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戴培清
(杭州市景华中学,浙江杭州 310020)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是塑造学生个性的前提,是中学生终身学习、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作品创作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受到教师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创作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遏制。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提高课堂效能。
“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讲授、学生操练”,这个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但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有效吗?这个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安排什么内容,学生学习什么内容,学生很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被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所影响,缺乏创新意识,也采取了这种教育的方式,其结果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已经掌握,而且考试也会考很高的分数,但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工具软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教师稍微不留神,就会被工具软件所俘虏。
案例:在教授浙教版八年级(上)第七课《e鸽传书》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学习电子邮件的另外一种收发方式——利用客户端软件的方式,学习内容包括Foxmail软件的安装、操作等,学生学习完了,这个课程就结束了,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软件,利用此软件能解决什么问题却是摸不着头脑。
工具软件本该是学习的垫脚石,但是有时候用得不好,反成了绊脚石。如果教师把工具软件当成了教学的对象,教学目标就会过于片面和狭窄,造成信息技术课与学生脱节、与生活脱节、与时代脱节等后果,也会使信息技术课索然无味。
在上课的时候,个别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完成了教师安排的任务后剩余时间比较多,总是在问老师:“老师我任务完成了,我现在做什么事情呢?”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很多教师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制定的教学计划没有弹性,没有灵活安排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很多的教学任务,学生忙于完成任务而没有多余的思考和创新的时间;有的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又过于简单,导致一部分学生完成任务以后无所事事,浪费了学习时间。虽然这两种情况下学生会习得一些操作技能,但没有让学生有创作机会,没有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计出学生作品的创作环节,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创作空间,从而不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以上原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就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改变教育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敢想是敢做的起点,想象是创作的必要条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创作离不开想象,以想象力为基础,学生的创作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就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作性思维活动。当然,想象也要联系生活实际,否则就是空想,就是“胡思乱想”。
1.通过作品欣赏,激发学生想象
怎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在教授浙江版第八课《自选图形的应用》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作品想象力,在进行作品自由创作之前,列出了上节课学生们自由创作的优秀作品,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评价。
笔者结合作品分析,建立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意象,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想象
教学中的设疑是很重要的一环,这是在课堂上有意营造、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气氛,挖掘课堂中内涵丰富的部分,为学生设置可以发挥想象的情景,并通过“设问”,让学生凭借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笔者参加了江干区的教研活动,在《开心一刻》这节课中,其中有一个教学片断。
案例: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幻灯片中提供了一个圆形,一个长方形,一个自选图形,让学生猜想这三个图形能变成什么图形。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有的说圆饼,有的说月亮……在经过教师的加工组合后,只见最后三个图形组成了一个Iphone手机的样式,很多学生发出“哇……”的声音。左图是教师提供的自选图形,右图是教师加工后呈现的Iphone手机。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得教学环节非常的流畅,自然也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由三个图形产生联想,发挥想象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能力。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师上课的过程就是播种的过程,种下不同的种子,就会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结出不一样的果实。教师在课堂中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打开学生的思维,从而为创作服务。
1.精心备课,启发创造思维
教师必须要进行精心的备课,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应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1)将学生生活与教材相联系
在备课初,特别是备教学内容时,笔者总是在思考课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否有关系,哪些方面有关系,能否利用生活素材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是笔者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案例。
案例:在一次公开课中,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第十三课《开心一刻》时,该课主要是使用自选图形来创作生活中的作品,教师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举出一系列的实物(见下图)如百事可乐瓶子、树枝以及一些标志物,让学生去猜一猜可以用什么自选图形来完成。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可以由自选图形构成的实物,让学生猜一猜可以用什么自选图形来完成,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提供必要的帮助文档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包含了对软件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安排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让学生学习软件,再利用软件来创作作品。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文档,或者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学一些知识与技能,学生边学边用,学为所用,充分体会用软件来解决问题的乐趣。
(3)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
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任务主题要健康积极向上,最好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笔者在备课过程中,为了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创作主题,常常走进学生的教室去看看,和学生聊聊天,这样可以发现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关注什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近他们、懂得他们、感染他们,选择好创作的主题。
2.钻研技术,渗透创作思想
学习的过程,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有时候,创作一项作品往往需要多种工具软件的支持才能完成,因此,教师要钻研技术,对相关软件有深刻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才能运用自如,为学生的学习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对于比较难学习的软件,教师可以同时呈现同类型的软件工具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促进迁移性学习。例如:视频处理软件有Widows Movie Maker、会声会影、Adobe Premiere等,这些软件从简单到复杂,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不应只是软件的使用方法,而是渗透创作思想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每种软件在创作中的优点及缺陷,从而把创作思想渗透进教学,为学生的后期创作指引道路。
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是有思想、有创作力的人。一节课,他们学习到了什么技术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没有喜欢学习,学会学习,是否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创作思想,在不影响主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创作。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特点,只有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创作的快乐。
在学生的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作品内涵,并对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同时,教师的评价与适当的鼓励也有利于学生创作热情的提高。当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时,学生非常有成就感,都有想表达愿望的机会,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创作思路、想法并进行自评,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主动发现作品的优点与纰漏。教师对其作品进行点评,好的作品提出表扬,不好的作品给予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有利于下一步的创作。
生活永远是最丰富的,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不容忽视,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把握课堂,从点滴做起,为学生而教,为创作而教,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有很强的作品创作能力,把时间留给心灵,把智慧留给创造。
[1]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温兰君.对新课程教学行为的再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6).
[5]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