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线上“厨娘”的网络实践与文化资本研究

时间:2024-06-19

郝国强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邮编)

2015年政府提出了“互联网+”战略,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以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农业”加速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村民沟通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研究指出,现代农民通过手机获取生产经营、外出务工等市场信息,大幅提高了经济收入,并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市场意识。(1)何学松,孔荣 :《互联网使用、市场意识与农民收入——来自陕西908户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4期。有学者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的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水平,特别是对于低学历、中老年的农民群体。(2)杨柠泽,周静 :《互联网使用是否促进农民非农收入增加?——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19年第4期。互联网具体如何助力现代农业、农民实现乡村振兴?相关学者分别从农民远程培训(3)马池珠,王宏,夏清 :《基于互联网的农民远程培训模式探究——以山东省某农民远程培训点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7年第3期。、农民创业发展与扶持(4)许恋天,邓纲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创业的“后互联网”路径及法治保障》,《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年第5期。、农民合作社建设(5)徐世艳,赵泽民,耿方梅,等 :《“互联网+”背景下农民合作社营销模式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新型职业农民网络培育(6)刘黎昂,赵水民 :《“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8期。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然而以上研究侧重于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时代农民利用网络技术参与市场实践并提高经济收入的可能性,忽略了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与发展;强调农民群体学习并利用外部信息资源,忽视了内生的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转化和利用。在对广西一些发展文化旅游的乡村的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村民开始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播,利用微信组织村民进行文创产品的制作与销售,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转化。(7)郝国强,刘景予 :《线上绣娘 :乡村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通过立足乡村、多元传承,重建乡土文化价值教育机制,借助互联网技术等路径实现了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8)郝国强,周玮杰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本文意在通过对侗族线上厨娘群体的调查研究,考察厨娘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百家宴的组织与传播及文化资本的转化,进而探讨互联网时代乡村女性的互联网实践。

一、基于微信组织的线上厨娘

2008年,侗族百家宴手工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成为柳州市十大旅游名片之一。程阳八寨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以来,马鞍寨搭上文化旅游的顺风车,百家宴也逐渐成为本地村民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如今侗族百家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侗族地区延续数百年的传统百家宴,一种是面向游客的百家宴。传统百家宴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寨子内部“搭伙”(聚餐),一般在农历三月八日、五月三日以及九月九日举行,每家每户拿出家中美食。二是附近村寨来“月也”(集体做客),远道而来的客人无需带任何东西,只需要带来文艺交流的表演,宴席则由主寨各家各户准备。

本研究于2019年6-7月对三江县林溪镇马鞍寨进行了田野调查,以当地83位30~60岁不同年龄段的厨娘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采用深度访谈与生命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了解线上厨娘群体的个体构成,观念转变以及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线上网络空间及线下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勾勒出线上厨娘共时性的发展全貌,重点考察厨娘群体如何利用微信平台组织面向游客的百家宴的制作、分工协调,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资源并成功地将其最终转化为经济资本。

(一)百家宴的活动流程

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马鞍寨厨娘们根据侗族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游客需求,发展出了百家宴的一套完整流程,具体如下 :

(1)品油茶。 迎宾队手持芦笙站立两排,吹起高亢的芦笙曲,欢迎客人。侗家喜食油茶,客人来访,侗家主妇先架起锅打油茶,视为礼节。在侗乡有“吃油茶,去痧气”的说法,不仅香醇上口,还能祛病消暑。

(2)民俗风情表演。在客人品尝油茶之际,侗家开始了以芦笙曲和侗歌为主的民俗风情表演。侗歌大多以大自然和日常生活场景为题材,歌颂劳动和自然,形成一种多声部的唱法。 芦笙是侗族最盛行最喜爱的乐器之一,侗族创造了大量反映民族精神的芦笙曲。

(3)侗族纺纱表演。侗族服饰五彩斑斓,侗族刺绣细密精致,独具特色。通过纺纱表演,让客人了解侗族服饰和刺绣的制作过程。

(4)合奏“侗家乐”。通过侗族芦笙、侗笛、琵琶、牛腿琴、地筒等乐器的合奏,呈现侗族欢迎客人的最高礼仪。

(5)开席。等客人欣赏完了表演,则正式进入宴席。祝酒歌之后,客人落座,百家宴正式开始。因为每家每户提供的菜肴都不相同,口味各异,每一桌的菜品都不相同。百家宴规则是走动着吃,俗称吃“转转”菜,喝“转转”酒,方可纳百家福。整个宴席过程中,还有敬酒、“高山流水”等节目。

(二)线上厨娘群体的构成

目前马鞍寨共有83位厨娘,全部为本地30~60岁已经结婚的侗族女性。这个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

其一,年龄在30~60岁之间。这个年龄界限是厨娘们在微信中多次讨论后定下来的。根据百家宴运营数年的经验,厨娘们考虑到了诸多现实因素。30岁的下限主要是针对年轻女性初中毕业之后一般要外出务工,外村嫁过来或本村的女性要等成家之后才会稳定下来从事厨娘的工作,而刚刚结婚那几年要带小孩而无时间参与,30岁的女性一般小孩已经就读小学;60岁的上限主要考虑到精力因素,年纪太大难以承受旅游旺季连续的文艺表演和百家宴的制作。

其二,文化水平一般为小学、初中毕业。这样便于她们通过微信进行沟通和交流。即便个别人文化水平较低,阅读能力较弱,但是在以侗话为主要沟通方式的微信群,并不构成沟通障碍。

其三,掌握传统文化资源的侗族女性。马鞍寨厨娘大多为程阳八寨人,从小耳濡目染,接受来自家庭和乡村的传统文化教育,制作侗族传统菜肴、掌握纺纱、演唱侗歌和多耶等都是侗族女性成长过程中必习之技能。她们完全有能力承担组织开展百家宴的整个活动流程。

(三)线上厨娘的微信组织与传播

1.厨娘群体的微信组织

目前,马鞍寨194户村民,除去外出打工以及身体不佳原因等无法参与百家宴活动组织的家庭外,共有83名女性成为百家宴活动的厨娘。自2013年起,第一批年轻的村民开始安装微信并发现了其联络的便利性,厨娘微信群由此被组建起来,极大地提高了百家宴的组织与分工协作。

个案1 :实时沟通的厨娘

报告人陈**,48岁,女,侗族,马鞍寨人。

马鞍寨的百家宴制作团队目前共有83位厨娘,其中三位负责人由集体选举产生,任期一年。现在厨娘群改名为“马鞍纺纱妈妈”群,因为每位厨娘同时还兼任纺纱表演。厨娘团队的发展经历了很多事情,成员之间不断地磨合,如今稳定在83人。之前高峰时候曾经有近100人,包括几位侗戏表演和芦笙演奏的男性。只是近几年旅游区在修建地下停车场和南北两个服务区,限制了游客进入,百家宴不像以前那么忙碌,再加上我们这里正在建设茶园项目,很多男性忙于修路等不得已暂时退出,他们的工作改由厨娘担任。所以在百家宴表演的时候,清一色都是女性,包括侗戏中的女扮男装等。

三位负责人的分工明确,一位负责对接导游,确定旅游团参与百家宴的人数,以及散客的卖票工作。统计好人数之后确定桌数,然后在百家宴之前2个小时通知到群里。不是每一次百家宴都需要83位厨娘共同参与,我们有一个按顺序排列的名单,轮着参与,每位厨娘都是平等的;一位负责文艺队的表演与百家宴的主持工作,同时负责表演队的排练、人员协调等工作;另一位主要负责对上面的衔接工作,比如县旅游局安排的厨娘培训工作以及卫生局的质量检查工作,此外还包括内部质量评估和检查,比如每次百家宴结束,检查哪一桌的饭菜剩得最多,如果连续几次都是这样,则要提醒厨娘加以改进。以上这些协调组织工作大多通过微信来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比过去一个个打电话方便多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定期在微信群里开会讨论,定期交流经验,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当然,还有一些小群,比如经常搭伙做饭的临时讨论群,两人负责一桌的时候谁煮糯米饭,谁准备酸鱼,等等。

可以说,因为有了微信群,使得我们千头万绪的工作能够及时沟通,面向游客的百家宴举办几年来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错误,极大满足了游客的用户体验。

群众自发组织的百家宴活动得到了上级旅游部门的肯定、重视和支持,经过数年的成功运营,包括马鞍寨在内的程阳八寨百家宴日渐成熟,成为了侗族的一张旅游名片。从2012年起,三江县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参照国家标准制定了包括百家宴服务、油茶服务、民俗节庆服务、农家旅馆服务质量要求与等级划分、旅游景区导览员等5项规范。马鞍寨百家宴也与时俱进,进行了升级改造,比如餐具使用前要清洗消毒,每桌配备公勺公筷,冬天有火锅,每桌最少5个侗族特色菜肴,接待外国游客配备刀叉可乐,等等。

2.基于微信的网络传播

截止到目前,马鞍寨百家宴在经济上是一个独立组织,主要经济收入来自导游带来的团购以及旅游旺季的散客。而厨娘们除了通过严控品质来保障百家宴的质量,配合相关部门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之外,还借助微信平台进行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来增加收入。

(1)人际传播

由于不具备借助商业广告进行扩大宣传,因此,厨娘们更多地是利用微信,通过建立朋友圈努力扩大百家宴的影响,以争取更多潜在的消费人群。课题组扫描了部分厨娘的微信好友及其微信群,发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人际传播渠道。

个案2 :微信传播的力量

根据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发现,大部分厨娘均高估了与自身保持强关系的人数,而低估了弱关系的人数。具体来说,大部分厨娘都无一例外的低估了微信通讯录中的人数。以某负责人为例,其估计微信好友200多人,但实际有460人,再加上17个活跃的微信群(主要是弱关系,群里有至少一半人都不是很熟甚至不认识,例如“侗歌”群、“家长”群等)中的720人,加起来有1180多人,而这些还没有包括几个强关系的厨娘群和家族群。换句话说,基于朋友圈频繁发布的百家宴预定消息,每一条至少可能会被460人看到,而这确实也给她带来了一些散客订单,很多微信好友的亲戚朋友来三江旅游,首选马鞍寨的百家宴,而没有选择其它寨子。可能这位负责人坚持在朋友圈发布百家宴的信息,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获得订单。但是一方面,她的这一动作反复强化了自身品牌,朋友圈好友也给她打上了百家宴的标签,一旦有朋友来旅游,第一个就会联系她;另一方面,83位厨娘,每位平均100位好友,总计就有8300位好友,一年发布50次关于百家宴的信息,那么其信息抵达的潜在顾客已经相当可观了。而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大约30%左右的订单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带来的散客。

(2)组织传播

一个厨娘微信群就是一个组织,也是百家宴最重要的组织。他次围绕百家宴的还有导游群、表演群、“侗歌”群、“侗戏”群和“多耶”群等。

个案3 :需要加强微信群的组织传播

杨**,女,35岁,女,侗族

我平时喜欢玩手机,也喜欢发朋友圈,平时还用拼多多购物,在全民K歌上听侗歌。我加入了一个“侗家阿妹开心聊天”群,里面有166人,平时大家在里面对歌,用侗话聊天。偶尔我会发布一下百家宴的信息,大家熟悉了之后,开始有人联系我说有朋友来参加百家宴。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多在群里发言,自我宣传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人的微信好友是有限的,但是加入一个最多500人的微信群则很容易,而且不需要认识里面所有人,只需要发一个几块钱的红包,大家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毕竟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大家在网上交流的时间远比面对面交流的时间要长。

就百家宴而言,目前基于微信的组织传播主要通过几条途径来展开 :一是上面提到的三种微信群,这种围绕百家宴和侗族文化的微信群中大部分都是关系比较熟悉的人,发布信息的效果较好;另一种则是借助各种与百家宴及三江旅游有关的微信公众号来截获流量,比如“广西程阳八寨景区”公众号推送一条《七月一起打卡程阳八寨向日葵花海》的文章,厨娘们便纷纷转发到朋友圈,然后留上马鞍寨百家宴的预订电话。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蹭流量”,能够借助公众号文章提供更多有关景区的信息,让潜在顾客了解除了百家宴之外的旅游项目。缺点也很明显,目前厨娘们还没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无法借助朋友圈快速传播。目前厨娘们正计划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除了精准推送马鞍寨百家宴及其相关民俗风情表演的相关信息外,还可以直接与顾客互动,包括散客预定、餐后反馈等。

三、线上厨娘的文化资本分析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文化资源”保护范畴。在文化创业产业兴起后,“文化资源”进一步泛化为一切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的相关要素。同时,随着知识经济逐步兴起,“文化资源”也被等同于“文化资本”,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广泛运用。百家宴作为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马鞍寨线上厨娘所掌握的传统文化资源。并非所有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都能够提炼为文化资本并最终实现向经济资本的转化,那么是什么条件和因素让马鞍寨线上厨娘能够脱颖而出,一步步通过网络实践来实现向经济资本转化和社会资本提升的?

(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

布迪厄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三种类型,并且认为三者之间可以实现转化,他还将文化资本细分为“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客体化的文化资本”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三种。(9)[法]布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在没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交换之前,百家宴只是作为资源存在于侗族的节日习俗之中,并不能成为文化资本而表现出来。正如戴维·思罗斯比所言:“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这种积累紧接着可能会引起物品和服务的不断流动。与此同时, 形成了本身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商品。”(10)[澳] 戴维·思罗斯比 :《什么是文化资本?》,潘飞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在文化旅游的带动下,百家宴成为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游客之日起,它便成为了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文化差异的文化资本,作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百家宴在侗族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蕴含着侗族独特的饮食文化 :“侗不离酸”“鱼生”“油茶”和“糯米饭”等。

在成为文化资本之后,线上厨娘们便开始通过互联网来提升文化资本 :首先,通过网络学习“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厨娘们经常搜索其他地区和民族的百家宴相关信息,转发到微信群讨论学习,从而对侗族百家宴进行适当的改进,比如针对汉族游客不适宜糯米饮食,而在主食中适当增加粥品和大米饭的供应;其次,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一些道具来提升“客体化的文化资本”。通过拼多多统一购买物美价廉的刀叉等,提升服务的品质,实现产品的“标准化”。最后,在县旅游局和文体新广局的共同努力下,不断通过申报非遗等方法获取“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正是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百家宴才最终成为了程阳八寨的特色旅游项目,得到了游客的认可。

在此过程中,百家宴同时还作为一种文化空间而存在,包括了芦笙迎宾曲、敬酒歌、民俗风情展演等内容,重大的节日百家宴上还会加入款师讲款的环节。百家宴已经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头戏,在旺季里甚至会出现一天两场的情况。正是这些在百家宴上反复被展演的侗族文化,才连同百家宴一起被完整地传承下来,避免了后继无人的局面,并且带动了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新拜师学习侗歌、吹芦笙侗笛的现象。

(二)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相互转换

自从百家宴成为马鞍寨旅游项目的重头戏,作为文化商品出售给游客的时候便实现了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这一转化的背后有地方政府多年来打造侗族文化旅游经济的努力,也有侗族厨娘对于百家宴传统饮食文化的呈现,更有外地游客对于侗族特色文化的好奇。反过来,在获得了经济资本之后,开始驱动更多的侗族村民加入厨娘的队伍,并且开始主动学习侗族大歌、侗戏等传统文化,间接起到传承侗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个案4 :线上厨娘的观察

杨**,38岁,女,侗族

我是程阳大寨嫁过来的,初中毕业没钱继续读高中便外去打工了,一开始在广州的一家电子厂专门组装各种电子设备。2004年侗族新年,我通过坐妹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并确立了恋爱关系,随后一起去广东打工,但是我在深圳,他在惠州,他骑自行车往返两地来看我一趟需要6个小时。2006年我们回老家领证,婚后仍然在广东打工。2007年我怀了老大就回家了,老公留在广东挣钱等老大快生了才回来的。2015年,县文体局组织免费的主持人培训,我想挑战一下自己,一激动就去报名了。回来以后等了两年,原来的主持人不做了,就换我去做主持人。我的主持稿是县文体局的老师帮我写的,百家宴期间表演的几个节目也是他帮忙编排的。百家宴每年都会投票选举管理人员,我是今年年初刚刚被选作管理的,另外的陈姐和杨姐她们已经做了两三年了。我见证了百家宴的发展壮大,以前马鞍寨很多女性生了小孩就交给爷爷奶奶带,自己则和老公出去打工。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厨娘的队伍。百家宴还让侗族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厨娘们开始学习侗歌和侗戏等,有一个侗歌群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96人。此外,因为百家宴有文艺表演的环节,一些男性也开始为了加入表演队而开始学习吹芦笙、唱琵琶歌。

作为区级非遗的百家宴成为了厨娘们的文化资本,并且通过文旅产品转化为了经济资本,而这又驱动马鞍寨的村民开始主动学习和传承侗族文化,更多的村民计划加入厨娘的队伍。这一良性循环的核心在于侗族传统文化能否成为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的文化资本。三江县各镇也根据自身传统文化资源的不同开发出不同的文化资本,例如独峒镇平流村的斗牛文化,冠洞镇和林溪镇的百家宴,同乐乡的侗族刺绣,等等。此外,马鞍寨的厨娘在通过百家宴的文化资本获取经济资本的同时,还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资本,最直接的体现是厨娘负责人开始参与村中大事的决策,其中一位负责人还成为了县旅游局直属的治安联防队的正式职员。

(三)乡村非遗文化旅游场域的形成

习性是以感知、思维等形式储存于个人身上的经验,是历史的产物。它具有无穷的生成能力,可以完全自由地生成产品——思想、感知、表述、行为,且异于机械再生产。习性作为文化资本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在家庭中形成的。(11)[法]布迪厄 :《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76-78页.每一种类型的符号资本必须通过人为且可持续的场域,才能实现不同资本类型之间的转化和再生产。(12)[英]迈克尔.格伦菲尔 :《布迪厄 :关键概念》,林云柯译,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27-130页.具体到马鞍寨,线上厨娘藉由习性获取了传统文化资本,但要将非遗文化资源百家宴最终藉由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还有赖于多种因素叠加之下带来的文化旅游场域的形成。正是由于地方政府不遗余力的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叠加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东道主(包括地方政府、线上绣娘、旅游公司等)和外来游客构成的旅游场域得以形成,线上厨娘所掌握的传统文化资源才具有了资本属性,在旅游场域中实现了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转化。

目前,文化资本在乡村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得到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张伟强提出乡村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是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并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探讨了乡村文化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13)张伟强 :《制度安排与乡村文化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刘华芹认为,文化资本与乡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作为社区资本的重要内容推动了乡村的城市化进程;(14)刘华芹 :《社区资本与农村城市化的现实路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陈然基于苏北和苏南两地典型村庄的比较概括出乡村文化资本的五种显著特性,包括制度化的公共财富、乡土性的文化精神等。(15)陈然 :《非线性转型的“乡村文化资本”生产路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旅游场域中“文化冲突”和“文化调适”(16)宋秋,杨振之 :《场域:旅游研究新视角》,《旅游学刊》2015第9期。的问题,值得持续关注。

四、结语 :厨娘作为线上村民的网络实践

乡村人口的流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旅游的开发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等因素带来了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经济结构、文化形态的变革。乡村社会关系从高度重合的单一的亲缘互助关系网络转变为多重互助关系并存的复杂网络;经济结构从单一的农业模式转变为多产业融合、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资源配置从计划转向市场经济主导;文化形态从传统文化衰落向文化“复振”(17)秦红增 :《对文化复杂性的认知:基于中国西南地方文化抒写讨论》,《思想战线》2014年第5期。转变。本文无意展开对乡村复杂性及转型的分析,而意在观察互联网技术对乡村特定群体带来的机遇,关注特定群体借助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自身传统文化资源所展开的探索和实践。

在马鞍寨,线上厨娘根据乡村社会的“熟人——市场”两个维度组合成一个新的协作网络 :在互联网技术作用下基于熟人关系和市场经济形成的业缘关系网络,既有人情往来又有利益共享的互助关系网络。不同于传统家族社会的人情网络,依靠差序格局的亲疏远近原则来配置稀缺资源,该网络通过互联网技术,将马鞍寨厨娘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围绕百家宴进行分工协调,在人情网络基础之上叠加了市场经济网络,并在此基础之上共同建构了一个侗族传统文化空间。线上厨娘群体的网络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如下三个亮点思维 :

其一,基于熟人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新型关系网络正在形成,更加适应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早已从熟人社会转变为半熟人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频繁流动,原有传统的乡土社会单一的人情网络已经被打破,从高度融合的人情关系网络转向包括亲缘、地缘、业缘和弱关系网络在内的多元横向关系网络,这种新型的复杂多元网络正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影响,而基于熟人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网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既维系了传统的人情关系网络,又基于微信等网络技术结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工协作网络,具有优化配置资源和建立信任关系的双重优势。马鞍寨线上厨娘群体来自陈氏、杨氏等几大家族,彼此沾亲带故,平日关系融洽,人情走动频繁,在此基础之上叠加一个围绕百家宴制作的分工协作网络,水到渠成。运行几年以来,能够高效完成任务,遇到问题也能快速协商解决,这或许就是固有的人情强关系网络发挥的作用。

其二,传统文化资源正在向文化资本转化,并在此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之所以遇到困境,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化无法继续发挥固有功能和价值。然而在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复振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文化的吐故纳新,体现了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则在于传统文化资源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消费者的共同作用下,被当地村民提炼出可以融入产品的文化资本,基于旅游场域实现了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转化。有了经济资本的带动,村民反过来主动学习和提炼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和完整闭环。在此过程中,线上厨娘群体充分利用了侗族文化资源,首先,在三江县文旅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百家宴被认定为区级非遗,实现了从传统饮食文化资源向制度化文化资本的过渡;其次,通过几十年的耳濡目染从家庭和社区学习了百家宴的制作技艺,掌握了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再次,通过侗族传统的餐具和器物呈现出客体化的文化资本;最后,线上厨娘基于微信的组织协调,分工协作将三种文化资本融入百家宴上的侗族特色饮食,转化为游客基于文化差异而消费的商品,从而实现了向经济资本的最终转化。

其三,“互联网+乡村”正在改变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形态,加速城乡文化的融合与拼接。互联网诞生已经几十年的时间,但基于网线传输信息的效率和PC电脑进入乡村较慢等原因,直到2013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乡村才真正打破“数字鸿沟”,获得互联网的接入权。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出现了一批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的网络平台,如“快手”“抖音”等直播类APP,“拼多多”等购物类APP……。微信更是接入了广大村民,如今成为日活十亿的全国第一大社交APP。也正因为如此,广大村民在移动互联网上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能量,快手乡村主播粉丝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社交电商云集连续创造了40秒售罄2.5万斤滞销土豆,40分钟售罄128万枚德清源鸡蛋,一天卖完3万斤滞销百色芒果等农产品电商销售的记录。(18)郝国强 :《特色农产品电商营销模式及技术支持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此外,快手等成为城里人了解乡村传统文化和生活场景的网络平台,并通过直播卖货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的上行,客观上加速了城乡融合,消解了城乡边界并实现了城乡“文化拼接”(19)姬广旭 :《城乡文化拼接视域下的“快手”——基于青海土著青年移动互联网实践的考察》,《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马鞍寨线上厨娘群体基于微信组织和传播的百家宴,通过线上空间的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和线下的特色饮食产品体验,建构了一个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空间,成为城乡文化拼接的舞台样板。

在如今“互联网+乡村”时代背景下,侗族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线上厨娘群体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从文化资源到非遗传承,再到文化资本,进而提升自身的社会资本。线上厨娘的网络实践,在提升个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的同时,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这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