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杜 涛,刘宁宁
(济宁医学院:A.临床医学院;B.基础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职业认同感(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目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积极感知和肯定性评价,其作为职业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与个体的工作选择、工作效率乃至职业成长与发展等均密切相关[1]。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医疗行业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和的要求。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学制长,学习压力大,是易造成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2]。此外,近年来医闹、伤医事件频发,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择业态度等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强化当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认同感,是关系到医师整体素质提升和国家医疗卫生水平进步的重大问题[3]。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Salover等提出,指个体监控他人及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是一个反映个体对自身及他人情绪调控力以及个体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指标[4]。研究[5-6]表明,高情绪智力水平的个体通过在工作中的自我调控情绪,能够以更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影响其自身心身健康的发展。目前,国内外针对医学生情绪智力与职业认同感关系的研究尚少见。鉴于此,本研究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情绪智力与职业认同感现状,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以期为医学教育者提升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其职业适应潜能提供依据。
2019年4~5月,选取济宁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14~2018级(大一~大五)学生分为5层,以抓阄的方式从每个年级抽取2个班(每班约40人)构成样本人群。纳入标准:①全日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②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疾病或意识、语言障碍等无法正确表达思想者;②因病、事假等原因调查期间不在场者。根据M.Kendall等提出的样本粗略估计方法:多因素分析中样本含量至少为自变量的10倍[7]。本研究中自变量有17个,考虑20%的失访和无效问卷率,因此,本研究所需样本量至少213例。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02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为94.78%。
调查工具:①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进行编写设计,最终确认7项基本资料,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生源地、专业选择意愿、是否担任干部、是否参与社团/学生会等。②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EIS)。本研究采用香港中文大学罗胜强(Law)等[8]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该量表包含4个维度,共16个条目,分别为自我情绪评估(4个条目)、对他人情绪评估(4个条目)、自我情绪管理(4个条目)与自我情绪运用(4个条目)。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5分,各条目得分之和为情绪智力总分,得分越高表明研究对象情绪智力水平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51,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7.371~8.429。③职业认同感量表。采用张丽莉编制、吴燕萍等[9]修订的《职业认同感量表》调查研究对象的职业认同感情况。该量表包含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职业承诺及职业期望6个维度,共38个条目。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各条目得分之和为职业认同感总分。本研究中该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9.073,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7.165~8.830。
调查方法:研究者在调查前取得学校和各班级辅导员的同意与配合,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课间休息或班会时间发放问卷。发放问卷前向调查对象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问卷填写注意事项。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以匿名的方式自行填写,避免互相交流。问卷发放20min内收回,及时核查、剔除无效问卷。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本研究中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情绪智力总均分为(3.69±0.59)分,4个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对他人情绪评估(3.85±0.66)分、自我情绪管理(3.67±0.71)分、自我情绪运用(3.58±0.65)分、自我情绪评估(3.53±0.61)分。职业认同感总均分为(3.32±0.51)分,6个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职业价值观(3.55±0.58)分、职业情感(3.41±0.63)分、职业行为(3.33±0.62)分、职业承诺(3.27±0.68)分、职业期望(3.16±0.60)分、职业认知(3.03±0.69)分。
381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般资料见表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得分在不同专业选择意愿、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及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单因素分析(分,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情绪智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职业认同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见表2。
表2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情绪智力与职业认同感的相关性(r)
注:均P<0.01
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得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及情绪智力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首先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Ⅰ,情绪智力各维度得分在模型Ⅰ基础上进入模型Ⅱ,每一层均采用逐步回归法(α进入=0.05,α剔除=0.1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赋值情况:专业选择意愿:自愿=1,家长意愿/调剂=2;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1,否=2;情绪智力各维度得分以原值代入。结果显示,控制一般人口学变量后,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情绪运用进入回归方程,共独立解释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36.7%的变异量,见表3。
新型的医疗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水平,还要有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感知其情绪变化,努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等能力,这种能力称为情绪智力[10],其作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关键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在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备受青睐[5]。相关研究已证实,高情绪智力的个体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能够更灵活和从容地处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较好地化解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同时可促进医患及医护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团队凝聚力等[4]。本研究结果显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情绪智力总均分(3.69±0.59),处于中等水平,与李亚琴等[11]对高校护生情绪智力的调查结果较一致,表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总体能较好理解和感受他的情绪,并通过自我情绪调控,避免不良情绪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4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维度是对他人情绪评估,其次是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情绪运用、自我情绪评估。在未来的临床医疗工作中,医学生需与患者密切接触,需感知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及情绪变化,医学生对他人情绪感知和评估能力良好,有利于未来的工作的开展。但临床医学生同时面临学业、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使其长期处在紧张的氛围中,其往往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或习惯于忽视自己的感受[10]。此外,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医学生既要接受繁重的医疗工作,习惯日夜颠倒,睡眠、饮食不规律等生活模式,又要兼顾科研和教学等,可能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从现阶段起,医学生应学会运用情绪控制的技巧和方法调整负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以适应将来的临床工作。
表3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的分层回归分析
“健康中国2030”提出,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历程中,健康是必然的要求,是经济社会繁荣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中,医护人员是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主力军,而临床医学生作为医疗领域重要的储备人才,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及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对其当前学习和未来工作效能意义重大,直接影响到我国将来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准,乃至医患关系和社会稳定。本研究结果显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总均分为(3.32±0.51)分,处于中等水平,与吴燕萍等[9]对某高职高专学校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调查结果较一致。提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总体对从事临床医学的目的、社会价值等具有较为积极的感知和评价。6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承诺、职业期望、职业认知。一方面,医学专业学习周期长、学业负担重,而临床医生工作超负荷、社会经济地位不高,且部分医学生并非自愿选择临床医学专业,他们对医学缺乏足够的兴趣,学习动机不强;另一方面,当下医患关系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患者对医疗服务行业缺乏信任,使得临床医学生对其职业环境不够乐观,这些均会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业投入和专业表现及其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期望和正性认知[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担任学生干部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得分更高。可能是因为学生干部往往是经过教师、同学的综合评价及考核选出的,其自身能力及服务意识较强,更具担当和责任感,因此对医生职业更加忠诚,职业认同更高。专业选择意愿为自愿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得分更高,可能是因为这部分个体能更好地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与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联系起来,从而具有更积极的动机和态度去完成学业任务、战胜困难,并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医学事业的使命和价值。
职业认同感是职业群体成员所拥有的与其职业角色紧密相连的共同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及技能,是一种主观的自我概念[14]。职业认同感高的医学生更能坚持完成医学学业,并成功转型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同时在其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效能和人文关怀能力[15]。本研究结果显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与情绪智力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进一步采用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情绪运用对职业认同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共独立解释了其36.7%的变异量[16]。提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情绪智力越高,职业认同感越强。其原因可能是情绪智力本质上属于与情感情绪相关的能力和个性特质,是个体对比、区分自我与他人的情感情绪,并能驾驭、使用这种情绪以指导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5],医学生作为青年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将来所从事的是关系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疗卫生事业,情绪智力越高的个体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情感,积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正向看待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使其对医生职业的责任和使命的认识不断深化,故职业认同感更强烈。本研究结果提示,一方面,医学教育者需创新教学方式,探索开展情绪智力的相关教育培训,如在医学专业授课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情景模拟、以问题为导向及参与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17],进行系统整合性教学,使医学生从系统角度认识疾病和患者的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并通过角色扮演、小组交流等在病例讨论中引导医学生换位思考,使其体验医生和患者不同的立场和感受角色[18];同时可安排巴林特小组[19]、叙事医学[20]等教育方法,培养医学生爱伤观念和共情能力,使其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提升人格品质和职业情怀。另一方面,医学院校需为医学生搭建人文育人平台,加强素质教育,可通过定期举行班级或小组活动,开展急救知识的科普宣教、乡村社区居民义诊、送医下乡、为孤寡老人的送温暖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增强他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敬畏生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使其感受的自己工作的意义,以达到“内化价值追求,外化价值共识”的效果[16, 21]。此外,还可定期邀请有威望的临床专家、医学教育家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等进行学术报告及人文思想教育等,拓展医学生视野,传承良好医德医风,激发其对医学事业的热情,从而坚定医学职业信念,使其早日成为新时代的卓越医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