协同共创性。任何一个用户皆可浏览、创建、编辑、修改WiKi文本。它良好的交互性,知识呈现的便捷性、条理性以及协作参与的优越性,将为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基于WiKi的生成性资源”的内涵解析

(一)“基于WiKi的生成性资源”的特点

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行进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例如: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1]它不同于预成性资源,无法事先预设,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瞬间生成的即时性、偶发性资源,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并对这些偶然事件作出灵活的即兴应对及妥善处理,机智地调整预先计划的教学行为和思路,以推动教学前进。基于WiKi的生成性资源指定了资源生成的境域,即在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又营造网络学习环境的WiKi中涌现,在教师借助WiKi技术及功能呈现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中生成。

基于WiKi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与一般生成性教学资源比较,除了具有一般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非预期性、再生性、内源性、现时性特点外,[2]还拥有自身独特的、显著的特性。

1.内隐性

基于WiKi的教学,有别于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师生处于时空分离状态,教学活动在WiKi中发生及完成,教师无法直观观察到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从而判断其学习状态、知识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中所生成的资源具有内隐性,它隐含在学生的语言文字和动作轨迹中,学生平台上的留言、发问、创建的词条、上传的资源、浏览的轨迹等皆为教学中生成的资源,需要教师智慧地发现、分析、筛选、利用其中推动教学正向发展,它是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

2.非实时性

传统教学中,规定在一定的课时内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没有对教学过程实时记录。而偶然事件发生后没有及时地发现及处理,容易被遗忘,即便再利用,教育价值亦大打折扣。基于WiKi的辅助教学则不同,它详尽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和言语信息,操作路径皆可调用查看,从而使非实时利用生成性资源成为可能。WiKi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开发的生成性资源可以永久地保存在平台上,重复利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平等性

在信息对称环境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是“我”与“你”主体间的相互承认、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对话和交流。[3]在WiKi中,师生具有同样的权限,每个人即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传播者,用户的角色是多重的,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点对面的单向垄断传播方式,形成了自主的、多元化的、去中心性的双向交互传播模式。在平等、民主、对话、宽容、理解、轻松、尊重和友善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和成就感生成,能够自如地表达真实情感,愿意与他人分享信息、观点、知识,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二)利用WiKi开发“生成性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1.WiKi理念——生成性资源滋生的源头

WiKi秉持着开放、协同创作、共享的理念,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由、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在WiKi平台上,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责任和权利,学习者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意地创建、修改、删除页面,维护和完善词条,或对某个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完成主题文档、文章或书籍的创作和拓展,蕴涵了生成性思维。生成性思维主要是指那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生成而不是在其发展过程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4]利用WiKi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观点表达,与社群其他同伴间的对话,为非预见性教学资源的生成过程。基于生成性思维模式,教师应该关注学习过程表现甚过学习成果,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差异性,关注学习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创造。

2.WiKi技术——教学资源生成的保障

WiKi为开源应用程序,可以免费下载安装,在帮助信息指导下,容易构建个性化的平台。鉴于WiKi具有开放、使用方便、操作便捷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多技术人员采用WiKi搭建网络平台。具备一定技术的专业人员,根据平台的定位和实际的需求,可以修改代码,实现某些功能的删除和添加。WiKi使用简化的语法,使用者不需要熟悉HTML,能轻松地创建页面,发布信息,并对其进行编辑和修改,实现了资源建设与维护的简单易用,是资源生成的保障。通过文本数据库或关系型数据库,WiKi系统实现了版本控制,原封不动地记录页面修订历史,使用者可以浏览、比较各个版本的页面,恢复内容最科学、编辑最具条理性、表征方式最容易被接受理解的页面。页面清晰地保存着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学习成效。

3.WiKi环境——生成性资源滋长的土壤

作为网络时代一种全新的网络协作、问题解决、知识共享与创新服务平台,集体活动开展的公共场所,社会性软件WiKi极好地符合生成性资源萌发的要求,为其滋长孕育了肥沃的土壤。WiKi解决问题采取奖励机制,学习成果的价值主要以分值来体现。获得访问量越多,正面激励留言越多,外界的称赞越多,分值就越高。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外在的主观范式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意向,即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及预测他人的行为是影响个体行为表现的一个因素。学生基于WiKi创建个人主页,并以开放、公开的形式呈现。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好的评价,学生会投入相对多的精力,有效地减少了靠简单地复制和粘贴信息来应付任务的情况的发生。WiKi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共同体,强调主创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利用WiKi开发不同类型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一)利用WiKi讨论区开发错误型生成性教学资源

在WiKi讨论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难点发起话题,供学生就此展开激烈的、深入的探讨,学生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发帖,邀请同伴参与讨论。

回帖的内容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简单地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也可以长篇大论阐述自己的看法,展开激烈的辩论。讨论是一个比较自由的环节,讨论区是学生交流真实想法的平台。在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已有经验的不同,对某些话题所发表的意见存在错误的见解在所难免。学生的错误认识是教学的常态,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必经之路,是正确的先导,它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允许错误的发生,具有赏识错误的心态,把错误视为学生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发现错误中隐藏的教育价值,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讨、辨析错误的原因和真理所在,同时,避免和阻止其他学生对错误观点进行嘲讽和指责,引导讨论朝积极健康的方向进行,形成宽容错误、协同纠正、和谐的探讨氛围,使错误成为有效的、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二)利用WiKi答疑区开发问题型生成性教学资源

问题型资源也可以称之为思维发散型资源,即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疑惑,既可以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反思后的质疑,也可以是在现有基础上提出的扩展性问题。[5]还包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非预设性问题。传统的教学中,每堂课有固定的教学任务,课堂上供学生提问题、解答问题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不利于学生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WiKi平台上,专门开发一个答疑区域,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随时提出,不受时间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是“专家”,提供解决方案。WiKi答疑区,搭建了一个鼓励发散性思维的平台,营造了自由轻松的环境,学生可以去除顾虑,就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大胆表述以寻求帮助。

教师要鼓励学生设疑,对敢于发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赋予学生解答问题的权力。而教师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最好是非良构问题,让学生从多视角、多途径去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对于生成的问题型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识别,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三)利用协作共创开发差异型生成性教学资源

作为新兴的社会性软件,WiKi蕴含着同创共享的理念,其最大的特点是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WiKi的功能能够调动众多个体的力量构建专题网站,用户围绕某个词条或主题收集信息,整理和完善资料,上传资源,其他用户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补充、扩展或者探讨。用户更新页面时,可以在描述栏中注明更新内容的依据,实现资源的共建和共享。WiKi保存着不同版本的信息,随时可以调用、对比和更换页面。WiKi为差异型教学资源生成提供了平等和谐的环境,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风格,以不同的方式组建知识,表征知识。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表述方式存在差异,教师可以查看WiKi中保存的记录,分析学生异同,挖掘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现有水平,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多元的教学成果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之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知识的选择和创新。

三、基于WiKi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利用的建议

(一)肯定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价值

基于WiKi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产生于学生资料整理发布、协作共创词条、主题讨论、问题提出及反思的过程中,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产物。它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协作会话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教学的指导者、管理者,教师应充分肯定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发、识别、辨析生成性资源,让它成为教学活动新的脚手架,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借助教师为其搭建的适合自己的脚手架不断攀登。

(二)精心设计灵活的动态教案

传统教学观将教学过程视为单向信息传播的过程,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以固定、预设的计划来规定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每个知识点,预设每个环节所分配的时间,甚至精心设计每一句话。而教学是复杂、动态的活动,教学要素具有自主性,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内随机性的,故生成性教学不能对教学做单一、刚性的计划,要变固定式教案为多假设式方案,精心设计灵活的动态教案。基于WiKi的教学中,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众多,教学过程的监控难度加大,所以,教师课前要预先考虑、预想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初步提出解决方案,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对教学过程进行宏观策划。

(三)增强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学过程中,有些偶发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不可预测,这些事件有的体现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富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如何处理这些具体的教学事件,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智慧,能及时地捕捉有价值的动态资源并进行重组,立即调整教学行为,采取教学行动。教育机智的培养依赖于教学经验及教学反思,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要留意突发事件,寻找、开发生成性资源,并尝试处理、利用。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另外,WiKi教学中,教师要查看学生的学习轨迹,判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集中情况及学习兴趣所在,并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有效发展。

(四)开展协商式的教学评价

协商式教学评价是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保障,既包含学生评价,也涵盖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评价要在学期开始由教师与学生协商制定评价的标准,内容包括规定学生创建词条的数目,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要求,讨论发帖的数量及质量,登陆WiKi平台的频率等。督促学生创造生成性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针对教师的评价可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成果两方面进行,不能只凭固定的目标体系,要将评价融入教学细节,深入课堂教学当中,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教学理念,理解其在课堂上的表现。协商式教学评价旨在创造民主的评价氛围,让教师和学生能无顾虑地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相长。

[3]罗刚,佘雅斌.“我和你”师生关系及其建构-信息对称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8):57-58.

[4]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8):48-49.

[5]邹建梅,滕欣欣.远程教育中生成性资源应用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7):24-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