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张钧凯,顾依然,程雅青,刘泽豫,邓国英
(1.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急救中心,上海 20162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025;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0233)
医生职业关乎人的生命、健康进而与人的生活和幸福发生关联,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1]。在“全民健康”的战略规划下,医生职业之所以会吸引一批人投身其中,是因为它既能够实现个人抱负,引领医学事业的发展,也能实现个体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
医生形象是指医生以其内在知识、智慧、能力和素质为基础,通过诊疗过程表现出来,并为患者及家属乃至公众所感知的总体形象[2]。公众对医生形象的认知状况,直接反映出某具体人群对医生的评价。因此,相关调查有利于探索医生形象构建的不利因素,营造和谐医疗服务行业氛围。
然而,当下医疗行业不容乐观。有关研究显示,医学教育毕业生流失率较高[3],医生职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高中生报考医学意愿有所下降[4]。这与人们认知中医生收入较低[5]、工作压力大[6]、从医环境差[7]有关;此外,部分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对医生形象进行错误引导与扭曲[8],对医生职业困难过分夸大,使公众对医生职业特点与形象产生过度负面认知。
高中是选择专业前最后的教育阶段,对职业的认知情况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专业选择[9]。目前高中生从医意愿较低[10],而且相关研究缺少针对高中生认知的调查。因此,为了改善现状,引导高中生正确认识医生,提高对医生的评价,进行此次研究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本研究通过在高中生人群中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其对医生职业与形象的认知状况,并寻找潜在的影响因素。
选择2019年3月~6月上海、浙江、贵州、江西4个省份10所高中就读的6 000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系学生向调查对象详细说明问卷填写规范后,统一发放问卷,当场回收。根据研究团队成员生源地情况确定四个省份,并以整群抽样法发放问卷。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信息;第二部分涉及高中生与医学信息的接触情况;第三部分为高中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情况,通过5分制评分进行评价;第四部分引用医生职业形象评价量表,采用李克特5分制评价法(1=非常不认同,5=非常认同),对高中生医生形象的认知情况进行评估。此次调查已征得学生同意,且研究调查方案经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剔除有明显错误的问卷(即出现的错误并不是由于问题的选项而造成的)和填写结果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后,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展示高中生的认知状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其认知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表明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 344份,有效回收率为89.1%。其中男2 527份,女2 817份;高一2 502份,高二1 538份,高三1 304份。
(1)高中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情况
通过对医生职业特点进行5分制评分,了解高中生的认知情况,结果见表1。
表1 高中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情况(n=5 344)
结果显示,高中生认为医生的工作压力较高,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大。在健康方面,56.9%(3 042/5 344)认为职业较危险;付出收入比方面,46.4%(2 477/5 344)认为医生的付出更多,整体对收入并不满意。高中生在就业形势与工作环境方面的评分最低,且仅有2.7%对工作环境评5分;社会地位方面,评分相对较低,仅8.7%(465/5 344)评5分;而行业前景与成就感方面评分则相对较高。总体而言,高中生认知中医生职业较为艰苦。
(2)高中生对医生形象的评估状况
利用医生形象评价量表,通过李克特5分制评价法对高中生医生形象认知进行评估,结果见表2。
表2 高中生对医生形象的认知情况(n=5 344)
结果显示,医生的专业水平与外在形象(2~5)评分为4.043与3.841分,评价较高。道德形象(6~9)与服务形象(10~13)评分为3.562与3.624分,评价较低;其中抵制回扣(3.471分)与不推诿病人(3.473分)两条目得分最低,评价最差。整体而言,除专业水平外得分均未超过4分,高中生对医生形象的认知较低。
(1)性别
不同性别高中生对医生形象评分较为接近,无明显差异。职业特点中,女生对医生的工作压力、付出收入比和社会责任的评分高于男生,该认知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性别与认知
(2)年级
随着年级增长,高中生对就业形势的评分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对社会责任的评分呈下降趋势,整体较高;对医生服务形象的评分亦呈下降趋势。此认知差异与年级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常住地
除去省会城市因样本量较少引起的误差,随着城市发展程度的提高,高中生对工作压力和道德形象的评分呈上升趋势,北上广深的高中生在工作压力与道德形象中评分最高,认知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5)。
表4 年级与认知
表5 常住地与认知
(1)是否有家人行医
有家人行医的高中生在下列条目中评分更高,且认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是否有家人行医
(2)是否有家人患有重大疾病
结果显示,有家人患病的高中生认为医生工作负担较重,对形象评分更低,总体对医生评价较差。此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是否有家人患重大疾病
(1)医学相关活动与信息
本问卷询问高中生活动经历,结果显示,持肯定回答者认为医生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对医生形象评分更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8)。
表8 医学活动、信息与认知
(2)医生形象塑造
结果显示,由于医生形象塑造的不同,高中生在道德形象评分上产生显著差异,表现为接触的形象越积极,评价则越高,且该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9)。
表9 形象塑造与认知
(3)医学相关作品
结果显示,偏好纪录片的高中生认为医生付出收入比更高,社会地位与工作环境较差。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0)。
表10 作品偏好与认知
本次研究调查了高中生对医生职业及形象的认知情况,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高中生对医生的认知存在差异,人口统计学、家庭状况及个人经历等因素均会影响高中生对医生职业及形象的认知。
女生认为医生的工作压力、付出收入比及社会责任更大,即女性认为医生职业更加艰苦。其可能的原因在于,高中生中女性比男性的压力知觉更高[11],相同条件下可承担压力限度更低,因此易产生医生工作更艰巨的认知。
研究显示,随着个人的成长,高中生对职业的认知会更深刻、客观,了解途径会更丰富,能辩证看待行业的发展;但同时,更多的主观、客观经历(如就医经历、社会舆论)也增加了对医生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因此,随着年级的增加,高中生对就业形势的评分呈上升趋势,但对医生社会责任与服务形象的评分呈下降趋势。
在大城市,尤其是大医院中对医生工作要求更高,竞争更激烈。医院级别越高,医务人员工作时间更长[12];在三甲医院里工作,超负荷的工作量、科研指标等因素都是重要的压力来源[12]。此外,在大城市里生存亦需要更高的成本,这些因素均使压力评分更高。同时,城市等级越高,医生道德形象评分更高。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城市里有更充沛、先进的医疗资源,能够最大限度上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无形中提高了对医生的评价;另一方面,大城市职业规范化程度高,医生的内在素养能得到较好保证,以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城市等级越高,高中生对医生道德形象的评分越高。本结果与郭宁[13]面向患者的调查结果相类似。
对家庭成员从事医学工作的高中生而言,压力、付出收入比、社会责任等评分均更高,这可能与家人的行医经历相关。由于压力较大、工作较辛苦等“负面”指标,部分医生出于自身工作感受,更不愿意子女进入医学行业[14],也正是因为这种感情偏爱让子女对医生职业产生了负面评价。但这些高中生对医生形象的评分也更高,这与他们对家人的情感偏向及家人的教诲熏陶等有关。亲属的工作成了一条了解医疗行业的重要途径,也使评价更真实。
家庭遭遇过重大疾病的高中生认为医生的压力、工作量等更大,行医环境较恶劣,对服务形象的评分更低。作为病人家属,他们能直观地观察到医生繁忙的工作状态;而出于对病人的担忧,对医生的言语行为会更加敏感。此时双方形成的医患关系,由于医学知识不对等,容易因理解的差异而引发冲突[15],冲突一旦产生,便会极大降低对医生的评价,调查中则表现为形象评分大幅下降。
(1)医学相关活动与信息
调查表明,有相关经历的高中生认为医生的社会责任更大,对医生形象评价更高。这一方面与学生自身兴趣相关,愿意去关注医学,本身对医生较为向往;另一方面,他们会受到这些经历(如医学通识教育)呈现出的正能量元素的影响[16],进而对医生形象评价较高。
(2)医生形象塑造
高中生获取医生的积极评价更多,对正面形象更加深刻,这些高中生对医生道德形象评分更高。个体长期接触到具有某种情感倾向的信息,会受到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信息获取的途径很丰富,各类渠道如新闻媒体、影视剧甚至是口头传闻已然对医生形象产生误构[17]。以互联网为主的传播途径,更是为了使新闻获得更高的曝光度而偏好负面新闻[18],因为它能获得更多关注[19],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生在人们心目中的评价。本调查显示,虽然接触到负面信息的高中生比例较少,但其对形象评分下降显著,影响较大。
(3)医学影视作品
结果显示,偏好纪录片的高中生认为医生更辛苦,形象评分上略高。因为纪录片展示的是医生最真实的工作状态,既展现出他们的辛苦,也彰显了其奉献精神。它并不像影视剧特别去塑造医生的某种特定的高尚形象[20],反而给人们带来现实的落差感;而是将重心完全置于行医过程上,去塑造最真实的医生。如纪录片《人间世》,将现实中医生的忙碌、手术室的血腥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21],获得较好的群众反响。
综上所述,高中生对医生职业及形象的认知与多个因素有关。调查显示,对医生的职业特点如压力的认知,更易受到客观因素如家庭背景、患病情况的影响,即与医生的真实接触;而医生形象则更大程度上受到与医生的间接接触的影响,如医学相关活动等,且道德、服务形象更易受到影响。因此,高中生对医生职业与形象有正确、合理的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我们建议,可以从医生职业入手,以大医院为目标,改善医生的真实工作环境,从工作环境、压力、收入等入手,增强高中生对医生职业的好感度,维护医生行业的发展;同时,可从信息传播方面入手,确保相关信息的客观传播,防止负面信息的过分夸大化,多角度报道医疗事件,弘扬积极正能量;最后,可通过校园途径,通过更多的教学方式、更大的宣传力度、正确的价值引领,引导高中生对医生职业有清晰的价值判断,以实现让更多更合适的人才投身医疗行业,共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声明张钧凯主要负责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顾依然主要负责研究方法指导和审定论文;程雅青和刘泽豫参与审定论文;邓国英主要负责研究思路指导、方法指导和修改论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