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祥子,尉 艳,陈祥攀
(皖南医学院:1.科研处;2.药学院;3.教务处,安徽 芜湖 241002)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精神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1],就落实“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提出“高教改革22条”。马里兰大学是地处美国马里兰州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笔者作为安徽省政府与马里兰大学的首批友好合作项目成员,对马里兰大学进行了考察和交流,发现美国医学教育能与医疗系统融为一体[2],马里兰大学生物医药孵化器的建设与管理也别具特色。现对马里兰大学生物医药孵化器的校企一体化建设做一简单介绍,并结合我校药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对高等医学院校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生物医药孵化器最初起源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生物医药孵化器可为医药企业提供资金、人才及技术支持,并能促进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3-4]。美国现有59个联邦实验室从事生物医药研究和医疗设备开发,其中一个州的生物医药创新费用就高达120万美元/年。马里兰生物医药孵化器是美国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个典型创新创业机构,其运行管理过程涉及区域创新资产、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四方面的挑战,具体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医药孵化器广泛存在于美国各类高校当中,其内设董事会,一般采用商业化管理模式。其通过拥有丰富经验的驻场企业家(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EIR)对技术进行评估,以便降低成本、提高成效。积极通过国际资金软着陆的方式,帮助国外资本入境。同时可利用私营企业帮助创新、加快融资,同时也接受政府的管理,并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实验室。整个运行过程中鼓励技术创新,注重推动快速、便易及高效的市场应用。
生物医药孵化器设有网络就业管理委员会,可及时公布管理人员职位,给学生提供大量实践和就业机会,人员类型可以是本科、硕士、博士或博士后。孵化器非常重视人才,对于有企业经验的人才,孵化器还可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可以“半工半学”,同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孵化器注重企业和专家的对话,积极主办生物健康首都论坛,扩大对外交流,以期获取融资和项目策划。
马里兰大学设有专门的技术转让办公室,帮助教师的成果在生物医药孵化器中进行转化。另一方面,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可申请政府的创新创业经费,促进成果的商业化。对于教龄大于10年的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既可离职去公司创业,也可在职持有公司股份。
马里兰大学设有相关商业化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一般需做5年的创新研究,以便训练创业思维、培养质疑精神以及激发创新灵感。生物医药孵化器就利用考试对学生的强弱项进行评估,进而发现一些团结合作精神强、善于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参与问题讨论以及拥有专业技术和发展潜力的人员或团队,有针对性地让他们继续进入相关创新创业企业进行实习,进而帮助企业开展成果转化。
我校药学院成立于2005年,目前设有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学以及临床药学5个本科专业,每年培养各类药学人才约600人。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单位、药品营销、医药研发及零售药房等领域[5]。随着教育部在2011年推出了“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我校开展了卓越药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通过“厚植基础”“拓展课程”“扩大交流”“协同科研”及“专业实践”等特色做法,获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6]。同时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办法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分认定办法,积极鼓励和引导药学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及社会实践活动。制定了校外教学基地准入标准和教学管理实施办法,确定了附属医院、临床学院、教学医院、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医院以及实习单位的基本条件和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了药学类学生的毕业实习。
就我校近三年药学类学生毕业的实习去向来看(图1),医院实习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医药企业和校内自主实习的比例相对下降。就不同专业而言,制药工程专业类学生基本在医药企业实习,药学专业类学生更多的是在医院药房实习,药物制剂专业类学生有近一半在医院实习,而中药学专业有62%的学生在医药企业实习。可见,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我校药学类学生到医院实习的相对更多,这可能是由于医学院校拥有更多的实习医院,能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然而,我校每年药学类招生数较多,尽管我校药学院也与先声药业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石药集团百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及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等开展了合作,但医药企业类实习基地依然不足。
图1 我校药学类学生毕业实习去向分布图(左:年度分布,右:专业分布)
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医药孵化器将师资培训、人才培养与职工管理融为一体,不仅体现了孵化器在推动企业发展的传统功能,而且发挥了孵化器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独特成效。就后者而言,马里兰大学生物医药孵化器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启示。
3.1.1 健全校企横向合作机制
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拥有生物医药孵化器的相对不多。特别是地方医学高校,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药学类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仍然不足。鉴于马里兰大学生物医药孵化器的创新做法,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可加速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7],力争将医药企业发展为高校药学人才培养的“校外专业孵化器”。半年前,国家就已出台政策,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业及离岗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或者参与项目合作,鼓励事业单位设置创新岗位和流动岗位[8]。鉴于当前国内外形势,高校需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医学院校药学类人才培养质量。首先,高校加大顶层设计,结合上位文件及时出台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意见,消除校企深度合作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制度壁垒;其次,学校及相关二级学院主动出击,积极拓展横向合作的医药企业,以便满足现有招生规模的实习需求;再次,高校和企业可通过签订人才合作战略协议等方式,加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横向合作向纵深发展。
3.1.2 完善校企师资互聘机制
当前,教育部正在开展“一流课程”“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建设,其中师资力量不仅是“一流”的核心指标,同时也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师资交流是马里兰大学生物孵化器的一大亮点,这种模式确保了高校和医药企业间的深度融合。鉴于此,高等医学院校可与医药企业建立常态化的师资交流机制。一方面要持续做好“师资送出去”:①鼓励药学类科研人员带着成果去企业进行应用研发,扩大成果转化。②要求相关药学类教师定期去企业进行换岗交流,学习企业管理模式。③鼓励高校药学类教师去企业兼职,开展专业技术交流,了解校企双方需求;另一方面要坚持做好“专家请进来”:①定期通过专题报告会、创新创业交流会等方式邀请企业家来校讲学。②聘请企业家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让企业真正走进课堂。③聘请企业高级研究人员为“双创”导师[9]或硕士生导师,开展点对点教学或研讨。
3.1.3 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高等医学院校在药学类人才培养时,更加偏重于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以致学生的企业经历相对不够。马里兰大学生物医药孵化器的做法是提供各种层次的企业岗位,鼓励技术创新,通过个体评估因势利导。这反映出美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十分注重对个人能力的评估[10],同时也表明生物医药孵化器对高校药学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此,在药学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高等医学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优化培养方案,创新课程设置。结合医药企业特点和需求,增设医药企业相关课程,充分发挥医药企业的“人才孵化”作用。②开展教学改革,线上线下混合。对一些基础性通识课程,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慕课、精品课程及虚拟仿真课程等进行线上自学考核、学业评估或学分认定。线下进一步提高药学专业课程的面授学时,特别是与医药企业相关的课程。③加大实践时间,积累企业经历。通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实践学时,让学生早进企业、早实践及多实践。通过医药企业的统筹安排,让学生参与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及药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学生通过“半工半学”方式熟悉医药企业的运行模式,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和企业经验。
鉴于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生物医药孵化器相对不足的现状,高校可依托现有的教学科研共享平台,做好药学类人才的培育工作。就我校而言,现有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国家级临床药物评价中心以及省级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这些教学科研平台集项目、资金、设备及人才于一体,可谓是“校内小型孵化器”。将药学类学生统筹分配到这些平台中,开展科研训练和技能培训,无疑是个方便可行的人才孵育途径。
附属医院是高等医学院校特有的组成部分,也是药学和药剂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重要去处。充分发挥好附属医院的人才培育功能,对高等医学教育十分重要。为此,高等医学院校应进一步强化“校院一体化”战略,一方面可利用医院药房等场所给学生提供实践训练,让他们熟悉临床购药、用药及取药流程。另一方面还可利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让他们参与一些简单事务,学习一些执业药师考试的相关知识,让他们早了解、早参与,这样就可有效避免药学理论教学与专业药师执业技能培训之间的脱节[11]。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或科技创业园是当前重要的地方科技创新机构,其一般均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等。高等医学院校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寻找适合的医药类创新基地,商洽大学生的实习和技能孵育,并形成常态化地合作,充分发挥地方创新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
国家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产教融合,积极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以协同育人项目的形式支持高校开展科研合作[12],反映了国家对高校创新的一个导向。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应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企业创新研究。此外,高校还可与相关医药企业通过横向项目或合作研发等方式加大合作。这种以创业项目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也是当前产学研的重要方式,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亦可作为当前药学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教学和科研是推动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两辆马车,其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不仅是开展教学科研互动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创新型人才培育的重要保障[13]。科研兴趣小组是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有效渠道,这也可以看作基于教师科研项目或课题组而组建的、旨在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微型科研孵化器”。通过双向选择,科研兴趣小组可在每年第二学期从药学类各专业的一年级新生中遴选,培育1年,让他们熟悉科研环境、了解科研思路、学习科研方法及锻炼科研思维,优秀的学生还可指导其申报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参加一些教学科研竞赛,再经过1~2年的训练,不仅可以完成校内的自主实习,而且还可提前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内容。这种人才孵育方式不仅可避免学生做毕业论文和考研复习之间的时间冲突,而且学生得到了系统性科研训练,部分学生还可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不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综上,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医药孵化器展示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校企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药学类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给了我们启发。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机制不断健全,改革不断创新,但在医学院校药学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可进一步优化。因此,借鉴马里兰大学生物医药孵化器的优良做法,将有利于提高药学类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