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工业领域开展的献纳器材运动*

时间:2024-06-19

黄进华,苗庆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献纳器材运动”,又称“献交器材运动”或“献器材运动”,是指1947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工业领域领导工人群众开展的一场旨在恢复工业生产、支援解放战争的群众性运动。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于恢复东北工业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目前对献纳器材运动的研究有限,主要散见于一些工会史、工业史和地方党史著作,相关著作或聚焦东北地方市县,①地方史志和工会史志零星介绍献纳器材运动的有王春贵主编的《鞍山市志》、李江,陈贵林主编的《中共抚顺地方:1928-1949》、柳宝荣主编的《中国共产党阜新地方史简编》、海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海城县志》、本溪市总工会工会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的《本溪市工会志》、辽阳市工会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的《辽阳市工会志》等。或仅局限于东北个别工业领域和厂矿,②如哈尔滨铁路局志编审委员会编《哈尔滨铁路局志:1896-1994》、铁道部山海关桥梁工厂志编委会编《铁道部山海关桥梁工厂志》、薛世孝著《 中国煤矿革命史》、中国煤炭志编委会编《中国煤炭志:辽宁卷》、本钢史志办公室编《本钢志》、黄铭亮主编《沈阳第一机床厂志:1935-1985》等。缺乏从东北整体区域宏观把握的研究;研究内容大多停留在对基本事实的陈述,多是将献纳器材运动定位为党动员工人群众开展的一场劳动竞赛,鲜见对献纳器材运动的深度分析。本研究综合运用相关档案资料,以东北为空间定位,以新中国成立前夕(1947年1月至1949年4月)为时间定位,通过对这场运动的背景与动因、组织与宣传、开展与成绩进行分析,挖掘党领导的这场工人群众运动的重大意义。

一、献纳器材运动启动的背景和动因

(一)献纳器材运动的背景:东北工业几经摧残,机器设备破坏严重

东北地区自1931年被日本占领后,在日本“苦心经营”下逐步发展为中国工业最强大的地区。但由于日本战败前后对东北工业的蓄意破坏、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对机器的拆运、国民党败退时对工厂的毁坏以及来自民间对器材的隐匿,使东北工业机器破坏严重,设备散落民间,几乎陷于瘫痪。

首先,日本投降前后对机器设备的蓄意破坏。日本在战败前后,为了不把工厂留给中国军队,对东北工业的机器设备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据邵式平在1947年的《东线经济视察总结报告》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寇败局已定时,其对于东满许多建设,便开始了有系统的破坏,驼腰子、八面通的采金船于1942年就拆走了,金矿封闭了,为此而建设起来的飞机厂、发电厂也都同时破坏了”。[1]到了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日本更加大肆破坏了,“举凡铜矿、铁矿、金矿、煤矿、化学工业、造纸、洋灰、发电厂等等,产业的机器原料及其他房屋、交通等设备,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破坏”。[2]甚至将本溪钢铁公司的“铁水凝固在高炉里”,并讽刺到“留给你们中国人种高粱”。[3]日本对东北工业机器设备的破坏给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困难。

其次,苏联在出兵东北后对机器设备的拆运。苏联在抗战后期出兵东北,从其大国主义的自身利益出发,将东北大量工矿企业和交通设施视为自己的“战利品”。[4]据当时的《中央日报》报道“苏联认为中国东北各省曾供日本军用的所有日本企业,悉为苏军之战利品”,[5]随后便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运机器设备的行动,以弥补其二战期间本国机器设备损失严重的情况。仅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例,“八·一五后苏联拆走了一部机械设备,据国民党的统计共值美金166322438元,损失生产能力70%”。[6]苏联对东北工业机器设备的拆运,对于已被日本破坏严重的东北工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最后,国民党败退时对工厂的破坏和工人护厂、护矿斗争中对器材的藏匿。东北地区在解放前夕,国民党眼见大势已去,便下令将“机器和器材南迁的南迁,拍卖的拍卖,散失的散失,丢弃的丢弃”。为了保护工厂和机器,东北国统区的广大工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通过成立各种组织,开展了反搬迁、反破坏,保护工矿和交通设施的英勇斗争。工人们在护厂、护矿斗争中趁国民党败逃之时,秘密藏匿了一些器材和设备。虽然其中不乏有出于私利偷盗器材的,但绝大多数工人群众是出于保护工厂的目的而藏匿器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民党对东北工业的破坏程度,为党在东北开展献纳器材运动提供了物质和群众基础。[7]

(二)献纳器材运动的动因:恢复工业生产,支援解放战争的现实需要

工业对于战争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早在1945年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便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8]随着内战的爆发,党的作战方式由游击战转变为现代化的正规战、运动战,工业对战争的支援作用越来越明显。时任东北工业部副部长的陈郁曾指出:“目前的战争是现代化的大规模战争,是与过去内战、抗战时期有着根本的不同,几十万人高度集中进行正规战、运动战,它的消耗是巨大的。在军火、军需运转等供应前线作战上,若没有相当的工业基础供应战争的需要,源源不断地支持战争,那么想战胜敌人是不可能。”[9]因此,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后,在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就把“恢复生产”作为东北局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东北地区的陆续解放,恢复生产、进而支援东北及全国解放战争成为东北局面临的主要任务。在当时,恢复工业生产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各种器械和材料的严重匮乏。据东北工矿处1947年3月的《关于东北工矿业一些材料的汇集报告》指出:当时东北工矿业“器材仓库大部烧毁,小部运走,形成了目前器材的极端困难”。[1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密工具和仪器残缺不全,致使许多机器不能转动,工厂因此也只能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为了克服器材短缺、恢复工业生产、支援全国解放,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献纳器材运动在东北工业领域展开了。

二、献纳器材运动的动员与宣传

献纳器材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工业领域领导的一场群众性经济活动,需要动员广大工人群众积极参与到运动中去。党和各级工会组织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宣传,采取灵活的策略和方针,顺利推动了献纳器材运动在东北工业领域的开展。

(一)采取自愿形式,鼓励主动献纳

随着东北城市的逐步解放,恢复生产是当时工业领域面临的头等大事,而恢复生产遇到的一个最大的困难是器材和设备的匮乏。东北局经过调查发现,有大批器材、设备因战乱失散在工人群众手中,如能收回这部分器材,则修复机器、恢复生产便有了物质条件。对于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散落在民间的器材,当时主要存在三种方案:一是采用收买方式,主张政府用购买的方式收回工人群众手中的器材问题。对于这种方式,反对的较多,认为器材本来就是属于工厂的,“拿了公家的东西,公家再买回来,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做也会助长一些人再拿。” 二是采用没收的方法,主张政府通过强制手段收回器材。但这种做法也极不合理,“容易促使一些人把器材隐藏起来,结果事倍功半”。三是采用动员献交的方法,即“动员群众把家里的器材献出来”。持此意见的人认为:抗战胜利后,由于连年的战争使工厂机器多数遭到破坏,工人被迫停工饱尝失业的苦头,动员工人群众把自己家收藏的器材献纳出来,机器早日修复,“工厂便能早日开工,就能给就业创造条件”,于公于私都是有利的。多数地方党委和政府通过比较,认为“采用这种方式最有利”,这不仅是党群众路线的体现,而且能“把工人、职员的个人利益同工厂的命运联系在一起”。[11]东北局在综合各地党委、政府的意见后,最终确立了采取自愿形式,鼓励主动献纳的方法。

(二)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工人觉悟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教育。动员工人群众主动献纳出器材,需要从思想上对工人加以教育。东北局在接收各工业厂矿后,就着手对工人在思想上进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主人翁意识。首先领导工人们“斗倒了把头、警察、特务,使工人在精神上直腰”,接着派工作队到工人中间去教育工人、启发工人主人翁意识,以提高工人们的政治觉悟。具体做法有:一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工人轮训班、工人俱乐部等对工人进行马列主义教育,使工人认识到自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领导阶级,是企业主人翁的一分子”,工人过去的工作是“为日寇、国民党资本家创造利润而劳动”,现在则是“为人民大众,为自己劳动”。[12]改变了工人纯粹雇佣的观点,增强了工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二是让工人认识到劳动光荣的观念,“启发与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使之了解解放区国家即政权之性质,了解他们的劳动是和解放区其他公务员之劳动一样是直接为人民服务的……即直接为解放人民群众,首先是解放自己服务的,乃是最光荣的劳动。”[13]工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从奴隶变成了主人翁,思想也变了以劳动为光荣”,[14]他们以新的劳动态度,肩抗、担挑、车推,把各种器材源源不断的献纳给工厂,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经过教育,工人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己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从而自觉肩负起维护工厂的责任,“工人们说,以前的工厂是工人的监牢,现在的工厂就是自己的家。因此,对于自己的工厂爱护惟恐不至”。[15]“他们懂得了自己是工厂和矿山的主人。拿出了主人的劳动态度,发扬了互相帮助的阶级友爱精神。工友们爱护自己工厂,献纳出珍贵的器材、材料等给公家使用。”[16]

(三)颁布布告条例,发动献纳动员

为指导和动员群众积极献纳器材,东北各地党委和各工业企业根据东北局相关指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发布了献纳器材运动的相关布告和条例。如1948年2月,海城县政府发布了《为号召市民献交器材运动布告》,海城县工会也发布了《敬告海城各界同胞书》,号召“所有各界同胞,自动地献出各种机械、电气、油漆、五金、图纸、仪器、药品以及一切为恢复工业所需的物资”。在工厂、工会和街道的一起动员下,全县一个多月“献交器材就达5425户,共献交器材16800余件,价值约78亿元(东北币)”。[17]此外,东北各工业领域也发布了相关布告和条例,号召工人群众积极献纳器材,支援解放战争。在铁路工业领域,为了迅速恢复铁路交通设备,东北军区司令员林彪和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于1948年8月15日联合发布了《东北军区司令部、东北行政委员会为收集与保护铁路交通器材的命令》,对如何动员群众献纳铁路交通器材做了具体规定,强调收集器材的办法是“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说服群众自动献出铁路交通器材”,要求“各级政府应具体领导,特别是区村街政府,应切实协同工会农会及市民团体,动员群众,献纳器材,干部必须起带头作用,首先献出以推动群众”。[18]

钢铁工业领域紧随其后也发布了献纳通知,如1948年12月20日,中共鞍山市委作出《关于发动群众献交器材的决定》号召鞍钢工人献纳器材,指出“鞍钢的恢复决定鞍山市的繁荣,鞍钢的复工对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能起到直接重大的作用,摆在鞍山全党面前最迫切紧要的任务,就是献纳器材”。市委要求党、政、工各级领导深入基层,提出了“到工厂去,到街道去,到群众中去”的动员口号。鞍山市职工联合总会筹委会还作出了《积极推动鞍钢复工,动员工人献交器材的指示》,号召职工代表大会对工人进行动员。鞍山市的动员形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到1949年1月10日,全市共献纳器材212694件,其中有许多是贵重器材和精密仪器,为提前恢复鞍山工业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19]在煤矿工业领域,抚顺煤矿也于1949年3月7日发布了《为献纳器材告全体职工弟兄书》,抚顺军管会和市委联合会发布了《组织新的全市广泛群众的献纳器材运动》的通知,动员广大工人、市民积极献纳器材,支援解放战争,“很快形成了群众性的献交器材高潮”,2.7万工人献出24万余件器材,1100多位市民献纳出9000余件器材。[20]

各地和各厂矿发布的布告和条例,成为献纳器材运动的“指导书”和“动员书”,对推动献纳器材运动的广泛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为动员工人群众积极献纳器材,各地党委和企业制订了相关奖励措施,对“群众自动献出之器材,数目甚为大者,按器材之价值,酌给奖励”。奖励分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两种形式,规定物质奖励的“奖金之数目不得超过器材价值十分之二,分为10000元、50000元、100000万元、200000万元、500000万元、1000000万元六种”。荣誉表彰则分为登报表扬、传令嘉奖及奖章奖状奖旗等形式,对于“不愿意领奖者,可给以名誉奖”。[21]

各工业企业为了通过物质奖励对献纳器材运动起到宣传作用还采取多种不同方式。如抚顺煤矿临时委员会于1948年12月17日发布的《献纳物资器材运动办法》,提出“三个结合”“三大保证”。即献纳器材与恢复生产相结合,与职工福利相结合,与享受政治光荣相结合。保证按器材价格的10%及时奖励,有大的使用价值的给特殊奖励;保证不问过去的账;保证光荣。献纳器材运动开始仅15天,抚顺煤矿“矿务局所属30多个单位就有3496名职工,献出各种器材2.3万余件,价值30亿元以上(东北流通券)”。[22]阜新矿务局通过召开献纳器材奖励大会来表彰献纳器材运动中有贡献的职工,物质奖励按照估价20%发放,现款与实物各半,并且还组成了发奖委员会,“按器材的价值与献纳是否积极带头等条件加以区别,分给物质奖状提名等奖励”,奖励会的召开给献纳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并且使“害怕献出器材反而被追究的顾虑都没有了,到政府登记”。据统计,仅海州二街就有四百余名职工参加了这个大会。[23]

对于荣誉表彰,则主要通过授予功臣奖的方式表彰献纳先进个人。如东北军区军工部汽车厂召开庆功大会,“为在生产护厂与献器材运动中的功臣庆功”,共授予220名工人功臣奖,8个集体立功单位奖,总厂副监委和工会筹委会主任亲自给获奖个人和集体授予鲜花和奖品。[24]鞍钢工人孟泰由于搜集和献纳器材多达一千七百余件而被鞍钢授予特等功臣,此外,还有54名鞍钢工人被授予一等功臣。通过荣誉表彰,不仅是对献纳功臣本人的肯定,也带动了其他工人的献纳举动,从而形成了“人人争功、个个献宝”的火热场面。[25]

(五)通过报纸、戏剧广泛宣传献纳器材运动

报纸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宣传献纳器材运动的重要阵地。东北局依靠其机关报《东北日报》,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工人献纳器材、工矿企业抢修开工等情况,推动了运动的广泛开展。例如:《鞍山钢铁公司工友掀起献纳器材运动》[26]《鞍山本溪抚顺等地开展献纳器材运动》《沈阳市政府大力协助四百家私营工厂开工》《东北三大铜矿之一的芙蓉铜矿复工》《鞍钢第一座炼铁炉出铁》《抚顺煤矿第二次献纳器材运动》等等。[27]这些报道通过对献纳器材运动的宣传,使工人群众受到鼓舞,更加自觉的投入到爱党爱厂、献纳复工的实践中去。除此之外,鞍山市总工会出版了《献纳器材运动快报》,及时报道献纳器材运动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宣传先进事迹和传播献纳经验,使工人群众深刻认识到党交给他们任务的重大性,树立爱党爱厂的思想意识和迅速准确的工作作风。[28]

除用报纸这种文字媒介的形式进行宣传献纳器材运动运动外,东北文艺界还通过秧歌剧、话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宣传献纳器材运动。如秧歌剧《献器材》,讲述了工人李长年劝说妻子献纳器材的故事,剧中热情洋溢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献纳器材的积极性:“早上厂里开了会,厂长号召献器材。为的是工厂早开工,工友们的生活有保证,工友们个个齐报名。齐声赞同这事情。长年我心里真高兴,恨不得一步飞回家门,回家和老婆来商量,快把那器材给工厂。”[29]秧歌剧《十个滚珠》讲述了工人于秀兰在东北解放后说服母亲将本要卖掉换钱为女儿准备嫁妆的十个滚珠献纳给新工厂的故事。[30]话剧《死车复活》讲述了落后工人焦师付转变后大搞发明创造、献器材、订立功计划,成为修配机车模范的故事。[31]话剧《刘桂兰捉奸》则讲述了青年女工人刘桂兰智捉潜伏特务分子、劝说母亲献纳两箱机器皮带的故事。[32]文艺界用工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了献纳器材运动,潜移默化地调动了更多工人群众投入到献纳器材运动中去。

三、献纳器材运动在各工业领域的展开与成绩

1947年1月至1949年4月,在东北局和各地党委、工会领导下,东北各工业领域(主要是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国营工业领域)相继开展了献纳器材运动,并取得巨大成绩,使东北工业逐渐得以恢复。下面对主要工业领域的献纳器材运动逐一进行考察,以期对这场运动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铁路领域的献纳器材

铁路是工业的大动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铁路在战争中是重要的运输工具,“是使军用、货运、客运畅通的工具,是支持战争,促进生产的工具。”[33]东北的铁路抗战结束后遭到严重的战事破坏,苏联红军在撤离回国前又把一些铁路拆除运走,总计约824.5公里,一些机车、车辆以及通讯信号、给水、上煤设备也被拆卸运走,“牡丹江、齐齐哈尔、长春、吉林各铁路工场机器……皆被拆迁。”[34]东北局非常重视铁路的恢复工作,于1946年7月25日指示成立了东北铁路总局,统一管辖东北解放区各铁路。为了支援解放大军进关,早日解放全中国,东北铁路总局提出了“解放军打到那里,铁路就修到那里”的口号,在物资条件极端困难、铁路器材奇缺的情况下,东北铁路总局发动职工开展了“献纳器材、死车复活”运动,广大铁路工人发扬刻苦兴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广泛搜集和献纳器材,努力完成抢修抢运任务。在党的号召下,东北铁路工人以大公无私的精神献出了各种器材,“有大雨布、钢轨、工厂小车、铜线、车刀、大锤、机器零件等”。[35]1947年1月,佳木斯南岔机务段工人们响应铁路局的号召为恢复铁路运输而积极献纳器材,“一次献纳机车配件31种148件,轴油30多斤”,将“日军冲倒在77公里线的11辆货车‘复活’”。[36]1948年冬,沈阳铁路局职工“仅几个月时间就搜集和献纳各种铁路器材一万余吨”,大石桥工务段工人冯明印主动将在国民党时设法保存下来的经纬仪等器材献纳出来,铁岭工务段工人牛世恒“一下子从自己家里拿出十几件工具来,有撬棍,有起钉器等,都是在国民党时期埋起来的”。[37]东北铁路局发动的献纳器材运动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在机务方面,1946年能使用的机车只有一百多台,“车辆都有很大磨损,连杆主连杆轴瓦松弛,状态很不好,甚至有的没有气压表,走的慢,拉的也不多”。在铁路局领导号召下,工人们主动献纳器材以修复机车,“过去在日寇国民党时代工人把材料器械从厂里拿回家,现在一件一件又拿回来到人民铁路事业上使用。”在工人们献纳器材和抢修机车的努力下,机车修复工作进展迅速,使许多“死车”得以“复活”,“到1947年修了530台,1948年修了232台,如工人前进号、毛泽东号、朱德号、八八四号等都死车复活的”。在车辆方面,经过工人们无私的献纳器材和积极修复使车辆得以能重新使用。货车方面,1947年货车修了559辆,1948年修了248辆,一共修了807辆;客车方面,1947年修了32辆,1948年修了248辆。“这些车辆的修理同样是员工搜集废料,献纳器材,日夜工作所完成的”。[38]

铁路工业领域开展的献纳器材运动,为迅速抢修铁路提供了物质条件。到1949年2月20日,东北铁路主要大干线已经恢复通车,出色完成了党交给的军运、粮运任务,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毛泽东主席充分肯定了东北铁路工人在支援解放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1949年4月在北京亲自接见3005次英雄列车司机长范永时说:“向铁路工人致敬!”[39]

(二)钢铁工业领域的献纳器材

“钢铁工业是一切工业的脊梁。”[40]东北的钢铁工业虽遭屡次摧残但仍为全国仅存的重工业基础。因此,在解放相关钢铁城市后,东北局正式着手进行东北钢铁工业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主要是鞍山钢铁公司和本溪煤铁公司。

本溪煤铁公司因战争破坏“到处呈现破烂不堪”的景象,本溪第一炼铁厂的两座高炉在八·一五光复后,因一时秩序混乱,无人从事生产和维护,致熔铁凝在炉中,不能继续生产。宫原地区除第三发电厂的一台周波变换机外,已无一台能转动的机器。因此,当时公司恢复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器材设备的缺乏,由于全国尚未全部解放,即使从外地购买器材和材料,也因交通不便而无法正常运输。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力,改善工人生活,党和政府提出了“不等待,不依靠,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口号。[41]1948年1月至1949年4月,本溪煤铁公司发动了献纳器材运动并取得了极大成绩(详见表1),“工人们纷纷将自己在八·一五光复后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保存起来的工具和其他器材献纳出来”,有的工人献纳出自动小钻床,有的献纳玛瑙乳钵,化验室杨森林献纳出白金坩锅,南芬铁矿老工人孔繁仁还主动献纳出二十多台电话。[42]工人们献纳出的各种器材,按当时市价计算约值140余亿。”包括“211台车床、12个白金坩埚、600余吨钢材”。[43]

表1 本钢各部门献纳器材情况统计

鞍山钢铁公司在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后被党接收,当时的鞍钢处于残破不堪的局面,原有的鼓风炉9台,大部分被破坏,可修复的鼓风炉仅3台,炼钢平炉12台,只剩下6台。鞍钢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被党和政府列为恢复的重点。为了克服器材短缺的困难,鞍山市委号召并组织发动了全部工人献纳器材运动,鞍山市职工联合总会筹委会发出了《积极扶助工人献交器材的指示》,市委、市政府也发布了《告全市同胞书》,号召全市人民献纳器材,修复鞍钢,很快在鞍钢掀起了献纳器材运动的高潮。[44]自12月底起到1月底止,“全市共献交了15万件器材,鞍钢工友亦献了62400件,大部分是鞍钢修复上用的,当时其价值24万元,解决了修复中的器材,提早修复时间一个月”。[45]

经过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献纳器材运动,鞍山、本溪两公司得以开工生产,时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的林枫称赞说:“这是中国人民钢铁事业的开始”。[46]

(三)煤矿工业领域的献纳器材

东北的煤矿工业在八·一五前后遭受到重大损失,日本在临近覆灭之际疯狂破坏矿山机器设备,炸毁了北满的城子河、恒山、滴道等地煤矿的机械和电动机。苏军进驻后又拆走了抚顺、阜新等地煤矿的一些大型机器。民主政府接收时,东北各煤矿设备损失和被拆走的机器共26304件,损失估价6551美金。[47]为了尽快恢复矿山工作,煤炭工业领域在1948年后也展开了献纳器材运动,相关部门号召广大矿工积极献纳器材、支持矿山恢复和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鹤岗煤矿从1948年5月至7月16日,开展“公物还家”为主题的献纳器材运动,广大职工们积极献纳,“公物还家2035个件,价值7618多万元”。鸡西煤矿在献纳器材运动中也收到了可喜的成绩,仅滴道矿职工就献纳器材20多万件。[48]阜新煤矿在1948年9月和1949年1月先后两次发起了“爱矿如家、献纳器材运动”,在第二次的献纳器材运动中共有1029人献出各种器材57653件,估价东北币18742万多元,两次献纳器材运动共献纳出价值东北币287450万元的器材,总机厂郭景夫等10余名工人,献出手钻等器材300余件。[49]抚顺煤矿面对“工具短缺、设备趴窝”的情况下发动了“公物还家”的献纳器材运动,“仅一个月左右时间,就有两万七千多名职工献纳了各种器材二十四万余件(价值现在的人民币七百多万元),有的老工人甚至将自己收藏几十年的贵重工具和精密仪器也献纳出来,不少人献出马达,有的献出千分尺和硬质合金刀。”[50]煤矿工人们献纳出的这些器材,使大批报废的矿车、矿灯得以修复,很多急需设备、机器重新开动,大量奇缺的原材料和生产用具得到解决(各矿主要修复机械详见表2)。

东北煤矿工业领域经过献纳器材运动后使沉寂多时的矿山重新又响起了轰鸣声,矿山的复工不但完成了支援战争的艰巨任务,而且也保证了铁路、发电、民用和工业建设等用煤的需要。

(四)化学工业领域的献纳器材

化学工业是“用途最广的一项工业”,[51]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东北解放时期的化学工业同样破坏严重,如沈阳化工厂在沈阳解放后被民主政府接收,当时化工厂满目疮痍,“大部分生产装置停产、半停产,工人大批失业。”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东北化学工业管理局领导各化学工厂开展了献纳器材运动,沈阳化工厂工人一方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搜集、挖掘敌伪散失、埋藏的器材;另一方面工人们又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把自己家中的器材献纳给工厂。如仅一个老工人献纳的材料和零件,就装配了18台氯气泵。有的工人甚至把“国民党军队留下的电话交换台从45公里外运来献纳给工厂”,解决了当时沈阳化工厂面临的生产急需。沈阳化工厂很快得以重新复工,在军工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52]

表2 1948年底东北各矿修复使用主要机械表

化学制药在战争中发挥着“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因此,东北局在接收东北化学制药厂后对其格外重视。但当时的制药厂设备破坏严重,“除剩下一些绣坏的笨重设备以外,其余都被盗窃一空”,葡萄糖车间只剩几个大铁罐和一些木桶。本着“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伤病员”的战时任务,东北化学制药厂于1949年初开展了献纳器材运动,广大职工在明白了献纳器材建设工厂的重要意义后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献纳比较多的有27人,较大的67件,价值15万多元(东北流通券)。献纳的器材既有生产急需的脱色碳,也有电压表、钻头、卡尺、电线等”。献纳器材运动对于东北化学制药厂的修建复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恢复生产后生产出的葡萄糖、乳酸钙、麻醉药、针、胶布和医疗器械在解放战争时期对拯救伤员起到了重要作用。[53]

除以上列举各工业之外,东北机械局下属各厂也是在“机器破碎缺少人工、场房的基础上,依靠全体职工的努力克服了困难,献纳很多的宝贵材料和工具。三五个月的时间、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的走向正规生产。”[54]东北各工业领域的工人们一方面积极献纳工业器材;另一方面自觉加班加点修复机器。在工人群众的努力下,截止到1949年4月,东北各主要厂矿多数已经开工,取得巨大成绩(详见表3)。虽然这场献纳器材运动时间不长,加之东北工业破坏严重,因而未能使东北工业完全恢复。不过,在东北局和各地党委、工会领导下,在工人群众的积极配合参与下,这场东北工业领域开展的献纳器材运动,不仅使工业得到极大恢复,也提高了工人群众的阶级觉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献纳器材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党在东北工业领域领导的这场群众性献纳器材运动虽持续时间不长,却取得了丰硕成果:促使东北工业走出停产困境,为支援东北及全国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东北雄厚的工业实力和动员工人群众的经验,为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成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提供了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增强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

东北地区的工人们在献纳器材运动中把“一切为了支援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作为目标,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献纳器材和修复设备,使东北主要工业在短时间内重新走向生产,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煤碳、钢铁、化工等工业的恢复生产,确保了决战所需;铁路工业的恢复,保障了军需物资的运输,使各类工业产品、化学药品源源不断地及时运送到关内前线,保证了各个战场的胜利。因此,献纳器材运动的广泛开展促使东北工业迅速复工,既为东北率先解放提供了保障,也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援。

表3 1949年4月东北主要厂矿开工状况统计表

(二)为东北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

在东北工业面临破坏严重的情况下,东北解放区军民一心,通过动员工人群众献纳器材,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器材短缺、设备残破的物质困难。以此为基础掀起了大规模修复设备、恢复生产的群众性运动高潮,推动了东北工业的逐步恢复,为东北后来成为老工业基地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献纳器材运动中涌现出一群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献纳者,如鞍钢工人孟泰在艰苦条件下搜集和献纳器材多达1700多件,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其在运动中表现出的不怕困难、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被誉为“孟泰精神”,在精神上感染了一代代工业建设者,为东北工业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三)带动了全国工业领域的清仓查库和献纳器材运动

东北献纳器材运动取得显著成就,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起到了“排头兵”的标杆作用。在东北献纳器材运动的激励下,全国工业厂矿掀起了清仓查库和献纳器材运动,在华北、华东相继出现热潮。例如:北京电信职工“从废铁堆中清出3000多支完好的真空管”献交给工厂;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工人“献纳出钢材5000多吨,各种机器零件万余件,耐火砖540多种、总数350余万块”;上海闸北钢铁厂“拣出1500万元的机器零件”献交给工厂。根据1950年3月10日《关于全国仓库清理调配的决定》所公布的数据,当时全国“清理出机器20110部,钢铁19.6万吨,电动机5852台,汽车7961辆,电动机5825台”。[55]献纳器材运动不仅为解决生产急需作出了贡献,而且增强了广大职工为国分忧解难的主人翁责任感。

(四)提高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献纳器材运动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工业领域的体现,反映了党领导工人阶级翻身做主人以后,以崭新的劳动态度从事生产建设的主人翁风貌,提高了他们的阶级觉悟和地位。经过教育后的工人群众形成了“兄弟争献,姐妹争献,父子争献、争功的事情,以至于寡妇争献、要饭的争献”的火热局面,[56]成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领导工业和工人群众的一次“试验场”。为解放后党在工业领域领导工人开展创造新纪录运动、合理化建议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宝贵经验,使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得到极大提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人群众理论宝库。

总之,献纳器材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工业领域领导的一场群众性运动,它使得东北工业逐渐恢复,既为东北和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又为东北在建国后成为老工业基地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提高了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