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刘向兵,潘泰萍,田 田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工会正处在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挥更大作用的机遇期,处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进工会改革的攻坚期,处在推动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工会学学科建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关系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丰富,也是一项重大的实践课题,关系到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实效、关系到党的工会事业的创新发展、关系到工会工作的规范化,是一项重大战略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学科体系日益完善,但在基础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上还有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明确提出强化优势特色学科的要求。中国工会学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工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工会活动规律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国工会学有自己专门而稳定的研究对象、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应当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特色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中国工会学学科,是丰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工会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提出,为中国工会学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对工会相关主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从目前来看,对工会的研究总体而言还是单科研究、分散发展,没有形成工会学自身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即将成立100 周年之际,亟须将目前分散、具体的工会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建构起比较完整的、有特色的中国工会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
***总书记指出:“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2]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实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实践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论也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总结和创新。我国工会工作的实践、工会组织的发展和变革为工会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原动力,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学术站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自信,建设中国工会学学科,在理论研究上把历史与未来连接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把国内与国外贯通起来,为工会工作这一党治国理政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是时代的需要。
新时代党的工运事业创新发展对工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关系到工会工作的全局和工运事业的前途。但目前工会干部流动性较强,有相当数量的工会干部未接受过系统的工会知识教育,与艰巨复杂且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工运事业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在客观上要求建设中国工会学学科,加快在高校中对工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中国工会学学科,加强工会领域知识的专门化、系统化研究,能够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工会干部队伍,特别是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端工会专门人才,建立广阔的学术平台,为开创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提供干部队伍建设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撑。
学科定位关系到学科的长远发展。推进中国工会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明确其学科定位,只有从学科定位入手,才能逐步构建中国工会学学科自身独特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
学科的建立是一个研究领域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关于研究领域的历史溯源是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和关键。我国工会领域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必要在审视历史的基础上,对工会学的学科定位进行分析和研判。
1. 工会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会理论研究主要是整理和学习苏联的经验。首先,翻译了一批苏联工会建设和工会工作的教材和教程,引入了列宁的工会理论和工会思想。比如,工人出版社分别于1953 年和1955 年出版了《苏联工会实际工作教程》和《苏联工会建设讲义》。其次,对西方国家的工会历史进行了介绍,具体包括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工会运动史。此外,对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和中国工会历史文献的整理也开始启动。
2.工会理论的初创阶段
1985 年,以郝清桂和桉苗主编的《工会学》公开出版为标志,工会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开始了理论初创阶段。该书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会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工会运动的实践,对工会理论进行了探索,力求体现中国工会的特色。1988 年,李生林和何生主编了《工会学原理》,常凯主编了《理论工会学概论》,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会理论文章也开始陆续发表。这一时期的教材和论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为根据,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探索如何使工会学更具有中国特色,即如何使工会学体现中国工会运动的特点,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工会运动发展的需要。从工会理论研究的学科归属看,当时的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应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科学社会主义。当时工会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会学是相关学科,它们之间有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既然工会运动是工人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工会学也就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化,或者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分支”[3]。
3. 工会理论的发展阶段
1993 年,党中央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中,中国工会也面临着历史性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1993 年,冯同庆等主编了《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工会工作》;1997 年,孙中范等主编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工会理论纲要与述评》。这两本代表性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在工会理论研究中引入了劳动关系理论,提出“在市场经济中,工会是作为劳动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脱离劳动关系,工会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没有工会,便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劳动关系”[4],“劳动关系是工会产生、存在和发展最深刻的经济动因。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中,劳动关系、产权关系的变动,是工会活动的基本出发点”[5]5。从劳动关系的学科视角研究工会问题的观点在这一时期较为流行,影响甚大。
4. 工会理论不断成熟的阶段
2005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工会理论不断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工会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研究。例如:郭振清从宪政的立场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维权观[6];刘驰研究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好的四个关系[7];周新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核心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曲延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经验进行了总结[9];赵健杰针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实践要求——工会社会公信力进行了研究[10];刘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重要地位、理论特征与创新原则进行了分析和阐述[11];谭泓针对转型期中国工会传承发展的逻辑与路径选择进行了研究[12];刘佳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语义形态、历史形态和制度形态的辩证统一关系[13],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百年历程[14];李磊研究了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学学科建设[15]20-29;张孝梅等探讨了加强中国特色工会学学科建设的路径[16]。总体上,这一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框架下进行的。
此外,自20 世纪80 年代工会理论的初创阶段开始,工会学研究当中就一直贯穿着多学科研究的视角,多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研究一直是工会研究的典型特征。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就有专家提出,“工会学的内容还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会学又是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17],“工会学理论的边缘性、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会学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的吸收和应用,并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二是工会学内部的各种观点的融会贯通”[5]10。有学者主要从经济学的视角切入研究工会问题,认为构筑我国当代工会理论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政治学、劳动关系理论、产业关系理论视角,而应考虑以经济学为基础兼顾其他相关视角,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视角[18];还有学者主要从法学的视角切入研究工会问题,研究内容涉及工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反映工会的理论创新,反映国家颁布和修订的与工会法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及变化,反映全总相关规定和地方性立法的最新成果[19]。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工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要求将工会理论的研究领域拓宽、研究内容深化。工会理论必须广泛地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从更为广阔的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地开展研究,以适应正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工会的现实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工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会组织。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职工总数已达3.91 亿左右,全国工会会员达3.03 亿人[20]。基于中国工会的独特价值和力量,工会学作为研究中国工会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紧迫性已毋庸置疑。相较于国内其他成熟学科,虽然工会学发展的历史至今已逾70 年,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学科基础,但总体来看工会学的学科建设进展仍相对缓慢,首先就面临着学科定位不清的现实问题。
梳理学界的主要观点,不难发现,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工会学学者主要将工会学的学科归属进行了五个方向的划分。第一,将工会学归入社会学。这一归属的划分是基于工会学所内含的对工会组织进行研究的属性,为此,工会学更多地归属于组织社会学的范畴。但这一划分难以凸显工会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方向,也难以聚焦中国工会的实际研究。第二,将工会学归入劳动关系学。对工会学的这一定位可以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工会在处理劳动关系矛盾中的重要作用,但仍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工会的多重职能,似有将工会学学科建设内涵窄化之嫌。第三,将工会学归入科学社会主义。将工会学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分支,可以突出工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这一重要属性,但工会学的内容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内容,这一归属也不尽全面。第四,将工会学归入政治学。这一划分试图突出工会工作作为党治国理政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的政治属性,但基于政治属性与意识形态特征并不完全等同于政治学研究,这一归属也并不完全合理。第五,将工会学归入交叉学科。这一做法能够突出工会学的内容,包含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丰富性,但似乎失去了该学科应有的“内核”,在分散中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学得以存在的根本学科问题与独立的学科意识。
综上所述,工会学的学科归属定位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明确这一定位必须深掘工会学的学科研究基础,聚焦工会学的研究对象,围绕工会学的研究方法,在学科建设中凸显学科意识,凝练学科特色,彰显学科价值。
1.工会学学科归属的总体定位
虽然对工会学学科归属的争论一直存在,但从工会研究的溯源看,工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有着天然的、学理的密切联系。工会学主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工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工会活动的规律。因此,中国工会学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学科,应当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进行培育和建设。
2. 工会学学科定位的依据
工会是中国共产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工作则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在当代中国,我们所研究的工会学,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学或者中国工会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工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知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中国化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史,探究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发展,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并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21]。可见,工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研究基础、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方面存在着先天的、学理上的密切联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进行工会学学科的培育与建设具备现实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可为未来条件成熟时,将其申请为法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将工会学归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工会学学科的研究起源和基础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理论、工人阶级能够组织自己独立运动的思想、早期工会罢工的理论、工会经济斗争的理论、工会国际联合的思想、工会展开全方位斗争的理论等都是工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曾被列宁归结为“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对工人阶级共同体和英国工会运动的理论研究中,对工会的起源、工会的任务和使命、工会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工人阶级政党同工会的关系等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规定,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工会学的基本体系,使其具备自身独立的研究对象、范畴和规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是工会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范畴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话语体系为根本。从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来看,一个成熟的学科要跨越经验层次科学认识的局限,具备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范畴,达到更高的理论认识层次。工会学学科的建设要树立总体的学科意识,从学科的角度对工会现象和工会运动进行分析,规范研究范畴,形成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工会的现象、本质及其规律为重点,探讨工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职能。工会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指导我们研究工会现象的理论武器”[22]。在研究中应强化逻辑与历史、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建构中国工会学自主的知识体系,通过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展现工会学的自主学科特质,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思想性、科学性带动发挥工会学学科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上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
三是工会学学科的研究范式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为依托。在以往研究中,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学术视角和研究范式进行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会及工会工作的具体研究,这种对工会学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凸显出工会学学科建设中综合性、系统性、协同性研究的重要作用。工会学的学科建设只有在不断推进研究整体性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学科内在的学理性支撑,才能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程度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学的独特优势。在学科研究中,工会学不仅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较高的学术相关度,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会学贯穿着把对工会运动的认识置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工会运动进行辩证的说明、以科学认识与价值评价的统一研究工会问题、对工会现象进行深刻的经济学分析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为依据,逐步完善学科建设,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分支学科相得益彰,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四是工会学学科对工会各项工作涉及的各门具体学科起整合、统领和指导作用。工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与工会研究中的各门具体学科虽不是截然对立,但也具有本质区别。工会研究中的各门具体学科更倾向于是一种对策性研究,应用性和操作性是其主要特点,而工会学研究主要是理论探讨,学理性和学术性是其立学之本[15]23。工会学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工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工会活动规律的基本问题和普遍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对作为全部工会问题起始和根源的“元问题”的本体论层面研究,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工会研究中的各门具体学科,如工会劳动关系学、工会社会学、工会法学、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是以某一特定领域的具体工会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散在各个具体学科中,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一方面,工会研究中的各门具体学科是工会学研究的基础,工会学以工会研究中的各门具体学科为基本支撑;另一方面,工会学研究是工会研究中的各门具体学科的升华,并对它们起整合、统领和指导作用。
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学科建设的基石。理论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通过立柱架梁,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严密的逻辑系统的过程。中国工会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应该是由横向展开的各个不同类别的分支学科和纵向展开的不同等级、层次的分支学科科学配置而成的。
作为重点研究社会主义工会建设和规律的学科,中国工会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工会基础理论研究为根基,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拓展。中国工会学学科理论体系的主体架构表现为:一是以工会基础理论研究为核心进行的“工会学”的本体研究;二是以“工会学”的本体研究为起点和圆心,从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视角切入进行的“工会+”的相关研究。“工会学”的本体研究又可以细分为马克思主义工会学基本原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会发展史研究、比较工会学研究等子学科。“工会+”的相关研究又可以细分为工会政治学、工会管理学、工会劳动关系学、工会法学等子学科。中国工会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表现为以“工会学”的本体研究为核心、以“工会+”的相关研究为支撑的系统完整的工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中国工会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构架
1. 工会学的本体研究是中国工会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核心
工会学聚焦工会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理论的研究既是工会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短板,也是工会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与核心,在中国工会学学科理论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会学本体研究,应当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强化马克思主义工会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一门成熟学科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其是否具备一套较为系统且完整的基本原理体系,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概念分析框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工会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在整个工会学学科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它既包括对文本的研究,又要将文本研究与现实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工会,不断提炼新观点和新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工会学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工会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的经典著作和基本理论,厘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会的产生、发展、性质、地位、历史使命及其同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政党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等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工会学的科学体系,构成中国工会学作为知识性、学术性、系统性的独立学科的理论内核和思想灵魂。
第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会学不仅具有典型的理论品质,更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中国工会的产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学科建设中理应包括对工会的目标、结构、价值等的现实分析,这部分研究要着眼于这种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脉络、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和所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特别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和时代价值,还要加强新时代巩固工人阶级地位、发挥工人阶级作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使工会学的学科建设既具有普遍性的学术理论支撑,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广阔实践,与时俱进地反映中国工会的发展特点。
第三,深化工会发展史的研究。任何一门学科或一个理论体系都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展现出时代发展的精华。中国工会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深入研究工会发展的历史,厘清工会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与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学的创立,除了有基础理论的架构外,还必须有一个说明自己“来处”的学术史。这个学术史就是要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工会学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进行系统研究,侧重从思想史、学术史的研究角度,考察工会组织发展、变革的历史过程及其主要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与中国工会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凸显中国工会发展、改革的历史必然和独特价值,揭示工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达到历史体系与逻辑体系的统一。
第四,拓展比较工会学的研究。任何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除了要深化对学科理论积累和创新演进过程的纵向历史把握,更要加强对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与国外理论实践的横向比较研究。这一部分旨在研究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下工会组织、工会理论的发展变化,从理论和流派等多方面对不同国家工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借鉴西方国家关于工会研究的方法,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工会学理论在当代世界的变化和演进,以及对世界工人运动和工会发展的影响。同时,在历史比较与国际比较中,坚定“四个自信”,持续有力地推动我国工会学学科建设不断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2. “工会+”的相关研究是中国工会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支撑
工会学的研究对象既很明确、集中,又很复杂、广泛,具有边缘性、综合性的特征,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劳动关系学、法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工会学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的吸收和应用,会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因此,中国工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除了要重视工会基础理论研究外,还要重视“工会+”的相关研究。“工会+”是依循学科外在的应用逻辑,以劳动者的组织为主体,以增进党群关系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的,聚焦工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由一定形式结合而成的学科体系、学科群,包含工会哲学、工会伦理学、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会政治学、工会劳动经济学、工会管理学、工会财务管理、工会劳动关系学、工会法学、工会社会学、工会社会工作、工会劳动保护、工会教育学、工会文化学、工会新闻与传播等学科。
推进工会学学科建设,必须进行统一的规划及有力的引导。要把工会学学科建设纳入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总体布局之中,统筹安排,整体部署。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应加强对工会学学科建设的领导和支持,指导制定工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积极发挥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劳动经济学会、中国劳动关系研究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强化工会学学科建设的引领,形成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支持工会学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推动一部分在工会研究和工会学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示范作用的高等学校率先开展工会学专业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比如,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就是国内工会人才培养领域的开创者,有悠久的工会学人才培养历史,从1949 年就开始对全国工会干部进行培训,1982 年开办“工运基础专业”大专班,1985 年将“工会学专业”列入当年国家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1991 年在工会学系试办“工会学专业”劳模本科班,2013年开设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会工作方向”,积累了大量工会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可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牵头,根据工会研究和工会工作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制定工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核心教材、教学案例等,启动工会学专业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推动中国工会学的学位学历教育。
首先,立足新时代,适应工会人才培养新要求和工运事业发展新趋势,围绕工会的产生和发展、工会活动规律以及经济、政治、法律、劳动关系等领域,在高校和工会系统的研究机构开展工会基础理论和工会实践问题的集中攻关,在工会学的本体研究和“工会+”的相关研究方面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同时,培养形成工会学学科专门的研究队伍、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其次,以工会学和“工会+”为主线,系统推进工会学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完善一批本科、研究生工会学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公共课程教材。可以统筹全国工会系统和工会干部学校相关学者和教师参与工会学教材体系建设,编写工会基础理论、工会伦理学、工会哲学、工会劳动关系学、工会管理学、工会法学等系列教材。通过工会学学科学术研究和教材建设,更好地用中国工会理论解读中国工会实践,用中国工会实践丰富中国工会理论,用中国工会话语阐述中国工会发展。
在全国教育界、学术界形成工会学的学术共同体,走协同发展路径,是推进工会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关键[23]。一是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工会研究和工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强化加快推进中国工会学学科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制定工会学学科建设规划,集聚工会学学科研究力量,整合资源,引领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工会干部培训和科研智库成果。二是推动高校协同创新,争取全国一流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在工会学学科建设上的认可与支持,发挥这些一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科水平领先的优势,推动联合设置工会学学科点,联合培养工会学硕士、博士,联合开展工会课题研究、发布工会智库成果。三是成立全国高校工会学教育联盟,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定期举办教育峰会,汇聚推进工会学科建设的学术力量,为工会学学科建设奠定扎实的学术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