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2024-06-19

☆ 张 晓 马秀峰

(1.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2.曲阜师范大学印刷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小学美术是作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认识和辨别事物的最基本的课程,也是能够使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因子,它旨在培养小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而,做好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小学美术的教学研究,本文主要依据小学美术课程的特征,审思小学美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建构主义的设计理念出发提出小学美术教学过程设计问题。

一、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念以及对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审思

(一)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它起源于西方国家,是20世纪末教育领域中影响力最大的一股思想浪潮,对各国的教学理论发展和实践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我国的新课改中,建构主义思想也被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支柱思想被各级教育工作者争相借用。其基本思想是: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这一活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帮助,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的意义建构过程,简单概括为有意义学习,何为有意义学习呢?有意义学习有五个属性:主动的、有意图的、建构的、合作的、真实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为了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建构,主动地学习新内容,也就是说,学习和教学活动应该遵循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的、合作的、真实的这五个元素,才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这五个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建构主义作为风靡全球的教学理论,有以下六个教学设计原则:(1)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撑学习;(6)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二)对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审思

美术教育家艾斯纳认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既具有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观念以发展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协调儿童发展的工具价值,也具有培养学生感受性或感觉力,发展审美感觉,培养与人亲善关系品质的本质价值。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美术更是无处不在,它无时无刻不在让我们从美术的角度发现美、创造美。在信息文化日益更新的新时代,更是需要人们拥有爱和发现美的能力来加以平衡。时代在呼唤拥有爱和发现美的能力的人才,而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不管在内容展现还是在目标的实现上都符合信息时代对小学生美育的要求,其展现了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的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习对象的主动参与,提出通过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感知和思维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出台以来,一线的美术教师尝试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改变教学,力图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愉快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获取知识,传承文化。但是据调查研究,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在美术课程教学上还不足以完全顾及到美术课程本质的目标,具体问题总结如下:

1.课程内容复杂化,教学媒体缺乏

在小学的美术课程里,大多数是关于绘画的、欣赏的,也有一些手工的课例,随着信息文化的发展,一些现代潮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逐渐在小学美术课本上表现出来。在科技创新如此快速的信息时代,我们的美术课程也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比如:计算机美术,但是有相当多的学校,比如,一些农村中小学很难达到计算机美术类型的授课条件。

2.学习主体能动性意识单薄

现如今在小学美术课堂讲授上,大部分美术教师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一味传授,即使教学情境的设计也很少顾及学生的主观感受,只是呈现自己所感所想,这样在教学时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很难发挥出来,而有效地学习也很难发生。

3.教学模式单一

建构主义教学论盛行的年代,不缺乏种类繁多的教学模式,而如今大多数的美术课堂上还是没有脱离教师讲、学生练的固定模式,一些新的、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维模式并没有被真正地利用到美术课堂上,相应地,学生被动地接受总不如愉快地获取知识能够更完善地实现小学美术课程的总目标。

4.时间安排不科学

小学生在一周只有两节分散的美术课,对于小学生而言,不管是在获取知识方面还是完成课堂活动方面,短暂的四十分钟时间确实有些少。很大程度上,美术是“副科”这一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于这一学科的理解诸多偏颇,所以,学校教务处在美术学科时间上的安排不够科学,这样都会使得教师和学生无法更深入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知识与技能分别做了详细的描述。以下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现阶段,以技法教学的方式已经渐渐远离我们的课堂,在美术界已逐渐形成以美术语言组成的知识体系,所谓的美术语言既包括了传统的色彩、透视等方面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又包含了形式美的理论知识。而所谓美术基本技能,即中小学生在美术创作或鉴赏、评论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练习所形成的一种技术或能力。《美术课程标准》中之所以把四个学习领域划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其目的是通过美术创作、设计、欣赏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来培养学生表现、应用、评述和探索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单纯的美术技法学习,把美术学习作为形成能力储备的过程,惟有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才将成为可能,惟有这样,我国的素质教育才能落实到实处。

由此可见,美术技能既包括“技”,即长期以来我们所理解的美术技术层面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应包括“能”,即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针对这些基本技能的实现,笔者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初步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

(一)对学习对象和教材的分析是教师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任务

学习对象分析和教材分析是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这个环节或许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不出来,但是却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可以这么说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离不开先前设计者对教学对象和教材的分析。(1)小学美术课程的学习对象是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由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经出现可逆性并且逐步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守恒定律,获得了较为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同时,他们的认知能力更趋向于表现在直观形象的事物上。当然在每一节课的设计上,则还应考虑学习者知识上位与下位的概念,同时也要兼顾学生水平上的差异。(2)小学时期的美术是学生初步迈入艺术殿堂的基石,这时期的课堂知识更注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贴近生活,更具体直观地体现教材所包含的理论。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开始意义建构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美术课程不管是在文化知识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有其独有的魅力。而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透视美术教学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靠教师对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情况的了解,更是考验教师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实践积累和创新。比如:《艳丽的大公鸡》这一课教学(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第八册第14课),首先将学生引入任务情境:森林里要举行选美比赛,每一只小动物都在认真地装扮自己,大公鸡也在苦恼,到底要怎样出场才能震撼评委们呢?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帮大公鸡设计件衣服,让它看起来漂亮又艳丽呢?我们应该用哪些色彩搭配才合适呢?请大家帮助大公鸡制作一张宣传画。这时候学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色彩是艳丽的,在头脑中设计衣服的过程中考虑已经学过的三原色、三间色、三补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使学生联想原有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构架去顺应和同化学生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使学生主观能动地进入美术课堂,尽情徜徉于美术的奇妙世界,主观能动地开始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模拟创造——认知学徒式的教学策略

认知学徒制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非常常见的教学模式,它突出真实情境的创设与迁移和主动的意义建构,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重视学习者内部动机的驱动,关注学习者反思学习的创造过程。认知学徒制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是比较常见的,美术学科的学习主要考验学生对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注重学生的模拟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比较适合运用认知学徒制的。

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强调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注重专家在现场作示范与指导。在具体教学中,认知学徒式教学策略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模拟创造——认知学徒式

第一,要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小学四年级美术第四课《背景与主体》中,教师可以布置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背景与主体的主次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各自家的房间为背景画出一家人吃饭的场景”的学习任务。

第二,教师运用经验与反复的实践来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概念轮廓,本着由整体到局部的思想向学生展示整体的概念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先画出自家就餐的情景,边画边讲,将本课涉及到的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地讲清楚,主体是什么,背景跟主体的关系,背景该怎样画等等。

第三,接下来学生自己练习,通过观察,与同伴的交流,完成真实情境下的任务,这时候教师可以在旁边提供线索,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比如:在学生练习“一家人吃饭时的场景时”,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的作品提建议,辅助学生对复杂的背景进行处理,或者补充一些学生忽略掉的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或者对学生的作品随时进行评论,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当然脚手架及时地撤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和增强。

第四,评价与反思对于教学活动的收尾非常重要。这里主要说学生的反思,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学生通过教师或同学的评价,通过自己完成任务与教师完成任务时的过程与结果的对比,反思并补充自己的知识认知框架。

最后,教师的指导与反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他能亲自感受学生的进度,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习情况,从而不断地改善教学。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先进,小学美术课堂内容的表现形式亦趋于多样化,先进的教学媒体给了教师更好地向学生展示美术特色的机会。然而并不是越先进的设备,教学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多下功夫,挑选合适的教学媒体来构建学习环境,提供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实现教学最优化。

(1)对于美术欣赏课,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带领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2)在上手工表现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手工制作的步骤,随后展示各种卡通人物或其他造型,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这样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起学生动手的强烈欲望。

(3)在上一些观察课时,精彩的视频固然是直观形象的,但是在有条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接触自然,感受大自然神秘的气息,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美的事物,也不失为一个帮助学生创造灵感的好方法。

(4)对于设计应用的美术课来说,其重点在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并不刻意要求学生的基本功,如线条的粗细、流畅等,这样教师可以运用交互性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

(五)学习成果的评价

完整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策略的组织,还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及时地、过程性地、真实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

(1)及时评价——课上问答。美术课堂丰富多彩,它往往是小学生最渴望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别有用心”的课堂提问,既可及时了解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情况,又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是一味用“不错”、“很好”、“很棒”这样的字眼来概括,而是辅以不同层次的肯定,这样既能使学生得到激励,还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在哪个水平层次上。

(2)真实性评价——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其所阐述的观点也就不同。根据异质分组的原理组织学习小组,先进行小组内成员间互评,然后再小组间互评,最后学生自评,学生自评可以建立一个评定包,包括学生的草稿完成作品、不断进步的作品和自我反思报告,这些都可以使学生能在一段时间后检查自己的成长历程,从而更好地诊断、激励自己。

(3)作业评定。课后作业是教师考察学生是否掌握课堂目标、重难点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该只是打分,分等级的评价,而是鼓励使用评语,在下节课上突出奖励作业好的学生,并制成精彩作品集供学生传阅、学习。

总体说来,教学评价即是为了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主体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发展主体意识。恰当的学习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美术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增强学习团队间的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创建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三、小结

小学美术课程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子之一,不管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努力地探究钻研。首先,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小学美术课程;其次,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则需要一线教师与理论研究者积极主动地配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进行教学管理与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小学美术学科的作用。

[1]杨开城.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启示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1999,(2):76-80.

[2]严威.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示范方法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陈琦,陈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1):61-68.

[4]刘冰.小学美术综合与探索领域的教学模式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5]王宝东.新课标下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J].科教文汇,2007,(6):131.

[6]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杜荣辉.关于美术学科教学法教学改革初探[J].艺术百家,2004,(3):125-126.

[8]梅玉洁.小学民间美术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