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韩 俭,景 涛,郭 璐,辛 奇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中的立德树人教育,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2]。为了做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兰州大学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的部署和要求,聚焦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要求做到门门有思政,堂堂有声音,广大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开展了许多思政教育探索[3]。本项目依据医学微生物学学科的特点及课程思政的需求,全面分析了课程内容,对可能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知识点进行了认真梳理、总结和探索。
医学微生物学在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无数的科学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诞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例,通过梳理这些思政教育元素,可以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教育,包括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大国精神;树立为探索科学知识不畏艰险、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献身科学的精神;加强社会责任感;进行医德教育;提升生物安全防范意识等。
中华儿女在微生物学的发展领域,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分布于微生物学发展的经验、实验和现代三个时期。授课人员在课堂讲解时,引入典型的事例,如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就有仪狄作酒的记载;中国人发明的“人痘术”预防天花,开创了人类采用接种技术预防传染病的先河,比Jenner发明的牛痘预防天花早数百年历史,被誉为人类免疫学历史的里程碑;《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病人的衣物蒸过后再穿预防传染病的流行,这是有关消毒最早的记载;我国著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汤飞凡(1897-1958)先生采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在全世界首次分离成功了沙眼衣原体等[4]。这些事例的介绍既展示了微生物学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内容,也诠释了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传染病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防范疫情尤其是烈性传染病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非常关注和积极参与全球传染病疫情的防控。以埃博拉病毒防治为例,2014年春季开始,在西非地区的部分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暴发了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造成了当地大量人员的感染,数以万计的生命惨遭吞噬,形势极为严峻。在此危难时刻,我国政府和人民发扬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提供了大量救援物资,并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卫生援外行动,派出数批医疗队亲临一线,为抗击当地埃博拉的流行做出了巨大贡献,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和担当精神[5]。
科学发现需要每一个工作人员踏实、细致和刻苦钻研的作风,同时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甚至需要忘我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正是以这种精神和情怀取得了一系列非凡的成就,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杰出贡献。
(1)以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激励学生
医学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汤飞凡先生为了证实他分离到的衣原体为沙眼的病原体,将其接种到自己的左眼里,以右眼作对照,经过40余天的坚持,在形成了沙眼典型的病变特征后才开始进行治疗[6]。1981年,澳大利亚科学家Marshall与Warren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后,为了探索该菌的致病性,Marshall将幽门螺杆菌的菌液吞服下去,引发了急性胃炎,证明了该菌就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子[7],从此,给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带来了一场革命,他们共同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9年,美国青年科学家Howard Taylor Ricketts在研究斑点热时,不幸被当时还未知的病原体感染,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6年,巴西学者Lima发现该类病原体后,就以已逝的Ricketts的名字命名了这种微生物,即立克次体(rickettsia)[4]。
通过对这些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勇于奉献的科研作风和巨大的牺牲精神,感知今天所学习知识的来之不易,一定要继承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立志为人民大众谋福利,把自己今后的本职工作与人类的福祉紧密联系起来,珍惜时光,奋发向上。
(2)以科学家敏锐的洞察力引导和教育学生
“人痘术”预防天花归功于古代中国医生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发现,患过天花病幸免遇难的人终生不得天花,由此发明了“人痘术”预防天花的技术。青霉素的发现归功于英国科学家Fleming,1928年9月,在面对被青霉菌污染的平板时,他发现青霉菌的菌落周围形成没有葡萄球菌生长的透明环,经过仔细的分析认为,此现象的出现可能与青霉菌产生了某种物质,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有关,并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提取获得了青霉素[8]。通过上述事例的介绍,教育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养成仔细认真观察各种现象、发现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洞察力。
(3)以科学家的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鼓励学生
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是许多科学家取得非凡成就的关键要素。从历史上至今,结核病都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两位法国科学家Calmette和Guerin从得知玉米种子种植多代后出现退化的现象入手,将毒力强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接种到含有甘油、马铃薯等的培养基上,坚持不懈,历时13年,传代230余代,终于获得了毒力显著减弱而仍保留免疫原性的减毒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被命名为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BCG的发明和广泛接种意义重大,有效的降低了结核病尤其是儿童结核病的发生[9]。为发现治疗传染病的有效药物,德国科学家艾利希及其助手合成了数千种砷苯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一一筛选,花了多年的时间,在筛选到编号第606种化合物时,获得了具有抗梅毒螺旋体活性的砷凡纳明[10]。以BCG和砷凡纳明的发明过程鼓励大学生为了实现理想,取得科学领域的突破,必须要有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决心,才能克服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建设山川秀美的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生活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的扩张、捕食等影响到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生存,原本感染野生动物的病原可经过一定的环节感染人类。许多新现(emerging)病原体如SARS冠状病毒、MERS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人粒细胞减少综合征病毒等都有可能是通过接触野生动物或通过节肢动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病原。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灾害的发生增多,而灾后病原体(如钩端螺旋体、日本血吸虫、志贺菌、沙门菌等)引起的感染和流行是次生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2],灾后防疫是灾后救援和重建的重要内容。因此,讲解相关病原时,提醒和教育学生,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需要爱护动物,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地球。
与病原微生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多,如超级细菌、HIV感染等,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相关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在讲解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机制中要指出,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不合理滥用,筛选出了许多耐药菌、多重耐药菌甚至超级细菌,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峻挑战,提醒各位未来的医务人员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否则,人类将会陷入“无药”可治疗“超级细菌”感染的困境。在讲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传播途径时,分析HIV的传播风险,尤其是针对近年来大学生人群中HIV感染疫情有升高趋势的现象,告知学生要洁身自好,自觉做好预防艾滋病,保护自身健康,同时鼓励他们进一步向周围的亲朋好友以及全社会做好HIV传播途径和预防的宣传工作。
(1)结合标本和患病图片开展教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经常会选用一些病原体感染后的患者或标本的图片,许多图片的感官性状较差,引起部分学生产生不适或不愉快的生理反应。面对这样的场景,要及时开展思政教育,教育学生要牢记《医学生誓言》,明白不怕脏、不怕累、甘于奉献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最基本素质。
(2)结合医院感染进行责任教育
在讲授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和危害时,结合输血后传播丙肝病毒、HIV以及医院感染造成新生儿的死亡等案例,教育医学生医源性感染既加重了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和社会的负担。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在医疗工作中责任重大,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有可能是生命攸关的大事,牵扯到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稍有疏忽则可能酿成大错;充分认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在医学生涯中的重要性。
(3)伦理和道德教育
尊重医学伦理和道德,坚持患者至上,生命至上,尊重病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原则是医学伦理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如讲授HIV的传播途径时,强调日常生活接触、节肢动物叮咬不传播HIV[4],提醒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艾滋病病人,尊重病人,保护病人的隐私。
实验动物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因此,提醒学生在使用动物时一定要爱护动物、尊重动物的伦理。
(4)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传播防病知识,锻炼吃苦耐劳精神
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基层,接触社会,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特点,调查当地各类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并宣传防病知识,为基层群众的健康提供服务;同时,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提高对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防范意识教育
实验室教学和研究是医学生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验室生物安全关乎到师生的健康,但往往不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教学中应用典型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13](如动物实验室的布鲁菌安全事故、发生在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省和大陆的三起SARS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德国的马尔堡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等),告诫学生无论是在在校学习阶段还是在今后漫长的工作生涯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关系到家庭幸福和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侥幸、麻痹和疏忽、管理不善等是实验室安全的巨大隐患,必需加以杜绝;要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规定,严谨操作,防范生物安全及其他安全事故的发生。
(2)生物恐怖防范意识教育
生物恐怖是犯罪分子通过人为制造和播散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造成普通人群的伤亡,并引起社会恐慌。这些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往往具有毒力强、容易传播、对环境的抵抗力强等特征,如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尔森菌、肉毒毒素等。如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曾多次对我国发动生物武器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后的炭疽芽胞杆菌邮件事件造成22人发病,5人死亡[14]。以此既告知学生相关病原体的致病、传播特征,同时提醒当代大学生生物恐怖的威胁仍然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安全威胁之一,需要人类社会提高警惕,高度重视。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任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及中宣部、教育部等部委印发的相关思政教育的文件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认识,增加知识储备,把立德树人教育有机融入整个教学和培养环节中,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以培养出热爱祖国和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甘于奉献、忠于医学生誓言的下一代为己任。
教师要加强医德教育学习,通过专业的医德培养和教育,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医德的精髓,并应用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15]。
为做好授课中的思政教育和医德培养工作,授课教师必须挖掘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做好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准备,包括图片和音像资料、历史资料、数据等,合理规划设计教学进程。在当前,新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日新月异,需要探索在微课、虚拟仿真、慕课等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
在很多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是教学的主导者,其言行和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6]。因此,教师要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中自己的一言一行;合理安排思政教育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交叉提问、讨论、布置作业、和学生交谈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要对课堂纪律提出严格要求,如不能够无故迟到、早退或旷课;手机必须静音且不能用于和上课无关的事情;不能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进行饮食、使用化妆品、处理隐形眼镜等。
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需要引起全社会、高校管理者、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高度关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许多环节都蕴含着课程思政的元素,本文只是结合教学工作进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和尝试,还有许多可以开展思政教育的环节需要继续学习、分析、总结和实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