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4-06-19

☆ 徐卫东 王 清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以及社会的飞速发展都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教育研究者们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从实践情况来看,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现状却并不容乐观,整合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是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只有在理解整合的目的的条件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浅层次目标

有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的简化为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改变学科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1]这种形式的整合仅仅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浅层次的目的,这种整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思想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正所谓,“行为上者为之道,行为下者为之器”,这种整合的目的是初级的、低层次的,是以技术的使用为目的的。在课程整合的初期,可以以此为指导思想扩大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次目标

深层次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的教学中,使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合理结合,为学习者营造一个适于学习的信息环境。这时的信息技术并不是具化成一种或者一类工具,而是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指导思想,这样的整合不是固化的、体制化的,而是灵活的、个性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有达到这样的层次才能称得上是达到了整合的深层次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我国已经推广实施了多年,部分地区的硬件设备也已经具备了实施的条件,但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却仍不能让人满意,在实际的整合中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些误区。

(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认识误区

如前所述,部分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是目前整合效果不能让人满意的主要原因。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了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利用新设备来传输知识”,将教学现代化认同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2]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这并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精髓所在。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想,不仅仅指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真正的整合是学习者、教师、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是三者之间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相加。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误区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的不深刻、不合理,就会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整合的形式与过程难以达到整合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点误区。

1.忽视了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目前,仍然有部分校长以及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加强硬件的建设,而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于是就造成了学校硬件建设如火如荼,教师和学生却很难从中获益的尴尬局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硬件的建设固然重要,但硬件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师生的使用,学校只注重硬件的建设,忽略师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会导致设备闲置的问题。师生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应用这些设备时会产生困难,从而对学科整合产生失望情绪和技术无用论的悲观论调。

2.设备和整合的形式意义大于实践意义

目前,还有部分学校硬件建设以及课程的整合多是形式意义大于实践意义,硬件的建设成为了形象工程,课程的整合成为公开课的牺牲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往往只是发生在公开课上,学校硬件设施的应用往往只是在迎接领导检查时才对学生开放,这些现象都有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初衷,设备以及课程整合并没有普及到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3.过分地推崇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教育界中有着这样的一种现象,即当出现一种可用于教学的新技术时,教育界往往只看到该技术正面的效应,却忽视了在教育中应用的负面效应,从而一窝蜂地在教学中推崇、使用该技术,一段时间后或者更新的技术出现后,这部分人又会盲目地推崇和使用这种更新技术,并对之前热衷使用的技术加以批判。这样的做法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教师无法把精力放在教学上,而是整天追逐新兴的技术。此外,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中使用的技术越复杂,教学质量越高,因此,他们把精力都放在课件的制作上,把课件制作得很华美、很复杂,这就引发了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演变成了鼠标点击者,学生沦为看客的现象。而且有些技术的使用往往是没有必要的,某些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媒体,例如:通过实物展现可以轻松实现的一些过程,由于过分推崇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部分教师却非要花大力气通过复杂的技术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4.主导主体地位的两极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存在着主导主体地位模糊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着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教师主导作用过大,仍然是教师控制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体现;另一种是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大,学生上课自由散漫,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师生主导主体的地位作合理的定位,何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何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导、主体作用限制在多大的程度上都是需要认真分析的。

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过多年的发展实施暴露出许多问题,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对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反思,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对课程整合本质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开展很多年,目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需要进一步的深化,不能仍然以整合的初级目标作为课堂教学中整合的标准。整合的初级标准适用于整合开展之初,人们对整合的认识不够,需要以初级的整合目标为指导,加强课程整合的力度和范围。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过多年的发展,整合的目标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要以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作为整合的目标,抛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就是课程整合的错误思想。教育界的领导者以及学校的教师要充分地领会整合的初衷,深化对整合的认识,为课程整合的实现做足思想上的保证。

(二)提高对教师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课程整合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也需要教师的操作才能在课堂中发挥,学校的硬件建设固然重要,但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也不容忽视,只有教师具备了课程整合要求的信息素养,教学设备的教学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整合的兴趣才能提高,才能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因此,学校需要提高对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力度,确保教师真正掌握课程整合所需的软实力,为课程整合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三)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进课堂

硬件的建设和教师的培训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需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精神,不能仅仅把这句话当成一种口号。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中一定要深化改革的力度,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真正地走进课堂,为学生做出切实的贡献,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学校形象工程的牺牲品,学校的设备以及课程的整合都要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学校要以一种开放的、服务的态度对待学生,真正地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这一精神。

(四)技术的应用要满足课堂的需要

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根本目的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而不是满足教师的展现技术实力的心理,因此,在课程整合中,技术的应用要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准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在教学中要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对待技术,不能够盲目地跟随新技术,对于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需要充分地认识其优缺点,不能是为了应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最终的追求,根据各种技术媒体的特点合理地组合使用技术,而不是盲目地使用新技术,例如,通过计算机与黑板的结合,让媒体为教育效果的提高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五)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

师生所熟悉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基本功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这一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安排教学过程,在需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知识点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地分组或者组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知识点,教师就要担负起主导学习的责任,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实际操作的地方,就需要让学习者来主导自己的学习。因此,教学过程中主导主体作用的发挥,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的。

四、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推广实施了很多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一环,对于教育改革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认清课程整合中的认识误区,克服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课程整合的观念能够真正地深入人心,使师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整合带来的效益。

[1]汤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