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书昊,魏 敏
(1.青岛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2.厦门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8日。这一论述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一提法的升级更加凸显了高质量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高质量发展是对以往中国经济增长唯国内生产总值至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与提质增效导向的新要求。(3)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11期。高质量发展既涉及经济发展方式和路径的转变,又涉及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是党和国家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出的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在全球格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战略部署和“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方案。(4)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载《管理世界》2019年第7期。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产业发展的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遵循“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导向,是中国各大产业未来的关键着力点。
作为中国现代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在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量的变化并非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质的飞跃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取向,对中国旅游业来说亦是如此。但较遗憾的是,中国旅游业发展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产品创新不足、产业效率偏低、供求矛盾突出、市场机制不完善、环境可持续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质量旅游强国的建设。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幸福产业的关键要求,也是中国旅游业多年以来建设经验的现实选择,对于以旅游业为着力点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新时代中国旅游业需要从重视规模速度转向重视质量效益,从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向内涵式发展模式,以实现社会总剩余最大化的高级追求。在此背景下,围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学者们进行了诸多探讨,并由此诞生了诸多高质量相关研究成果。
总的来看,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文献的关注焦点主要包括理论阐释、实证测度和具体业态的高质量发展3个方面。有关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方面的文献,学者们主要利用各种观点发表型的定性主导的范式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主要任务以及推进方向等进行全方位剖析。例如,耿松涛和张鸿霞回顾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历程,并从政策、消费、创新和资本等不同视角揭示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结构。(5)耿松涛,张鸿霞:《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战略使命、动力要素和推进路径》,载《宏观经济研究》2022年第1期。戴斌等就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及实现文旅深度融合等是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6)戴斌,李鹏鹏,马晓芬:《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动能与任务》,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1期。张洪昌则是从旅游治理的视角切入,提出了包括理顺旅游治理主体、创新旅游治理工具、提升旅游技术治理等方面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路径。(7)张洪昌:《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逻辑与制度创新》,载《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9期。
有关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证测度方面的文献,学者们主要借助某些单一指标或者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从定量分析的视角对不同地区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估。例如,蒋瑛等(8)蒋瑛,刘琳,刘寒绮:《智慧旅游建设促进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准自然实验》,载《旅游科学》2022年第2期。和王松茂等(9)王松茂,褚玉静,郭安禧,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旅游资源转换效率的测度》,载《地理科学》2020年第9期。分别采用旅游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与旅游资源转化效率衡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上述单一指标不同的是,王凯等认为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可以从资源品质、运行效率、经济稳定性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10)王凯,郭鑫,甘畅,等:《中国省域科技创新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互动关系》,载《资源科学》2022年第1期。王兆峰等提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测度需要从产业运行、转型和共享3个方面切入。(11)王兆峰,谢佳亮,吴卫:《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载《经济地理》2022年第3期。有关旅游业具体业态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文献,学者们主要针对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业具体业态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探讨。例如,张祝平提出将文旅融合作为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重构乡村文化记忆,促进乡村文旅智慧化转型。(12)张祝平:《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形成逻辑与路径选择》,载《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宋昌耀等认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需注重立足政治基础,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13)宋昌耀,厉新建,张琪:《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载《旅游学刊》2021年第6期。
综合而言,现有文献已从不同方面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多视角分析,并形成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存的格局,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前期积累。尽管如此,已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献成果仍相对比较零散,虽然分别围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困境、任务和方向进行了诸多探索,但缺乏一个综合性研究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基于此,本文提出并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存在哪些核心要求?应通过什么样的优化路径实现这些核心要求?需要设计怎样的保障机制巩固这些路径的可行性?围绕上述研究问题,本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量变是质变的积累,质变是量变的最终归途。中国旅游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量变准备之后,逐渐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动态演变,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在全球旅游业发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相关部门更加不可忽视旅游业发展量变和质变的规律,需要审视旅游业发展的逻辑,推动中国旅游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厘清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是准确把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基础工作。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可以归纳为升级旅游产品质量、提高旅游经济效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增强旅游可持续性和完善旅游功能效益5个方面。
具体而言,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升级旅游产品质量,以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微观层面的体现。而从宏观的视角来看,考虑到旅游业的产业经济属性,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好效率提升与结构优化的关系,提高旅游要素配置效率,推进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在“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亟待探寻一条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业发展道路。除了上述狭义视角下的核心要求外,广义视角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在产业开放性和关联性的支撑下,完善旅游功能效益,充分发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外围辐射力,通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各个核心要求的具体阐释如下。
旅游业是以提供产品和服务为中心的产业,这决定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升级旅游产品质量,提升游客在旅游产品中获得的体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并将“增进民生福祉”视为党的重要追求。(1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据此,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让人民群众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到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满足其多元化、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高其幸福感与获得感。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各部门为满足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旅游需求而提供的实体和服务之和,虽然不同的旅游部门为游客提供了类型各异的旅游产品,但一次完整的旅游体验是游客对各类旅游产品体验的汇总,其中任何一个部门提供的旅游产品不能让游客满意,就会降低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质量。(15)吴晋峰:《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概念辨析》,载《经济管理》2014年第8期。为了实现升级旅游产品质量的目标,要求旅游企业将游客满意度作为旅游产品质量高低的最终衡量标准,为游客提供定制化、针对化、新颖化和感染化的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精神化和参与化的旅游需求。可以说,旅游产品供给已进入品质化的新阶段,品质化的旅游产品供给要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从满足游客多元旅游需求出发,对旅游产品做到精准化设计、精心化开发和精细化管理,避免同质化、单一化和粗放化,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旅游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给游客留下难以忘记的体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提质增效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求,也是核心要义。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要求,(1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型亦是如此。内涵式的旅游业发展方式将追求产业高效置于重要地位,追求资源的良性循环利用,提高要素投入的经济转化效率。因此,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着重强调提高经济效率,走一条高效、集约的发展道路。旅游经济效率是指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既定生产单元的旅游要素投入(如劳动力、资本和能源投入)所能取得的最高产出水平(以旅游收入为核心表征)的能力,是决定旅游业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17)Hadad S,Hadad Y,Malul M,et al.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tourism industry:A global comparison.Tourism Economics,2012,18(5):931-940.旅游经济效率可划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部分,前者强调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资源要素投入所获得的单位产出能力,具体包括劳动力要素生产率、资本要素生产率和能源要素生产率等,后者强调在其它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保持不变时,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旅游业产出量(主要体现为旅游收入)增加。传统的粗放式旅游业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使旅游业发展中的要素投入冗余与浪费现象丛生,旅游经济增长的单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较为低下。因此,新时代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将提高旅游经济效率视为一项关键内容,优化旅游资源要素配置,升级要素动力结构,在创新驱动的支撑下,提高单位要素的投入产出比率,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效率变革。
旅游产业结构反映了旅游业各部门、各成分和各环节在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比率关系与相互联系。产业结构是经济实体进行资源配置与价值增值的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明确指示,(1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供了重要指导。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产业结构的现行优化程度与及时调整速度,这意味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降低乃至消除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结构性障碍,追求不同结构主体之间的耦合协调和高层次演化,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追求产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在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推进旅游产业沿着高附加值的方向优化升级。(19)刘春济,冯学钢,高静:《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载《旅游学刊》2014年第8期。在诸多的产业结构矛盾中,提高供需结构的有效性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旅游业供需结构既要保证旅游业供给的充分性,又要追求旅游业供需双端的协同性;既要解决好旅游企业因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而导致的供小于需,又要处理好旅游供给侧因产品同质化严重而导致的供大于需。这一方面要求旅游业充分借力“双循环”良性契机,利用国内旅游市场的超大规模推进旅游经济内循环,并借助扩大开放积极融入旅游经济国际循环;另一方面要求着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提高旅游投资的适宜性与针对性,激活城乡居民旅游消费,(20)徐翠蓉,张广海,汪立新:《一般消费函数理论可否解释中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对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载《商业研究》2017年第10期。提高旅游业供给与游客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匹配性。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解决好不同主体间的不平衡与不匹配问题,充分发挥结构红利效应,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2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要求规划管理部门妥善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旅游业是一种对资源和环境依赖性较强的产业,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与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相匹配,不断践行“两山理论”和追求“双碳”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从环境可持续的视角来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强调坚守环境底线,最优化利用环境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系基本生态过程,通过环境容量的优化设置和游客时空行为的科学管理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倡导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强调旅游环境伦理与责任,以实现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服务系统的相匹配、相适应。(22)张朝枝,杨继荣:《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分析框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1期。自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之后,有关可持续旅游的话题引发了重要思考。尤其是随着“过度旅游”概念的提出,增强旅游业可持续性的呼吁提升至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一背景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需将环境保护作为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把生态环境质量纳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估体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构建长期有效的目的地可持续系统,降低旅游目的地因发展旅游业而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
完善旅游功能效益就是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带动功能,提高旅游业在后工业化时期的全方位、多层面的积极效益。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发展旅游业,而是要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全方面进步。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开放性、关联性的系统特质为其强大综合功能效益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旅游化已成为“新四化”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23)张广海,王新越:《“旅游化”概念的提出及其与“新四化”的关系》,载《经济管理》2014年第1期。从本质上来看,完善旅游功能效益的过程就是推进旅游化的过程,即以旅游业为动力和突破点对经济社会发展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通过消费旅游化、空间旅游化、社会旅游化和产业旅游化等多种形式将旅游化培育为一种时代动力,带动旅游目的地各领域全方位进步,从而充分发挥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综合效应,这对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真正实现至关重要。完善旅游功能效益意味着各地区不能再局限于仅仅追求旅游业自身的发展竞争力,而是要通过发展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发挥旅游业在扩展劳动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历史文化、推进城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进脱贫攻坚、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消化产能过剩等方面的综合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彰显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外围辐射力,这既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广义要求,也是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入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2009年《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论断将中国旅游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旅游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旅游业的主旋律,也是贯穿旅游业实践的生命线,这是因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旅游需要的关键环节,也是破解中国旅游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的重要路径。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创新驱动路径、数字赋能路径、产业融合路径和品牌塑造路径4个方面。
具体而言,创新驱动路径和数字赋能路径是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驱动路径,与旅游业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要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借助于科学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等外部的经济社会优势条件实现自身的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而产业融合路径和品牌塑造路径则是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突破路径,与旅游业发展的自身特性紧密联系,要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充分发挥自身在产业关联、交叉渗透等方面的联动融合效应,而且需要树立品牌理念,通过自身特色的挖掘提高产品感染力,形成高品质的旅游品牌竞争力。各个实现路径的具体阐释如下。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从资源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是充分发挥第三次科技革命红利的必然选择。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肯定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并就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部署。因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新赋能,发展智慧旅游、虚拟旅游等高科技旅游。目前来看,中国旅游业仍然以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为主导,资源开发的路径依赖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要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实现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路径突破和路径优化,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对实现旅游服务便利化、旅游产品个性化、旅游管理智慧化和旅游业态多元化提供了重要保障。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已逐渐渗透到旅游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先进的声光影像技术正在提高着旅游业发展的技术含量。从微观层面来看,科技创新能够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增强旅游吸引力,提高旅游企业管理能力;从宏观层面来看,科技创新为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可行路径,创新要素的流动与配置为旅游产品质量升级、旅游经济效率提升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保障。因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借势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春风,利用科技创新对旅游业发展进行全方位变革,借助创新驱动重构旅游产业链条。
中国经济已进入到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数字经济赋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展目标,并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2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为进一步释放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为核心的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数字经济是经济效率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动力,(26)陈忠言:《“双循环”格局下边疆经济体系现代化提升路径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其不仅能够提升“旅游+”产业融合能力,助力培育旅游新业态与新模式,提高跨界融合能力;而且能够通过精准匹配的方式推进旅游供需双方及时反馈以提高供求平衡,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释放旅游规模经济效应;更重要的是,加快旅游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能够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市场化,推进旅游业要素优化配置和全要素数字化升级。信息流和数据流的快速聚合和数字媒介的信息搜索有利于发挥数字经济带给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本节约效应和消费刺激效应。(27)赵磊:《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维度》,载《旅游学刊》2022年第4期。随着数字经济全方位、多角度融入到旅游业,旅游服务方式和体验方式正沿着数字化方向转型,产品的智能化程度提高,更加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旅游需求;而且,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催生旅游企业管理模式与运营模式升级。(28)陈琳琳,徐金海,李勇坚:《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与路径探索》,载《改革》2022年第2期。因此,新时代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走一条数字经济赋能路径,加速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重构旅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企业数字化治理,利用数字技术打造高质量旅游业新生态。
产业融合路径强调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性与关联带动性,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乃至重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农业、教育业、康养产业、体育产业等深度融合,最终实现“1+1>2”的产业联动效果。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之间资源要素动态整合的过程,强调互补化的产业价值创新,在资源、市场、技术、规划、管理等方面实现产业间的协同互动,并在产业价值链延伸过程中实现产业动态优化。产业融合能够激活旅游新业态,提高旅游业附加值,丰富供给体系和产品类型,突破产业条块分割,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在众多“旅游+”和“+旅游”产业融合中,文旅融合最为关键,也最需突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尽管在有利的政策支持下,中国文旅融合已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实现了同质共生与同体共赢,但仍存在较为明显的文旅融合领域有限、产品质量不高、融资渠道单一、机制体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亟待提升文旅融合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扩展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文旅融合成效。(30)侯兵,杨君,余凤龙:《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动因与机制》,载《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年第10期。总之,产业融合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应该在新时代重视以旅游业为依托的产业融合价值输出,在产业融合中寻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现代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产品、服务竞争逐步升级到品牌竞争,构建具有高辨识度、差异化的旅游品牌是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且,旅游品牌建设也是旅游目的地产业链条延伸扩展和产业价值增值的重要路径。因此,打造独特的、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成为当前旅游目的地营销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困境下,将品牌化战略作为与竞争对手区分的有效方式成为提高旅游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尽管旅游品牌的重要性如此突出,但中国旅游业的品牌建设成效却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大,主题相对单一,充满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充分,旅游品牌特色不鲜明,大大抑制了品牌价值的提升;其次是旅游品牌形象的推广体系不完善,多依赖于传统渠道进行宣传,未能很好地借助科学技术和数字经济建立精准高效的旅游品牌传播体系,品牌宣传不到位;最后是品牌建设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不同地区旅游品牌建设未形成区域联动合力,多层级、宽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尚需构建。(31)廖军华,王欢:《新发展阶段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载《改革》2022年第5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追求高质量的旅游品牌竞争力,因而需要将地方旅游品牌、旅游产品品牌的建设与传播作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义。这就要求各旅游目的地不仅深入挖掘地方旅游产品特色,利用资源禀赋打好“特色牌”,提高旅游品牌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而且需要建立政府、市场、企业相互协同的旅游品牌宣传机制,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提高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品牌塑造的视角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旅游业既是一项经济产业,又是一项社会事业。(32)胡静,贾垚焱,谢鸿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推进方向》,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1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旅游已走进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惠民福祉的幸福产业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短期来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更好地解决旅游业发展现实问题的必由之路;从长期来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旅游业长远、持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从狭域的角度来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为了不断纠正旅游业自身发展中的各类弊病;从广域的角度来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保障中国旅游业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前进,从矛盾处理的视角出发,需要构建科学的“两手”协同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具体而言,在管理机制层面,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政府把控和市场主导的重要矛盾,需要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塑造“两手”协同机制。在后疫情时期,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旅游复苏与疫情防范之间的矛盾,需要建立高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处理好风险冲击和韧性构建之间的关系。从共同富裕的视角来看,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看,中国旅游业面临产业发展迅速与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需要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处理好人才供需错位的矛盾。各个实现路径的具体阐释如下。
“两手”协同机制指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需要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充分发挥中国独到的政府优势和市场优势,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关于政府和市场的“两手”协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3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对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为调控的机制体制设计和发展模式转型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绝对的决定性作用,政策、资金、信息和人才等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资源要素多数由政府把控,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化旅游业主体寥寥无几。(34)戴斌:《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振兴的主基调》,载《人民论坛》2020年第22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的内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今,以市场为主导的民营型和外资型旅游企业不断涌现,旅游业态和旅游模式不断创新,市场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释放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中国独特的政治、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走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在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注重构建高效的“两手”协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建设、产业引导和行业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充分激活市场在业态培育、活力激发和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提高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对称性,通过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和政府调控,完善旅游市场秩序,实现旅游治理能力现代化。
风险防范机制指的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政府、行业和企业相互协同的、科学有效的防范各类风险的机制体制,提高旅游业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建立系统高效的新冠疫情风险防范机制对实现旅游业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对旅游业而言更像是一个典型的“黑天鹅”事件,使得全球旅游业被迫按下暂停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3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就要求旅游业高度重视新冠疫情防控体系构建与应急能力建设,持续强化旅游业治理能力,抵御新冠疫情风险冲击,提高旅游经济韧性。在后新冠疫情时期,需要出台相应产业政策托住行业力量不散的底线,稳就业、稳市场,帮助旅游企业度过难关。新冠疫情的教训启示我们,在各种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冲击之下,旅游业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旅游业本身就是脆弱性较为明显的敏感性交叉产业,这就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从提升各种风险冲击下的旅游业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着手,提高韧性,积蓄能量,以不断适应发展环境的变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追求就是产业运行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以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为主要特征的、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的各类内外部风险因素严重威胁着旅游经济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这些干扰情形下,需要构建行之有效、行之高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旅游业抗冲击弹性与自我修复能力。
利益分配机制指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策略,确保在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的各种成果实现在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间的公平分配,让旅游业真正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优势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点明“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且突出“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为旅游业发展成果的利益分配公平共享奠定了基础。社区居民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利益主体,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发展的公平性强调在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应关注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尊重目的地居民应享受的权利,增加社区居民的利益博弈砝码,合理分配由旅游业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坚决避免旅游红利仅由少数的开发商独享。(37)胡静,贾垚焱,谢鸿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推进方向》,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1期。为此,应追求建立旅游共同体,实现旅游利益分配正义,保障社区居民的核心利益。(38)李军,胡盈:《旅游共同体:传统村落旅游利益分配正义的新视角》,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必须认清楚的一个前提就是,旅游业不能仅作为少数旅游企业谋求经济利益的产业,而是应作为利益相关的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产业。不能为了发展旅游业使社区居民让渡正常生活,不能为了扩展旅游空间而大肆破坏居民的地方家园,切实尊重目的地人民群众的权利与意愿,共享旅游红利,维护当地居民根本利益。
高质量人才缺乏是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缺口,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储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肯定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并提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3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根据这些精神,就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而言,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至关重要。从量的视角来看,中国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不足,整体储备明显短缺;从质的视角来看,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素质较低,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对高端人才的要求。(40)廖军华,王欢:《新发展阶段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载《改革》2022年第5期。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制定科学的旅游业人才发展规划,实施合理的旅游业人才配套政策,形成有效的旅游业人才培养机制,壮大旅游人才队伍。系统的旅游业人才培养机制不仅需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加速与旅游管理相关的人才培养进程,在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应用实践等方面综合发展,而且需要旅游业相关的企业部门建立健全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提高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构建“政、行、企、校”高度协同的旅游人才培育体系,高质量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复合型旅游人才,解决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紧缺、供需错位的弊病,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地位之后,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看,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核心要求的认识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进行切入。从狭义视角来看,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包括升级旅游产品质量、提高旅游经济效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增强旅游可持续性。其中,升级旅游产品质量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体现,而提高旅游经济效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增强旅游可持续性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体现。从广义视角来看,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在于完善旅游功能效益,即充分发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外部效应,通过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为了实现上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需要从外部动力路径和内在突破路径两个方面着手。其中,外部动力路径包括创新驱动路径和数字赋能路径,即倡导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外部有利环境实现自身沿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内在突破路径包括产业融合路径和品牌塑造路径,即要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产业关联融合方面的独到优势以及深入挖掘自身特色构建品牌竞争力。同时,为了保障中国旅游业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前进,需要妥善处理好政府管理与市场主导的关系、旅游复苏与疫情防范的关系、收入增长与利益分配的关系以及产业发展与人才配套的关系,构建科学有效的“两手”协同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